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竇老太婆遷怒趙綰、王臧的根本原因,是他倆曾給武帝劉徹提過一個建議:以后政府決定大政方針,不要再向東宮報告了。盤踞東宮的竇老太婆聽說后,下手狠毒,找個茬便把他倆殺了。
想來竇老太婆也真是有意思,……利用皇權(quán)所賦予給她的至高無上的特權(quán),不停地釋放歷史弊端的瘀結(jié),加重皇權(quán)的病灶,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打扮成了歷史的絆腳石。
品二:歷史瘀結(jié)的病灶,是皇帝及享受特權(quán)的皇親國戚。有皇袍加身的夢想,就有歷史瘀結(jié)的你死我活。
封建社會是以皇權(quán)為核心的專制社會,因而歷史發(fā)展弊端的瘀結(jié),通常圍繞皇帝展開。也就是說,歷史發(fā)展弊端所形成瘀結(jié)的病灶,是皇帝及享受至高無上特權(quán)的皇親國戚。
景帝劉啟的母親竇氏,就是歷史發(fā)展弊端形成瘀結(jié)的一個病灶。
竇氏是清河觀津縣人,也就是今河北武邑縣一帶人。武邑屬當(dāng)時的趙國管轄。竇氏家窮,父母早逝,留下他們兄妹三人,哥哥竇長君、弟弟竇少君,兄妹三人艱難度日,相依為命。劉邦登上帝位后,從天下選美女進宮,竇氏因為自己出眾的美色,被選進劉邦的后宮。竇氏離家入宮那天,哥哥長君、弟弟少君流著淚為她送行。就在兄妹三人分手的那個驛站,竇氏流著淚給哥哥長君囑咐了又囑咐,流著淚給弟弟少君洗了個澡,又流著淚給弟弟少君喂完飯,爾后流著淚登上了進宮的馬車。
后宮美女如云,劉邦雖屬好色之徒,但畢竟三宮六院的美女實在太多了,加之劉邦的年紀(jì)也不小了,不可能對召進后宮的美女逐一幸之,好大一部分選進后宮的美女,就像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著劉邦的幸召,可最終還是沒有盼上,只好把企盼和痛苦咽進肚里,一天一天苦熬著自己的青春。竇氏就站在苦熬著自己的美女之列。
公元前一九五年,劉邦病死,皇后呂雉下令將被劉邦“幸之”過的美女,“皆幽之,不得出宮”,將未被劉邦御幸過的美女,分賜給各封國的國王,也就是劉邦的兒子、侄子們,并規(guī)定每王分賜后宮美女五名。
竇氏被列在分賜的美女之列,鬼使神差,她被分在代國。竇氏很傷心,也很怨恨,十分的不想去,可又不得不去,只好硬著頭皮和另四個姐妹,坐著搖搖晃晃的馬車,流著怎么也流不完的眼淚,被呂雉作為玩物,送進了代國的后宮。
對于從父親劉邦后宮送來的五個美女,代王劉恒對竇氏情有獨鐘。沒過幾年,竇氏便以為登上帝位的劉恒生過長子的特殊資格,在兒子劉啟立為太子后,順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后的高位。
竇氏在皇后的位置上,為劉恒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劉武。竇皇后十分喜歡這個小兒子。
又過了幾年,竇皇后生了一場大病,病愈后雙目失明。年長色衰,加上眼睛又瞎,還加上后宮有一大群年輕美麗的宮女在那里比著,竇皇后在文帝劉恒眼里已經(jīng)黯然失色了。她雖然雙目失明,卻清清楚楚地知道,一個美貌絕倫的慎夫人,還有一個國色天香的尹夫人,已經(jīng)成了文帝的心上人,也已經(jīng)成了他床上的??汀Υ?,竇皇后雖然心里有說不盡的苦澀,但還是無可奈何地忍了。令竇皇后欣慰的是,她最寵愛的小兒子劉武,在她的全力斡旋下,由代王改為淮陽王,又由淮陽王改為梁王。梁國在今河南開封一帶,所轄山東曹縣、嘉祥以南和安徽碭山、亳縣一帶,土地肥沃,經(jīng)濟發(fā)達,民風(fēng)淳樸,且擁有四十多個城市,是各封國中最富庶的大國。
文帝劉恒在世的時候,竇皇后恪守婦道,不過問朝政,是一個很不錯的老太太。劉恒死后,兒子劉啟繼承皇位,竇皇后成了竇太后。這以后的竇太后,就不似當(dāng)皇后時那么規(guī)矩了。一方面,她由媳婦熬成了婆婆,有對兒子、兒媳婦指手畫腳的資格了;另一方面,兒子劉啟非常孝順,生怕有什么事惹得老娘不開心,因而事事謹(jǐn)慎,事事由她,唯命是從。這兩方面因素加到一起,使得竇太后開始頤指氣使,無所顧忌地干預(yù)起朝政來了。
竇太后干預(yù)朝政,首先表現(xiàn)在干預(yù)朝廷用什么樣的思想作為國家的統(tǒng)治思想上??赡苁歉]氏從劉邦的后宮到劉恒的后宮這一截然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所致,使得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命運力量的強大,因而她十分崇尚主張宿命論的黃老思想。
我國在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楚漢爭霸幾乎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戰(zhàn)亂之后,人們用戰(zhàn)亂的體驗換來的企盼,即休養(yǎng)生息,天下太平。以“無為而治”為主導(dǎo)思想的黃老學(xué)說,適應(yīng)了人們這一企盼,因而能夠獲得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的普遍認(rèn)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尤其是在人們所崇尚的道德、民風(fēng)隨著社會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而發(fā)生裂變后,整個社會僅有“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就顯得單調(diào)了,不夠了。也就是說,在劉邦建立漢朝以來,特別是在歷經(jīng)了劉恒的二十多年治理,天下真的休養(yǎng)生息了幾十年以后,人們又開始向往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種思想上、學(xué)術(shù)上、理論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了。
景帝劉啟雖然從小受的是黃老學(xué)說的教育,但他的家庭老師晁錯從伏生那里學(xué)來的《尚書》中的儒家思想,其新穎的思想光芒,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因而在景帝劉啟的實際支持下,儒家思想不僅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fù),而且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雖然儒家思想尚沒有完全登上朝廷的大雅之堂,但已經(jīng)開始與黃老思想抗?fàn)?,已?jīng)開始與黃老思想爭奪學(xué)術(shù)上、政治上的支配地位了。
