“吐故納新”出自《莊子·刻意》,原指人呼吸時,吐出濁氣、吸進新鮮空氣,現(xiàn)多用來比喻拋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吐故納新”,從醫(yī)學的觀點看,是對身體有益的??刂坪谩巴鹿省迸c“納新”,也就是說呼吸得法,能強化體格,保持生命活力、恢復生機。
呼吸系統(tǒng)由呼吸道和肺組成。鼻、咽喉、支氣管和氣管是空氣進出的通道,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這個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氣體交換,即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鼻的呼吸能使吸入的空氣溫暖、濕潤和清潔;氣管和支氣管是使出入肺的氣體順利通過,維持呼吸功能的正常進行。平衡呼吸時。成人每分鐘呼吸約為16-22次。新生兒每分鐘44次左右。隨年齡的增長而遞減。成人如果每分鐘呼吸次數(shù)超過22次,則為呼吸頻率增快,通常見于強體力活動、發(fā)熱、疼痛、貧血等;如每分鐘次數(shù)少于12次,為呼吸頻率減慢,常見于鎮(zhèn)靜劑過量或腦膜炎等引起顱內(nèi)壓增高時。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正確的呼吸方法,能夠緩解因疾病引起的身體不適,例如哮喘、支氣管炎,高血壓、心臟病、精神緊張、情緒低落、慢性疲勞癥、月經(jīng)失調(diào)等,還有助于婦女分娩等。人們習慣用肺上部來呼吸,而不使用橫膈膜,因而導致呼吸過頻繁,伏案工作的人只能將氧氣吸至肺上部,久而久之,肺部功能受到嚴重影響。
王陽明的《修身歌》
饑來吃飯倦來眠,
只此修元元更元。
說與世人渾不解,
卻于身外覓神仙。
王陽明原名守仁,字伯安,因被貶貴州時曾于陽明洞學習,后世尊稱他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最重要的大師。他對養(yǎng)生之道也很重視,但正如此詩所述,其有些見解不同于常人。
王陽明篤守儒家理論,不盲從道家觀點,認為養(yǎng)生的宗旨要由修身來體現(xiàn),它貫穿于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之中。餓了就吃,倦了就眠,只有適其天性,才能做到正心修身,這是比道家追求的“元”更“元”(元是道家認為修煉的最高境界)的了。世人若不解此理,相信左道邪術,熱衷敬神求仙,那只會誤入歧途。
王陽明主張養(yǎng)生從自身做起,不迷信神仙,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他認為吃飯睡覺要順其自然,不贊成道家那種不吃飯的“辟谷術”及不睡覺的“養(yǎng)氣法”,此觀點對今人亦有參考價值。明代文學家和書畫家、養(yǎng)生大家陳繼儒(他輯有《養(yǎng)生膚語》,記錄了很多養(yǎng)生家的軼聞趣事,并加入自己的理論而成)的認識與王陽明相吸,他說:“吃飯時不肯吃,需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眠食不得自如,豈得長生邪?”這話也可以說是深知養(yǎng)生之旨的妙言。
每天提肛100次 璐瑤
古語有:“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之說。谷道,就是肛門;撮谷道,其實就是提肛。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李興廣教授指出,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肛門處于人體經(jīng)絡的督脈上,提肛能提升陽氣、排除濁氣。提肛運動簡單易行,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吸氣時稍微用力,收縮肛門附近的肌肉,如此反復10~20次,每天做3~5次,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養(yǎng)生效果,對冠心病、高血壓、下肢靜脈曲張等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和預防效果。
建議提肛的同時還要按摩腹部,以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吸收,使其更好地傳導、運化谷物,人的消化吸收會更加順暢。
按摩時要從左到右按摩胃部,而按摩大腸部位則要從右到左,切忌不能逆向,力度要從輕慢慢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