皇太后竇氏于是站出來,旗幟鮮明地維護黃老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毫不留情地打壓儒學(xué)連同倡導(dǎo)儒學(xué)的人,把學(xué)術(shù)思想上的斗爭,變成了流血的政治。
有個儒學(xué)博士叫轅固生,他不懼竇太后的淫威,當(dāng)竇太后問他《老子》這本書怎么樣時,他以極其輕蔑的口氣說:《老子》所講的,都是些娘兒們的話。竇太后一聽,頓時怒火萬丈,下令把這個倔老頭扔到放養(yǎng)野豬的圈里,叫他去與野豬搏斗。試想,一個成天把頭埋在詩、書中的學(xué)者,手無縛雞之力,赤手空拳怎么去和兇猛的野豬搏斗,這不就是竇太后想置他于死地嗎?景帝劉啟仁慈,偷偷送給他一把利劍,刺死野豬,方使他幸免于難。
竇老太婆捍衛(wèi)黃老思想的堅定性,不僅在景帝劉啟時期有過突出表現(xiàn),而且在武帝劉徹時期也有過突出表現(xiàn)。竇嬰這個竇太后的親侄子,雖曾被竇太后從皇籍上除名,但后來在平息七國叛亂中為將,為挽救漢室江山立過大功,重又得到重用,在武帝劉徹時被任命為丞相。竇嬰崇尚儒學(xué),做了丞相以后,自然要選任信奉儒學(xué)的人為官,故而當(dāng)時以傳《詩》聞名的大學(xué)士申公的兩個得意門生趙綰、王臧,被竇嬰等大臣薦舉為御史大夫、郎中令。丞相竇嬰雄心勃勃,還打算在首都長安建一所“明堂”,專門培養(yǎng)儒學(xué)高級人才,并確定由申公來主持“明堂”。這事得到武帝劉徹的全力支持,他特地派人攜帶重禮,用安車駟馬把申公接到了長安。這事讓已經(jīng)成為太皇太后的竇老太婆知道了,她立即殺將出馬,在把武帝劉徹訓(xùn)斥一番的同時,下令廢除“明堂”的設(shè)計,罷免竇嬰連同其他一些支持儒學(xué)的臣僚的官職。覺得還不解恨,又迫令趙綰、王臧自殺。
其實竇老太婆遷怒趙綰、王臧的根本原因,是他倆曾給武帝劉徹提過一個建議:以后政府決定大政方針,不要再向東宮報告了。盤踞東宮的竇老太婆聽說后,下手狠毒,找個茬便把他倆殺了。
想來竇老太婆也真是有意思,孫子都做皇帝了,自己這么一把年紀(jì)且雙目早就失明了,安安穩(wěn)穩(wěn)頤享天年該有多好??!可她不,利用皇權(quán)所賦予給她的至高無上的特權(quán),不停地釋放歷史弊端的瘀結(jié),加重皇權(quán)的病灶,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打扮成了歷史的絆腳石。
竇太后干預(yù)朝政,在袒護縱容小兒子劉武上表現(xiàn)得大出其格。作為母親,把更多的愛向小兒子傾斜,甚至利用母親才有的權(quán)威,為小兒子謀取利益,哪怕是出點格的利益,亦無可厚非??筛]老太婆的所作所為,卻大大超越母愛的范疇,在縱容小兒子違法違紀(jì)的道路上走得很遠。
景帝劉啟即位的第四年,梁王劉武入朝,劉啟擺出很大的場面,設(shè)宴款待他的弟弟劉武。當(dāng)時景帝劉啟還沒有立太子,喝酒喝到高興的時候,劉啟對母親竇太后說:朕千秋萬歲之后,把帝位傳給皇弟。喝了點酒,腦子有點迷糊,又想在酒席桌上討好母親,劉啟這么說說,本該大家笑笑就過去??筛]太后當(dāng)真,萬分高興,恨不得立馬把這事定下來。劉武當(dāng)然也是十分的高興,當(dāng)皇帝的哥哥說把皇位傳給自己,而不是傳給他的兒子,能不高興嗎!但皇位的傳替,是有規(guī)矩的。景帝劉啟如果沒有子嗣,傳位給弟弟未嘗不可。眼下景帝劉啟兒子成群,皇位如果不傳給兒子,就有違老祖宗留下來的規(guī)矩。于是,參與這次宴請的竇嬰,在給景帝劉啟敬酒時直言相諫:天下,是高祖的天下。父子相傳,是漢室的制度,皇上怎么能傳位給梁王呢?竇嬰這么一說,把竇太后氣得差點暈過去。但人家竇嬰言之有理,在酒宴上把他罵一頓又有失體統(tǒng),竇太后于是強忍著把這口氣暫且咽下。酒宴一散,竇太后就把自己的親侄子竇嬰,從皇籍的名冊上一筆抹去,使得竇嬰在她的一筆之下貶為平民。
雖然景帝劉啟傳位給梁王劉武的話被竇嬰阻攔了一下,但劉啟這句話給予劉武以及竇太后的極大誘惑,并沒有被阻擋住。
平息七國叛亂中,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周亞夫,以其杰出的軍事天才,制定讓梁國全力頂住吳楚叛軍的正面進攻,自己率中央軍繞道切斷吳楚叛軍后路的軍事部署,得到景帝劉啟御準(zhǔn)。面對來勢洶洶的吳楚叛軍,如果把中央軍擺到正面與其交鋒,勝算沒有絕對的把握,而一旦敗了,或者進一步說,雙方僵持在那里,拖延個幾年,誰當(dāng)皇帝就很難說。這一仗既敗不得,也拖不得,只能勝,而且要勝得快。把梁國推到與吳楚叛軍作戰(zhàn)的正面,中央軍繞道斷其后路,是達到這一戰(zhàn)略目標(biāo)的唯一正確的選擇。況且梁國地處吳楚叛軍向中央政府發(fā)起攻擊的正面位置,并非周亞夫通過軍事打擊所造成的軍事態(tài)勢。雖然梁國正面抗敵,不可能打敗吳楚叛軍的進攻,且因此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但這樣做是全局的需要,也是值得的。平息七國叛亂的實踐證明,周亞夫這一軍事部署是完全正確的,景帝劉啟御準(zhǔn)周亞夫這一軍事方案,也是極其明智的。
但這一軍事部署,差點兒被梁王劉武攪壞。
劉武所在的梁國在受到吳楚叛軍的猛烈進攻后,多次要求周亞夫派兵增援。周亞夫按既定部署行事,不予理睬。史載,景帝劉啟也給周亞夫下達過派兵增援梁國的命令。周亞夫則采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態(tài)度,不執(zhí)行景帝的命令,一兵一卒也沒有派過去增援梁國。這次平息七國叛亂的戰(zhàn)爭過程,就像被周亞夫設(shè)定好了似的,無一遺漏地全部實現(xiàn)了他的整個戰(zhàn)爭謀劃,只三個月時間,就將七國叛亂徹底平息。
周亞夫在平息七國叛亂中,不執(zhí)行皇上的命令,事后景帝劉啟沒有怪罪,也沒有追究。因為整個戰(zhàn)爭部署,事先周亞夫向他報告過并得到他的御準(zhǔn)。還因為平息七國叛亂的結(jié)果證明,周亞夫不執(zhí)行皇上的命令是對的。從分析看,景帝劉啟之所以應(yīng)梁王劉武的請求,下達叫中央軍支援梁國的命令,可能是違心的。這之中違心的根本原因,極有可能源于竇太后的哭哭啼啼,和施加壓力。
應(yīng)當(dāng)說,梁國正面頂住吳楚叛軍的進攻,作出的犧牲是巨大的。在梁國危在旦夕的危急時刻,梁王劉武要求周亞夫派兵救援,是可以理解的。在周亞夫不予理睬后,搬出做皇帝的哥哥下令調(diào)中央軍前來救援,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那樣的當(dāng)口,周亞夫不派兵救援,梁王劉武氣得咬牙切齒,大罵周亞夫,甚至罵得很出格,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dāng)戰(zhàn)爭的結(jié)局證明周亞夫這樣做是對的以后,梁王劉武就應(yīng)該面對現(xiàn)實,把這股氣平息下來。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中央政府,哪有梁國?周亞夫以其高超的軍事謀略,在七國叛亂中救景帝劉啟于危亡,救漢室江山于危亡,這個大賬,只要是個正常的人,都能算得清。應(yīng)當(dāng)說,景帝劉啟算清了,可梁王劉武和竇太后怎么也算不清。從此,梁王劉武和竇太后對周亞夫銜恨至深。
梁國在七國叛亂中正面抗敵,立了大功,梁王劉武更是驕橫不可一世。他一心想接替哥哥劉啟的皇位,在這一目標(biāo)沒有實現(xiàn)之前,他不甘在梁王這頂帽子下窩著,而是按照皇帝的標(biāo)準(zhǔn),把自己的排場搞得與皇帝一樣,凡出入宮殿都用一千輛戰(zhàn)車、一萬名扈從,并要清道禁止行人,言“警”稱“蹕”,擺出一副與皇帝平起平坐的架勢。他還大興土木,建造了一個方圓三百多里的東苑,修建架空通道,從宮殿到平臺長達三十多里。除此之外,劉武還招攬四方豪杰,豢養(yǎng)打手,庇護從他國逃往梁國的罪犯,賜給他們金錢、官位。據(jù)史書記載,梁國鑄造的兵器有數(shù)十萬件,府庫的金錢近萬億,珠玉、寶器比長安還多。
面對梁王劉武這樣一個來頭,朝廷的公卿大臣無不焦慮。恰在這種情況下,竇太后再次提出叫梁王劉武接替帝位。公卿大臣于是紛紛站出來,以古制、祖訓(xùn)為由,堅決給予反對。景帝劉啟本不愿把皇位傳給劉武,在酒桌上說的傳位給弟弟的話,也是多喝了幾杯的酒話,見朝廷諸多大臣堅決反對,便以此為臺階,急匆匆立了栗姬所生的兒子劉榮為太子,用實際行動收回了那句傳位給弟弟的酒話。
劉榮的太子地位,不到一年便被宮廷斗爭給毀了。
竇太后于是立即出馬,為小兒子劉武接替皇位作最后的努力。在一次酒席宴上,竇太后撕下老臉皮,當(dāng)著文武百官對景帝劉啟說:你百歲之后,可以傳位給弟弟。劉啟慌忙跪地說是。在場的文武百官雖然大都反對竇太后這個提議,但都沒有做聲,因為他們知道當(dāng)面頂撞竇太后是個什么下場。至于景帝劉啟,大臣們也看出來,他答應(yīng)老娘的要求,純屬違心。酒宴一散,劉啟就急忙征求大臣們對這事的意見,用征求意見的方式,表明自己傳位給弟弟的不情愿,以及當(dāng)面應(yīng)承竇太后的不得已。
當(dāng)時在家養(yǎng)病的袁盎,力諫景帝劉啟,陳述不能傳位給弟弟的理由。袁盎很有學(xué)問,他搬出春秋時期的宋宣公不傳君位給兒子,而傳君位給弟弟,使得兩個兒子相互爭斗,三個君王死于非命,宋國五代不得安寧的史實,說明國君的小小仁心,會傷害大義的道理,鼓勵景帝劉啟遵循《春秋》的主張,以大義為舉,傳皇位給兒子。
袁盎的這一勸諫,不僅給梁王劉武增添了一筆新仇,而且勾起了他對袁盎的一筆舊恨。梁王劉武曾上書景帝劉啟,請求準(zhǔn)許他修一條專供他使用的通道,以便他隨時可以朝見竇太后。這條通道從河南商丘他的梁王府,直達長安竇太后所住的長樂宮。商丘至長安,全程數(shù)百公里,且有多處大山、大河阻隔,由此修一條通道,專供他看望母親用,甭說當(dāng)時政府的財力承受不起,即便承受得起,也不至于如此勞民傷財呀!對于梁王劉武的這一無理要求,還沒等景帝劉啟御批,袁盎等十余位大臣便聯(lián)名上書,力陳利害,堅決反對,使得梁王劉武的這一請求擱淺。
新仇舊恨,使得梁王劉武對袁盎等大臣恨之入骨。
為報此仇,也為搬掉自己通往皇帝道路上的絆腳石,梁王劉武經(jīng)過一番密謀,派刺客刺殺袁盎等阻止他接替皇位的大臣。派出的第一個刺客,照劉武的吩咐潛入袁盎的家鄉(xiāng),準(zhǔn)備伺機刺殺袁盎??蛇@個刺客在尋找下手機會的過程中,所到之處,聽到的都是對袁盎的頌揚聲。于是他想,庶民百姓都說袁盎好,我怎么能殺他呢?思來想去,他徑直找到袁盎,對他說:“我奉梁王之命來殺你,來到這里我才知道,你是個仁人君子,我下不了手。但梁王不會放過你,一批一批的刺客會接踵而來,你要多加小心。”這個刺客說罷走了??闪和鮿⑽潆S后派來的刺客,就不似第一個刺客那么有正義感了,盡管袁盎處處設(shè)防,最終還是被殺。連同被殺的,還有與袁盎一同阻止梁王劉武接替皇位的十多位大臣。
十多位朝廷大臣同時被害,舉國震驚。景帝劉啟更是龍顏震怒,敕令緝捕兇手??梢慌慌⒋蟪寂沙鋈?,一批一批空手而返。景帝劉啟嘴上雖然沒說,但心里清楚,他認(rèn)定這起謀殺案與梁王劉武有關(guān),于是直接下令到梁國調(diào)查緝捕兇手。這一查,梁王劉武的陰謀敗露了。礙于皇太后竇氏的面子,景帝劉啟不便直接找梁王劉武問罪,只好采取迂回的戰(zhàn)術(shù),拿參與這一陰謀的羊勝、公孫詭問罪,下令迅速將這二人緝捕歸案。梁王劉武很清楚,一旦這兩個參與他謀殺朝廷大臣的高參被朝廷抓走,他自己離被抓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故而他悄悄把這二人藏到王宮里。緝捕人員不好硬闖梁王宮,梁王劉武又不肯交出他倆來。
緝捕兇手的行動僵住了以后,景帝劉啟決心不改,窮追不舍。他很聰明,不直接找梁王劉武要人,而是一道又一道詔書,一批又一批欽差大臣派往梁國,嚴(yán)厲譴責(zé)梁國部長級官員,以捉不到兇手摘掉他們官帽的決心,逼著他們?nèi)ケ屏和鮿⑽浣怀鰞词?。這一手果然奏效,梁國的部長級官員害怕朝廷摘掉自己的官帽,紛紛前去勸說梁王劉武,叫他把羊勝、公孫詭交出來。這之中,竇嬰對梁王劉武的勸說,起的作用最大。劉武一看這來頭,知道不交出羊勝、公孫詭,這一關(guān)過不去,只好下令他倆自殺,以他倆的自殺,求個自保。
謀殺朝廷大臣的案破了,參與謀劃這一陰謀的兩個干將也自殺了,但真正的主謀梁王劉武尚未得到法律應(yīng)有的制裁。景帝劉啟似乎還不肯罷休。這時竇太后又從后臺走到前臺來了,她擔(dān)心景帝繼續(xù)追下去,追出她心愛的小兒子劉武來,便拿出她慣用的那一手,日夜啼哭,不進飲食,大有你皇上不肯就此罷休,我老娘就給你哭死算了的勁頭。景帝劉啟很矛盾,也很煩悶。一方面,他不愿放棄對劉武的追究。劉武一直覬覦皇位,仗著有老娘支持,驕橫跋扈,破壞朝廷的政令統(tǒng)一,給他這個做皇帝的哥哥無端搗亂。這回又謀殺朝廷阻止他接替皇位的十多位大臣,不嚴(yán)厲處置他難解心頭之恨,憋在心里那口氣出不來,實在是憋悶得慌,窩囊得不行。但另一方面,母親竇太后不吃不喝,日夜啼哭,一副如果不放過劉武就去死的架勢,使得景帝劉啟心里很矛盾,也很難受。他景帝劉啟可是個孝道仁慈之人,硬是堅持制裁劉武而把老娘氣個好歹,他劉啟不情愿,且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
這又如何是好呢?
恰在這時,欽差大臣田叔等一行調(diào)查這一事件的人回來了。田叔等人十分清楚皇上、皇太后與梁王之間的關(guān)系,也十分清楚如果將調(diào)查的案卷材料一并搬到皇上的御桌上,將給皇上出多大的難題。于是,這伙政治上老謀深算的臣僚,在進入長安之前,將在梁國取到的口供筆錄,全部燒毀,空著兩手來給景帝劉啟稟報。
下面是他見到景帝后的一段對話,不妨實錄:
劉啟:“梁王有沒有罪?”
田叔:“有死罪。”
劉啟:“告訴我事實?!?/p>
田叔:“陛下最好不要再問這件事?!?/p>
劉啟:“為什么?”
田叔:“如果梁王不能被誅,是中央政府的法律全部作廢。如果梁王被誅,則皇太后食不知味,臥不安席,陛下將如何是好?”
田叔等人真不愧為景帝劉啟的欽差大臣,他們就似劉啟肚里的蛔蟲一樣,知道劉啟的苦悶煩惱,于是想出這么一個能叫皇上和太后都能接受的辦法來。
景帝劉啟苦苦思索而找不到解決辦法的問題,被田叔等人輕描淡寫地解決了。于是劉啟叫田叔等人如是說:見到太后,就說梁王根本就什么也不知道,肇事的只是他所寵信的羊勝、公孫詭之輩,這些人已經(jīng)處決了,梁王仍好好的,跟往常一樣。
果然,竇太后聽田叔等人這么一說,既不哭了,也不啼了,立即起床,進食。
景帝劉啟與竇太后和梁王劉武的矛盾,雖然以踐踏朝廷法律而暫時得以緩解,但劉啟與劉武的感情距離,從此卻越拉越遠。
公元前一四四年,梁王劉武病死。
竇太后聞訊,又是不吃不喝,日夜啼哭,并罵道:皇上果然殺了吾兒!景帝劉啟不得不慌忙找姐姐劉嫖商議對策,商議的結(jié)果是,把梁國一分為五,劉武的五個兒子全數(shù)封王,五個女兒都賜給湯沐邑。劉啟把這個安排報告竇太后以后,她這才既不哭了,也不啼了,立即起床,進食。
梁王劉武被分封為王的五個兒子,沒過幾年,就有三個兒子的封國被撤除,其中最小的兩個兒子,是因為沒有子嗣而被撤銷封國。其余三個兒子,大兒子劉買,在位七年去世,王位傳給兒子劉襄。結(jié)果因為劉買的老婆李太后與多名下人私通敗露,劉襄的老婆任太后私自將劉武傳下的寶物罍樽送人,違反朝廷的律令,而被朝廷削去封國八城,剩下十城由他的孫子繼為梁國。劉武的二兒子劉明,因擅殺朝廷命官,被貶為平民,撤銷封國。劉武的三兒子劉彭離,像個地痞似的經(jīng)常與下人夜晚出宮打劫殺人,掠奪財富,死在劉彭離刀下的無辜平民竟達一百多人。因其作惡多端,被貶為平民,并移居邊塞,封國也被撤銷……
品三:三個女人一臺戲。后宮美女成群,演出無以數(shù)計。但后宮美女永遠只演一個主題:爭皇帝之寵。
后宮,歷來是歷史瘀結(jié)的一個病灶。
后宮不僅亂,而且是宮廷政治斗爭中一個鮮血飛濺的黑漩渦。
歷史發(fā)展到公元前一五七年劉啟當(dāng)皇帝的時候,后宮這個政治黑漩渦,漩出來的不僅是荒唐,而且是飛濺的鮮血和骯臟的政治陰謀。
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娶了奶奶家族的一個薄氏女子為妻。奶奶是爺爺劉邦的姬妾,是父親劉恒的生母。奶奶叫孫子娶一個薄氏女子為妻,甭說劉啟不敢不從,就連文帝劉恒也不敢違命。就這樣,那個沒有留下姓名的小薄氏,那個扎著兩個小辮的小薄氏,作為鞏固薄氏外戚勢力的政治代表,蹦蹦跳跳地進宮當(dāng)了皇太子妃。
劉啟接替皇位后,立了這個扎著小辮進宮的薄氏為皇后。薄氏雖貴為皇后,但不得景帝劉啟的寵愛,因而她在盡情享受后宮奢侈生活的日子里,并未享受一個正當(dāng)青春煥發(fā)的女人所能享受的夫妻生活,也未能生出一個鞏固自己皇后地位的兒子。這對于薄氏來說,是極其痛苦的。眼看著皇帝今夜寵幸這個妃子,明晚寵幸那個姬妾,獨守空房的薄皇后,只好把淚咽進肚里。但薄皇后心里非常清楚,她作為薄家進入皇權(quán)中心的政治代表,無論身心多么痛苦,也必須在皇后的位置上死撐著。
薄皇后撐了六年,太皇太后薄氏死了,靠山塌了。頃刻間,薄氏家族的政治勢力隨著靠山的崩塌而瓦解。太皇太后的尸骨未寒之際,可憐的薄皇后因沒能生下一個兒子而有向皇上討價還價的資本而被廢黜,像一件穿臟了的破衣衫一樣被皇上扔在后宮,成了宮廷斗爭的遺棄物。又過了四年,憂憤成疾的薄氏病死后宮。
還在薄氏占據(jù)后宮皇后位置的時候,后宮一個姓栗的佳麗,憑著自己的美貌,運用漂亮女人才能使做出來的手腕,幾乎全部占據(jù)了景帝劉啟的欲望和激情,并幸運地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劉榮。公元前一五三年,劉榮被景帝劉啟立為太子。
太子,是法定的皇帝接班人。太子的母親,是法定的皇后。
但因為皇太后竇氏極力為她的小兒子劉武作接替皇位的謀劃,使得景帝劉啟在冊封劉榮為太子時,并沒有同時冊封栗姬為皇后。
盡管如此,栗姬因為兒子冊封為太子而備受皇宮大臣特別是后宮嬪妃的巴結(jié)。景帝劉啟的姐姐館陶公主劉嫖也在巴結(jié)的人群之列,且表演得大出其格。
劉嫖作為文帝劉恒的女兒,當(dāng)朝的大公主,在女大當(dāng)婚時嫁給了堂邑侯陳午。劉嫖雖為人妻,但妻子的事情做得不多,全部精力幾乎都用在后宮,用在了為弟弟劉啟選美上,把個后宮搞得烏七八糟。那個扎著小辮進宮的皇后薄氏,消弭不了對劉嫖熱衷于后宮選美,而使得她這個皇后日益被皇帝冷落的妒恨。那個美妙絕倫的栗姬,雖然是她幾乎全部吸引了皇帝劉啟的欲望和激情,但因為劉嫖一手操縱后宮的選美事宜,也同樣消弭不了對她的萬分妒恨。栗姬早就想找茬收拾這個皇姑,只是苦于沒有機會。如今兒子劉榮冊封為太子了,自己冊封為皇后的日子也指日可待,收拾這個大姑子的日子也就不會太遠了。
恰在這時,劉嫖找上門來,找到正想找茬收拾她的栗姬,提出把自己的女兒陳嬌獻給劉榮為妻,企圖讓女兒先占領(lǐng)太子妃的位置,爾后再順理成章地登上皇后的高位。
對于這種親上加親的政治交易,栗姬并非一味反對,但她早就看不慣的就是劉嫖,早就妒恨萬分的就是劉嫖。因而當(dāng)劉嫖找上宮來提親,便毫不猶豫地一口拒之千里。
這一來,后宮的政治斗爭變得更復(fù)雜了。
劉嫖在栗姬那里碰壁以后,返身出宮找到了另一個妃子王娡。
王娡連同她的母親臧兒,可稱得上是西漢后宮政治斗爭的出奇女人,也是在后宮政治斗爭中獲益的集大成者,有必要多說幾句。
秦漢時期群雄并立,其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叫臧荼。秦王朝覆亡后,項羽主持天下分封,因臧荼功勛卓著而封為燕王。后來楚漢相爭,臧荼倒戈向漢,為劉邦把項羽趕進垓下立過大功。劉邦在分封行賞時,保留了臧荼的封國和頭銜,讓他繼續(xù)為王。公元前二○二年,臧荼率軍反叛漢朝,劉邦于是親率大軍剿滅,不到兩個月就生擒臧荼,平息叛亂。
臧荼的反叛被劉邦剿滅后,臧氏家族的王室尊位也被一并剿滅了。臧荼的孫女臧兒,以一介平民身份嫁給陜西興平縣一個名叫王仲的男子,生下一男兩女,男的叫王信,女兒叫王娡、王息姁。女兒王娡,嫁給金王孫,并為金家生下一女,取名金俗。王仲不久染病,一命嗚呼。臧兒于是改嫁咸陽縣的田家,生下田蚡、田勝兩個兒子。
如果源于臧荼的這些晚輩女人就此作罷,也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了。問題在于臧氏的這些女人并不安分,她們不肯作為平民平平淡淡地過一生,而是做出了許多怪異的事。歷史在劉邦的子子孫孫手里延續(xù)了五十來年后,臧荼的后裔與劉邦的后裔又在后宮攪和到一起了,且攪亂了景帝劉啟的后宮。
一天,臧兒找人為兒女卜卦,卜卦大師對她說,你的兩個女兒都貴不可言。得到卜卦大師這句吉言后,臧兒盤算開了,盤算來盤算去,得出的結(jié)論是:除非攀上皇家,否則就不可能貴不可言。她知道,她的爺爺臧荼,一方諸侯,但皇上劉邦說殺就殺,想滅就滅,不屬于貴不可言的份兒,只有攀上皇家,在皇帝身邊得寵,才是貴不可言的份兒。想到此,臧兒作出了一個離奇的決定,叫女兒王娡與金王孫離婚。金王孫大惑不解,夫妻倆小日子過得好好的,哪有丈母娘來叫女兒離婚的?對于丈母娘的這種荒唐之舉,金王孫感到驚駭羞怒,于是一口拒絕,堅決不離。
人家臧兒可是主意已定,不管你金王孫同意不同意,把女兒王娡拉上就走,直接送到了皇帝的后宮。
后宮可不是什么人想進就進的,況且王娡這種已為人妻,并生過孩子的女人,想進后宮并非易事。雖然司馬先生沒有記述臧兒送女兒進宮的詳細(xì)經(jīng)過,但可以想象,她如果不打通一手操縱后宮選美的劉嫖這一關(guān),絕對不成。
王娡可能也是長得漂亮,加上她是生過一個孩子的少婦,與后宮那些年紀(jì)尚小,長得漂亮,但從沒有接觸過男人的宮女相比,別有一番風(fēng)韻,因而被劉啟看中,頗得劉啟寵愛。
從分析看,王娡之所以放下好好的小日子不過,之所以任由母親臧兒擺布,是因為母親跟她說過卜卦大師的吉言,給了她對“貴不可言”的憧憬。正是這個原因,當(dāng)劉啟與她龍鳳飛舞時,她借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tǒng)謊言,說夢見太陽投到她的懷里。這與劉啟的奶奶薄氏在被爺爺劉邦肥胖的身子壓住以后,無比激動地說“我昨天夜里夢見一條蒼龍盤在我的肚子上”如出一轍,并非新的花招。
王娡這句“太陽投懷”的話,為她以后在后宮政治斗爭中最終獲勝,投下了一個分量極重的政治籌碼。
王娡為劉啟生下一個兒子,叫劉徹,即西漢赫赫有名的漢武帝。
劉榮被冊封為太子時,劉徹封為膠東王。
皇姑劉嫖把自己的女兒推銷給栗姬的兒子遭到栗姬拒絕后,轉(zhuǎn)身來找王娡,把女兒推銷給王娡的兒子劉徹。史載,還沒等劉嫖把話說完,王娡便迫不及待地一口應(yīng)允。
這“一口應(yīng)允”奠定了后宮一系列政治陰謀的出籠。
劉嫖推銷女兒的目的,在于叫女兒占領(lǐng)未來皇后的位置,而不是甘心于叫女兒做個膠東王的王后。因而她在把女兒推到膠東王王后的位置后,不肯善罷甘休。而王娡“一口應(yīng)允”的根本原因,在于企圖借皇姑劉嫖的勢力,把兒子劉徹從膠東王的位置推到太子的位置上去,連同使自己由姬妾的位置攀上皇后的高位。因為相同的政治圖謀,使得劉嫖與王娡聯(lián)手,發(fā)起了幫助女兒由王后向皇后、幫助兒子由膠東王向皇太子邁進的猛烈沖擊,且沖擊的矛頭直指栗姬。
先是劉嫖出擊,在弟弟劉啟面前詆毀栗姬。劉嫖利用自己是皇帝的姐姐的身份,利用自己一手操縱后宮的便利,逮個機會就在景帝劉啟面前告栗姬的狀。在一大堆告栗姬的不是中,最使劉啟受震動的是那個慘無人道的“人彘”故事。出自劉嫖之口的“人彘”故事,自然是把栗姬比作呂雉,而把劉啟正寵愛有加的王娡比作戚夫人。一想到自己心愛的王娡將被栗姬剃光頭發(fā)、砍掉四肢、挖掉雙眼、熏啞嗓子扔到廁所旁的豬圈里,供人們當(dāng)“人彘”參觀,景帝劉啟不禁打了一個寒戰(zhàn)。
應(yīng)該說,景帝劉啟是個厚道人,他在皇帝的位置上,更多的還是承襲父親文帝劉恒的做派特色。他登上帝位以后,春天率皇室宮妃到御苑耕作,秋天又領(lǐng)著她們采摘收獲。勞作和儉樸強化了他善良的人格,因而他在姐姐劉嫖詆毀栗姬、動搖他更換太子的問題上,還是十分謹(jǐn)慎的。但劉嫖對他發(fā)出的“人彘”警告,使得他心里直犯嘀咕,于是他常常在后宮的御榻上勸告栗姬,叫她與人為善,并以呂雉創(chuàng)作的“人彘”故事,作為勸告的史料。
但栗姬聽不進去,沒有表現(xiàn)出服服帖帖遵從的愿望。劉啟一提到王娡,栗姬立即板起面孔,說的話很難聽,常常氣得劉啟跺腳而去。尤其糟糕的是,有一次劉啟前腳還未踏出宮門,后面?zhèn)鱽砹死跫ЯR他“老狗”的惡語。劉啟聽到后停了一下,但還是走了。
離開栗姬宮的景帝劉啟,肚里窩的火鼓鼓的。
在這種情況下,王娡開始反擊。王娡這個先為人妻、生過孩子,后為姬妾、生過皇子的女人,心地顯然比劉嫖更毒辣。她為皇帝劉啟生了兒子,但她對兒子戴著膠東王這頂帽子并不滿足,她心里時刻裝著卜卦大師那句“貴不可言”的憧憬,因而她必然要尋找把兒子那頂國王帽子換成太子帽子的機會。她同意皇帝姐姐的女兒與自己兒子聯(lián)姻,是做這一切努力所邁出的第一步,僅有這一步是不夠的,她還要走下去,直到“貴不可言”。
這以后的步子怎么走呢?
王娡的毒辣進一步顯現(xiàn)出來了。她知道景帝劉啟勸導(dǎo)栗姬不成,心里正窩著一團火,于是想出一個毒招,把他這團火點起來。王娡秘密召見朝廷的藩屬事務(wù)部長,上奏皇上,奏請立栗姬為皇后。劉啟本來心里窩著的那股火沒有得到釋放,這個奏折一遞上去,把火點著了。劉啟指著藩屬事務(wù)部長的鼻子罵道:這是你該管的事嗎?罵了還不解氣,下令把他殺了。
王娡這一招采用的是激將法,把景帝劉啟的火瞬間點著了。劉啟在怒殺藩屬事務(wù)部長的同時,下詔罷黜了太子劉榮,改封臨江王;立劉徹為太子,王娡為皇后。
那個曾經(jīng)在薄氏女子為皇后時幾乎全部占據(jù)景帝劉啟的欲望和激情的漂亮栗姬,在兒子被罷黜太子后不久,便飲恨離開了人間。
被貶為臨江王的劉榮,在臨江王的位置上屁股還沒坐熱,就因其擴建宮殿侵占了文帝劉恒祭廟墻外的空地護墻,而被父親劉啟下令囚禁審訊,劉榮自度前途渺茫而自縊獄中。
一場以漂亮女人為主角的后宮政治斗爭,最終以飛濺的鮮血而收場。
事實上,由后宮這個病灶釋放出來的病毒,其潛在的破壞性才剛剛開始,一系列與后宮有關(guān)的政治斗爭,一大批敢于主持公道的人,被籠罩在后宮政治斗爭的陰影之下,最終成為宮廷政治斗爭的殉葬品。
周亞夫,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在軍隊供職,輔佐過文帝劉恒,在景帝劉啟時期,為平定七國叛亂力挽狂瀾,立下了巨大的功勛。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周亞夫,就沒有景帝劉啟的江山,也就沒有“大一統(tǒng)”中國的歷史發(fā)展。
這樣一位為救國難而作出巨大貢獻的功臣,最后還是成了宮廷政治斗爭的殉葬品。
司馬先生為周亞夫落得如此下場,從天命上作過辯解。
他在作“絳侯周勃世家”時寫到周亞夫,上來就寫卜卦大師許負(fù)為他看相,說當(dāng)時擔(dān)任河內(nèi)郡守的周亞夫,三年后封侯,十一年后任朝廷將相,二十年后被餓死。卜卦大師作如此結(jié)論的玄機是,周亞夫的嘴邊有一條直豎的紋理進入口中,這是餓死的面相。從周亞夫以后的經(jīng)歷看,與許負(fù)所預(yù)測的結(jié)果完全吻合,絲毫不差。
周亞夫是一位軍事天才。文帝劉恒在彌留之際曾對兒子劉啟說:國家如果發(fā)生巨變,可任命周亞夫當(dāng)元帥。劉恒臨死前給兒子作這樣的交代,不是沒有根據(jù)的。其根據(jù),就是文帝劉恒到細(xì)柳營壘勞軍時,親身體會了周亞夫兵團軍紀(jì)嚴(yán)明,號令如山。
周亞夫在平息七國叛亂中處理“夜驚”的鎮(zhèn)定自若,尤其值得一書。周亞夫率兵堅守營壘的那段日子里,吳楚聯(lián)軍不斷發(fā)起強攻,雖然沒有攻下周亞夫兵團的堅固軍事防線,但士兵的心理防線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逐漸變得脆弱起來了。一天午夜,肅殺凄靜的周亞夫兵團營壘,突然一聲號叫劃破夜空,叫得人毛骨悚然。精神極度緊張的官兵們聽到這一聲號叫后,紛紛一躍而起,夢游般地沖出營帳,盲目地操起兵器,鬼使神差地與人毆斗、廝殺起來。一時間,周亞夫兵團的營壘似火拼般相互攻打搏擊,不少官兵因此被殺死殺傷。相互殘殺的官兵轉(zhuǎn)而在周亞夫的虎帳前大打出手。此時連同在此之前的周亞夫是醒著的,但他裝作熟睡的樣子,侍衛(wèi)驚恐地向他報告,他裝作沒聽見。侍衛(wèi)急了,搖晃他快起來,他翻了一下身繼續(xù)睡。不一會兒,夜驚便逐漸平息。
“夜驚”,是冷兵器時代軍隊中一種并不常見的怪誕現(xiàn)象,如果處置失當(dāng),后果不堪設(shè)想。周亞夫處理“夜驚”的方法,足見其大將風(fēng)度,和他在軍隊中的威信和影響力。
就是這樣一位救國難于戰(zhàn)場的軍事天才,最終被整死了。
周亞夫被整死,源于他在宮廷政治斗爭中的正直。
周亞夫首先得罪的是皇帝劉啟。劉啟登上帝位后的公元前一五三年,立庶長子劉榮為太子,后被劉啟的姐姐劉嫖和王娡聯(lián)手,把劉榮從太子的位置上拉下馬來。當(dāng)時已經(jīng)穿上丞相服的周亞夫,堅決反對景帝劉啟更換太子,故而得罪了劉啟,埋下了他要被挨整致死的禍根。
周亞夫其次得罪的是皇帝的母親竇太后。得罪這個老太婆是在平息七國叛亂中,周亞夫按既定軍事部署作戰(zhàn),而沒有打亂部署派兵增援梁王劉武造成的。
此外,周亞夫還得罪了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因為王娡由姬妾往皇后的地位升遷,因而王信的地位也要跟著升遷。對此景帝劉啟有些猶豫,跟周亞夫商量,正直的周亞夫堅決反對,并搬出劉邦約定的“非劉姓皇族,不可以封王;非對國家有功,不可以封侯”的那一套,阻止王信跟著雞犬升天。
周亞夫得罪了連同皇帝在內(nèi)的一幫皇親國戚,在劫難逃了。
公元前一四七年,周亞夫因反對景帝劉啟給投降于漢朝的六個匈奴酋長封侯授爵,而被免職回家。公元前一四三年,在家閑居了四年的周亞夫,被景帝劉啟召見。這次劉啟露出的殺機,表現(xiàn)得無聊至極。他叫人在周亞夫面前擺了一大塊肉,既沒切開,又沒放筷子,用這種無聊的方式奚落周亞夫,向他發(fā)出了要向他下毒手的信號。
這之后不久,周亞夫的兒子為準(zhǔn)備老父死后的殉葬品,向營造署購買了五百件作廢的盔甲盾牌。他的兒子也是個渾球,找人搬運這些殉葬品卻不付工錢,惹得搬運工向朝廷告發(fā),說周亞夫準(zhǔn)備謀反。景帝劉啟迅速下令逮捕周氏父子進行審判。周亞夫沒有看清這是個政治陰謀,還以尋常的目光看待這一事件,故而對逮捕和審訊他們父子非常憤怒,拒不回答獄吏的提問。景帝劉啟聽說后破口大罵,下令廷尉(司法部長)親自審訊。
司馬先生特地記下了如下這般審訊問答:
廷尉問:“你為什么要謀反朝廷?”
周亞夫反問:“我兒子買的,全是墳?zāi)估镉玫脑崞?,怎么叫謀反?”
廷尉說:“你縱然活著不在地上謀反,死后也會在地下謀反!”
直到這時,周亞夫才明白這是個陷阱,一個無法辯白的政治陷阱。于是,這位在軍事上響當(dāng)當(dāng)?shù)闹笓]官,這位在人格上響當(dāng)當(dāng)?shù)臐h子,絕食五天,大口吐血,死于囚牢。
品四:法律,是皇帝的泥團,想把它捏成什么樣,就捏成什么樣。劉啟也在捏,且捏得像點樣。
景帝劉啟登上帝位后,下達的第一道詔書,就是減輕鞭刑。詔曰:
鞭打跟死刑沒有分別,幸而不死,已造成傷殘,終生不能行動?,F(xiàn)規(guī)定,應(yīng)打五百鞭的,減為打三百鞭,應(yīng)打三百鞭的,減為打二百鞭。
景帝劉啟這道詔書,更改的是文帝劉恒的欽定。
文帝劉恒仁慈寬厚,他登上帝位后,廢除了對犯人砍腳、割鼻子、在腦門上烙字等刑罰。因為這種極具侮辱人性質(zhì)的刑罰,與文帝那仁者愛人之心不相吻合。當(dāng)然,犯罪就得受罰,這是管理社會、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但怎么罰呢?就改為鞭打吧,不聽話的牛、馬不是用鞭子抽嗎?作奸犯科的罪犯,也用鞭子抽打,這既與帝王和子民的身份相符,也能使罪犯吃點皮肉之苦。
因為文帝劉恒沒有嘗過鞭打的滋味,還因為朝廷的公卿大臣對由砍腳、割鼻子改為鞭打尚不習(xí)慣,因而鞭打的數(shù)量定的不切實際,最多五百鞭,最少也三百鞭,絕大多數(shù)受到鞭打的罪犯,在鞭打尚未結(jié)束便命喪九泉。
于是景帝劉啟,從實際出發(fā),更改這一規(guī)定,并作為他登上帝位后的第一道詔書下達。
公元前一四四年,景帝劉啟頒布鞭打刑法,在對他頒布的第一道詔書更改的同時,用法令的形式將鞭刑固定下來。
更改的原因是,第一道詔書所規(guī)定的鞭打數(shù)量還是太高,不切實際,且鞭打的有關(guān)細(xì)節(jié)沒有明確規(guī)定,執(zhí)行起來不好把握。如鞭打的部位,就沒個具體說法,抽打屁股是一種打法,抽打腰部、后背也是一種打法,這兩種打法對人的致傷致殘程度,是有天壤之別的。再如,由什么人用什么方式來打,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由體弱無力的人來打是一種結(jié)果,由力大如牛的人來打又是一種結(jié)果。因為這樣一些致命的細(xì)節(jié)沒有在詔書中明確規(guī)定下來,因而鞭打犯人時,抽打腰部的有,抽打背部乃至肋骨的有,一個人連續(xù)抽打二三百鞭的有,一個人打累了換上一個人接著打,甚至鞭打一個犯人換好幾個打手的也有,致使一些受到鞭刑的人犯,不是當(dāng)場死于鞭下,就是終生殘廢。鑒于此,景帝劉啟御準(zhǔn)的“箠令”規(guī)定:竹鞭長五尺,執(zhí)行這一刑罰的獄吏,只能手握竹鞭上端的一寸處;全部竹片都必須削平,其末端的竹片必須削成半寸厚;鞭打時,只能打犯人的屁股,而不準(zhǔn)打別的部位;鞭打過程中不能換人,不能你打得沒勁了換個人來接著打……
景帝劉啟詔準(zhǔn)的鞭打刑法,不僅是繼他第一道詔書之后的巨大進步,而且是他人性的進一步完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把化解歷史發(fā)展弊端的瘀結(jié),擴展到了法制領(lǐng)域,一個集政治、統(tǒng)治、人文和人性的綜合領(lǐng)域。
但這個領(lǐng)域,是歷史發(fā)展弊端所形成瘀結(jié)的重災(zāi)區(qū)。我們的祖先早就作過大量的探索,也為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
《尚書》云:仁愛依靠尊重而不衰敗,恩德憑借權(quán)威才能維持。故圣者制定禮儀來推崇敬讓,制定刑法來顯示權(quán)威。
《尚書》這一概括性總結(jié),既是創(chuàng)造遠古歷史的祖先們曾經(jīng)有過的實踐,更是一種理念的企盼。從理性上分析,企盼富庶安寧,寄希望于建立一種禮制來維持富庶、安寧的儒家學(xué)術(shù),與寄希望于憑借權(quán)威來維持恩德,制定法令來顯示權(quán)威的法家思想,本身就是矛盾的,也是統(tǒng)一的。其矛盾統(tǒng)一的焦點,聚焦在制定什么樣的法律上,這種法律既要維持權(quán)威,形成一種有主宰有官吏有庶民的社會管理機制;又要維持恩德,形成仁者愛人,不偏不倚,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的社會等級機制。這真可謂是一對天大的矛盾,完全是我們的祖先們理念上思索的結(jié)果,一種思想上的烏托邦。
讓我們循著歷史發(fā)展的足跡,看看我們的祖先是怎么干的吧。
黃帝發(fā)起涿鹿之戰(zhàn)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制定并實施了五刑,最重的刑罰是動用鎧甲和兵器,即軍隊;次一等的重刑動用斧鉞,即砍頭;中等的刑罰用刀割、鋸刖,即鋸腳、割鼻子;次一等的中刑剜去膝蓋骨,在額、頰處刺字涂黑;輕刑則用鞭抽、棍打。受到最重刑罰的,要棄尸草野,次一等重刑的要陳尸朝門、鬧市示眾。
被后人譽為社會治理達到完美程度的周朝,也動用過軍隊來平定天下。法制在這一理想社會中,更多地表現(xiàn)為社會管理機制。夏朝針對社會動亂而制定了《禹刑》,商朝針對社會動亂而制定了《湯刑》,周朝針對社會動亂而制定了《九刑》。這期間,法制完全湮沒在君王的獨裁統(tǒng)治之中,體現(xiàn)在君王的詔書和對臣僚的訓(xùn)誡之中,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脆弱的社會管理機制被連年的戰(zhàn)爭打亂了,雖然法制也偶爾在孫武、孫臏、吳起、商鞅的推動下,閃亮過耀眼的火花,但總體上看,法制作為一種社會管理機制,幾乎被戰(zhàn)火所燃燒,所湮滅。也許是戰(zhàn)爭太殘酷的原因,這期間祖先們創(chuàng)造的刑罰,變得無比殘忍。閹割男犯的生殖器,破壞女犯的生殖機能,鑿人犯的頭蓋骨,抽人犯的肋骨,把人犯放在鑊里活活煮死,等等對人性極具侮辱而又極其殘忍的刑罰,成了殘酷戰(zhàn)爭的畸形兒。但是,源于奪取戰(zhàn)爭勝利的需要,這期間的學(xué)術(shù)思想呈現(xiàn)出蓬勃生機,尤其是道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在戰(zhàn)火的轟鳴中閃亮登場,開創(chuàng)了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先河,也為我國到底該確立什么思想作為統(tǒng)治思想,拉開了思想交鋒的序幕。
秦朝是把專制推向極致的社會,法律成了專制的婢女。也許是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中,飽嘗了專制專權(quán)甜頭的原因,也許是剛剛統(tǒng)一全國鞏固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的需要,秦王朝推出了一系列被后人視作暴政的法令。如“誅殺三族令”,即一人犯法,誅殺父、母、妻三族;如“挾書律”,即挾帶書籍者,誅殺全族;還有“妖言令”和“腹誹罪”等等。這些法令的出臺和實施,不僅加重了對社會的強權(quán)高壓,而且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把法律直接打扮成血淋淋的暴政。處于君臨天下最高權(quán)力巔峰的秦始皇,親自處理案牘,他白天審理和批判案件,晚上審閱案卷。史載,秦始皇每天要親自處理一石文書,這之中,絕大多數(shù)是案牘。由于法律成了專制的婢女,成了暴政的打手,故而秦王朝雖然實行嚴(yán)刑峻法,但作奸犯科充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罪犯充塞道路,社會不得安寧。
劉邦建立漢朝之初,一開始只是遵循他入關(guān)時的約法三章,即:殺人的處以死罪,傷人的、搶劫的依法治罪。因為三章約法只是大體的法制要求,缺乏依法治罪的具體細(xì)則,故而三章之法顯出明顯的缺憾,不好把握,也不足以懲治犯罪。于是相國蕭何沿襲秦王朝的法令,經(jīng)過篩選取舍,制定了《九章律》。
值得也說幾句的是皇后呂雉?!叭隋椤钡膭?chuàng)作者呂雉,在執(zhí)掌朝政大權(quán)的過程中,實行無為而治的安邦之策,刑罰比較寬松,使剛剛從戰(zhàn)亂中過來的庶民百姓,得到休養(yǎng)生息,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在法制方面,呂雉也有過動作。公元前一九一年,呂雉批準(zhǔn)撤銷了若干擾民的法令規(guī)章,同時廢除了從秦王朝沿襲過來的“挾書律”。公元前一八七年,呂雉再次批準(zhǔn)廢除沿襲秦王朝的“誅殺三族令”和“妖言罪”。呂雉在國家的法制建設(shè)上,可以說沒有出臺任何新招,沒有任何建樹。但她批準(zhǔn)廢除“挾書律”、“誅殺三族令”和“妖言罪”本身,就是一大貢獻,一大建樹。也許呂雉的這一做法是不自覺的,但她畢竟這么做了。
文帝劉恒在國家的治理上是另辟途徑,他向往傳說中的虞舜時代,向往那種在罪犯的衣帽上畫某種圖像,或給罪犯穿上與常人不同式樣和顏色的衣服,以代表刑罰的法網(wǎng)寬松的社會。也就是說,他向往通過帝王和政府的教化,而使人們的道德水準(zhǔn)得到提高,國家得到治理。文帝劉恒認(rèn)為,那才是政治清明的社會。正是出于這樣的向往,他提倡廢除肉刑,強化教化。應(yīng)當(dāng)說,文帝劉恒基本達到了他所追求的目標(biāo)。據(jù)史書記載,文帝劉恒執(zhí)政后期,全國每年只有四百余起犯罪,朝廷上下曾刮過一股刑錯之風(fēng)。
帝位傳到景帝劉啟手里以后,他所沿襲的仍是父親劉恒的那套做派,嚴(yán)于律己,寬以待民。景帝劉啟所追求的社會目標(biāo)是:讓天下每一個人都耕田養(yǎng)蠶,以使平素有積蓄,災(zāi)時有防備;希望全社會中強的不欺壓弱的,人多的不欺負(fù)人少的,衰老的能安享晚年,幼小的能健康成長。但他與文帝劉恒所不同的,是在強調(diào)教化的同時,強化法制對各級政府官吏的制約,并在法制建設(shè)上有過獨到的貢獻。
貢獻之一,真正廢除株連罪。秦始皇創(chuàng)作的株連罪,在呂雉執(zhí)政時廢除了,但只是紙上的廢除,并沒有落到實處。在文帝劉恒時期,一人犯法全家被逮捕的“收律”和“相坐法”,從文帝劉恒的法典里刪除了??稍谝酝麣庵灼凼赖男略?,欺騙到皇帝劉恒頭上并被揭穿后,新垣平的三族都遭到了夷滅。這說明,株連罪在文帝劉恒手里并沒有真正廢除。景帝劉啟在廢除株連罪上,比他的父親文帝劉恒來得徹底。公元前一五四年,襄平侯紀(jì)嘉的兒子紀(jì)說謀反朝廷,紀(jì)說的三族人丁全被逮捕。這樣做正中紀(jì)說的陰謀。原因是紀(jì)說不孝,經(jīng)常胡作非為,多次受到父親紀(jì)嘉的嚴(yán)厲制裁。紀(jì)說為報復(fù)父親,經(jīng)過一番密謀,以謀反朝廷而使得自己連同父母兄弟一同被逮,企圖假朝廷之手,摘掉父親襄平侯的官帽,在自己被處死的同時,把父親紀(jì)嘉連同兄弟一并殺掉。景帝劉啟不搞株連,是誰的罪就治誰的罪,不放過壞人,也不冤枉好人。他在查清事件真相后,下詔赦免紀(jì)嘉,仍為襄平侯,紀(jì)嘉的妻子和除紀(jì)說以外的兒子,全部免于處罰,有爵位的還恢復(fù)爵位,只是將紀(jì)說和參與這一陰謀的人依法嚴(yán)厲處置。
貢獻之二,進一步完善并初步實施了論案、刑罰。我國很早就有五聽、八議、三刺、三宥、三赦的法令,只是流傳了若干朝若干代也沒有真正實行過。傳到景帝劉啟手里以后,他重視起來了,并認(rèn)真對待過。
我們不妨對這些早期法令作一簡單介紹。五聽,一是辭聽,即觀察分析當(dāng)事人的言語;二是色聽,即觀察分析當(dāng)事人的面部表情;三是氣聽,即觀察分析當(dāng)事人的氣息;四是耳聽,即觀察分析當(dāng)事人的聽覺反應(yīng);五是目聽,即觀察分析當(dāng)事人的眼睛表情。八議,指享受特別審議而可以減免刑罰的八種人。一是議親,指皇帝的親族;二是議故,指皇帝的故舊;三是議賢,指有德行的人;四是議能,指有學(xué)問有技能的人;五是議功,指對國家有功勞的人;六是議貴,指爵位高的人;七是議勤,指享受六百石以下俸祿而勤于公事的人;八是議賓,指賓客或各諸侯國來朝的使節(jié)。三刺,即審理訴訟經(jīng)三訊而后判決。一是訊群臣,征求大臣們的意見;二是訊群吏,征求基層有關(guān)官吏的意見;三是訊萬民,征求庶民百姓的意見。三宥,即犯人可以得到從寬處理的三種情況。一是弗識,指不懂法而犯法,因錯誤而犯罪;二是過失,指因疏忽大意而犯罪;三是遺忘,指忘記法律的規(guī)定而犯罪。三赦,即三種可以赦免的人。一是幼弱,指未滿七歲,刑罰上無責(zé)任能力的幼年;二是老眊,指八十歲以上年老昏眊的人;三是愚蠢,指生下來就是癡呆或弱智。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這些法令,雖然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權(quán)貴色彩,但也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祖先的智慧,以及對于法律精神的正確把握。祖先的這些智慧沉寂了若干年以后,景帝劉啟又把它銜接起來了。
公元前一四五年,景帝劉啟下詔:
凡疑難案件,可輕可重,法官采取重的判決,人心不服的,應(yīng)重新平反。
為什么要平反?因為法律規(guī)定可輕可重。既如此,法官為什么要往重里判?為什么不能判得輕一點?景帝劉啟這一詔書,不是寓意著深深的輕罰情結(jié)么!
公元前一四三年,景帝劉啟再次下詔:
審判案件,事關(guān)重大。人有愚智之別,官有上下之分,疑難案件,應(yīng)呈報主管官員,主管官員不能決定,應(yīng)呈報大理。如上級指出原判決不當(dāng),原判決人不算過失。執(zhí)行法律的人,處理訴訟,務(wù)必從寬。
在這道詔書中,景帝劉啟把自己輕罰的情結(jié)和盤托出。他明令司法人員從寬處理訴訟的基點,是建立在人有愚智之別,官有上下之分的基礎(chǔ)之上。因此,辦案人員不要就案辦案,而要把人的因素加進去,把案辦活,辦出人性和情理來。
遵循五聽、八議、三刺、三宥、三赦的法律精神,加上判決不當(dāng)?shù)慕o予平反,還加上改判對于原判決人來說不算過錯,景帝劉啟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把法律放在治國的重要地位,并逐步使其發(fā)展起來了,完善起來了。
此外,景帝劉啟頒發(fā)的兩道與法律有關(guān)的詔書,也足以說明他對法律精神的深入把握。一個詔書曰:
饑寒交加,而不去為非作歹,這樣的人太少。
另一個詔書曰:
農(nóng)作物歉收,人民缺少糧食,是什么原因?誰的責(zé)任?可能是官員們作奸犯科,接受賄賂,向人民掠奪,謀取利益。諸如縣政府的縣丞、長吏之類,鉆法律的漏洞,其行為如同強盜,使人痛恨。
把這兩道詔書連起來看,不難看出,景帝劉啟對社會上發(fā)生的犯罪問題,有清醒的也是深刻的認(rèn)識。一方面,他對饑寒交加的人寄予極大的同情,這些人處在社會的底層,吃不飽,穿不暖,為了活命,干一些為非作歹的事也是迫不得已。另一方面,庶民百姓為什么會饑寒交加?景帝劉啟也看清楚了,主要是一些官吏,特別是離老百姓近的一些官吏,似強盜般的作奸犯科,向人民掠奪。如果各級官吏不向人民掠奪,不作奸犯科,認(rèn)真履行職責(zé),人民就不會饑寒交加。在有了這樣的清醒認(rèn)識后,景帝劉啟對丞相下令:
凡兩千石以上官員,浮滑昏庸而導(dǎo)致下級官吏不能盡忠職守,甚至掠殺人民的,向我報告,我要定他們的罪。
以上不難看出,景帝劉啟所把握的法律基本精神,是對庶民百姓包括一些下級官吏,要求比較寬松,而對各級官員特別是縣以上官員,要求是比較嚴(yán)格的。換句話說即是,對廣大人民群眾,他更多的是寄希望于教化,而對于各級官吏,他更多的是寄希望于依靠法律制約和規(guī)范。景帝劉啟的這一法制情結(jié),在變成詔書、變成法令頒布以后,應(yīng)運而生的,并非他這一法制情結(jié)的理想效果,而是法制發(fā)展弊端的又一種瘀結(jié)。
被司馬遷、班固,乃至歷代史學(xué)家稱為酷吏的郅都,就是景帝劉啟這一法制情結(jié)的殉葬品。
郅都在文帝劉恒的手下干過,在景帝劉啟的手下也干過,他先為侍官,后至中尉。這伙計的最大特點就是骨頭死硬。周勃是劉邦的戰(zhàn)將,因剿滅諸呂擁立劉恒為帝立過大功,官至丞相。周勃這個年輕時家里窮得靠吹簫混飯吃的人,沒有什么文化,是歷史把他推到為劉氏江山立功的各個潮頭,封侯晉爵,當(dāng)上一朝丞相這樣的高官,他因此能謙虛得了嗎?不傲視群臣才不是周勃呢。文帝時期,朝廷的文武百官見到周勃都下跪,以示敬畏和尊敬。郅都不,他見到周勃從不下跪,至多抱拳作個揖而已。郅都不懼周勃,自有他不懼的資本。他為官清廉,從不接受別人的捐贈,也從不接受別人的請托去說情。他自己就說:我背離雙親出來做官,本就該奉公守法,為國家效死節(jié),忠于職守,不能看顧家小了。為國家效死節(jié)而不看顧家小,這不是一個活脫脫的不怕殺頭、不怕離婚的人生誓言嗎!
文帝劉恒時期,濟南國有一個瞷氏家族,全族三百余家,勢力很大,經(jīng)常為非作歹,無惡不作,嚇得當(dāng)?shù)厥骋貎汕某⒚?,都把脖子縮回不敢管。文帝劉恒派郅都去治理濟南國,他不信這個邪,去了以后調(diào)動官府軍隊,將為害一方的瞷氏家族的惡首連同其家人全部斬首,嚇得其余那些平素跟著惡首狐假虎威的瞷氏族人恐懼顫抖,惶惶不可終日。這一殺,把邪氣殺下去了,濟南國的社會治安狀況迅速好轉(zhuǎn),一年后,竟達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程度。
一年時間,竟使一個社會治安混亂得連朝廷命官都不敢管的地方,變成路不拾遺的人間天堂,這之中時間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教化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主要起作用的是郅都這個人,是郅都那把死硬死硬的骨頭,連同他使出的嚴(yán)刑酷法,即亂世用重典。
公元前一四八年,劉啟的兒子臨江王劉榮在擴建宮殿時,侵占了文帝劉恒祭廟墻外的空地護墻。這在今天說來不是什么大事,但在當(dāng)時可就是大罪了。加之劉榮原先是太子,因后宮之爭被罷黜,貶為臨江王。景帝劉啟因后宮嬪妃弄得亂七八糟那口氣還沒出完,見劉榮又在太歲頭上動土,更是火上澆油。于是下詔,令劉榮到長安中尉府接受審訊。劉榮一到,就被囚禁起來。眼看后果不測,劉榮求獄吏借一副刀筆,給父親劉啟寫封信,陳述原委,檢討錯誤,以求寬恕。可是,已經(jīng)當(dāng)上中尉的郅都,根據(jù)獄內(nèi)的法律規(guī)定,下令不準(zhǔn)借刀筆給劉榮。竇嬰聽說后,暗中派人把刀筆送進囚牢。劉榮一看這來勢,自度前途渺茫,寫完信后便在獄中自殺了。
竇太后聽說孫子劉榮死于囚牢,還得知孫兒要給他父親寫封信都被郅都制止,非常憤怒,尋機給郅都編造罪名,把他革職回家。
郅都革職回家后,竇太后還不放過他,還要找茬置他于死地。景帝劉啟于是派人持符節(jié)封他為雁門關(guān)太守,同時令他即刻上任,不必到京師謝恩,以防太后從中作梗,弄出新的麻煩來。
郅都執(zhí)法如山,連皇上的兒子違法了也不給予通融,在朝廷上下名氣很大,而且傳到了匈奴汗國。郅都一到雁門關(guān)就任,匈奴立馬率軍撤走。匈奴首領(lǐng)為了給將士壯膽,他們也想了一招,照著郅都的形體模樣,用木頭做了個郅都,令匈奴將士用箭射他??韶夂返男倥珜⑹?,一個個在木頭郅都面前全都手軟,竟沒有一個人能射中他。
匈奴怕郅都,可是太后竇氏不怕他,最終還是找個茬把他殺了。
郅都死了。郅都阻止景帝劉啟去廁所救賈姬的故事,從郅都的死硬上能品出些滋味了。景帝劉啟需要郅都這樣的硬茬,幫他實現(xiàn)為帝的法制情結(jié)。
據(jù)史書記載,在文帝劉恒和景帝劉啟執(zhí)政的數(shù)十年間,國家沒有大的災(zāi)難,人民獲得充分的休養(yǎng)。無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倉庫全滿。國庫的錢財堆積如山,用來穿錢的繩子都已爛斷,以致金錢都無法計算。倉庫里的糧食,一層一層往上堆,滿盈得都流到露天。大街小巷連平民都騎馬,如果有騎雌馬或幼馬的,還被人瞧不起。低級小吏因生活太優(yōu)裕,而不愿到外地提升做官。但由于法網(wǎng)太寬,土地開始兼并,土豪劣紳之輩,仗著財大氣粗,在鄉(xiāng)間橫行霸道,作威作福。自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員,競相展示奢侈,社會彌漫著一股腐化之風(fēng)。
傅劍仁
1953年生,湖南攸縣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會員。著有長篇報告文學(xué)《千日養(yǎng)兵》等;長篇小說《一師之長》等;散文集《圓夢》《漫步心林》等;長篇散文“史記大觀”三部曲等。曾獲1990-1991年度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xué)獎,《昆侖》優(yōu)秀作品獎,第四屆、第七屆河北省文藝振興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