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對:利用厚生1,教之本也;從宜隨俗,政之要也。《周禮》云:“不畜無牲,不田無盛,不蠶不帛,不績不缞。”蓋勸厚生之道也。《論語》云:“因人所利而利之。”蓋明從宜之義也。夫田、畜、蠶、績四者,土之所宜者多,人之所務(wù)者眾,故《周禮》舉而為條目,且使居之者無游惰,無墮業(yè)焉2。其余非四者,雖不具舉,則隨土物生業(yè)而勸導(dǎo)之,可知矣,非謂使物易業(yè)、土易宜也。
夫先王酌教本,提政要,莫先乎任土辨物,簡能易從,然後立為大中3,垂之不朽也。若謂其驅(qū)天下之人,責(zé)其所無,強其所不能,則何異夫求萍于中逵4,植橘于江北?反地利,違物性,孰甚焉?豈直易俗失宜,匱神廢禮而已。且圣人辨九土之宜5,別四大之業(yè)6,使各利其利焉,各適其適焉,猶懼生生之物不均也,故日中為市,交易而退,所以通貨食,遷有無,而后各得其所矣。由是言之,則《大易》致人之制,《周官》勸人之典,《論語》利人之利,三科具舉,有條而不紊矣。謹對。(第一道)
臣對:圣王以刑禮為大憂,理亂系焉;君子以仁德為大寶,死生一焉。故邦有用禮而大理者,有用刑而小康者;古人有崇德而遠害者,有蹈仁而守死者。其指歸之義7,可得而知焉,在乎圣王乘時8,君子行道也。何者?當其王道融,人心質(zhì),善者眾而不善者鮮,一人不善,眾人惡之,故赦之可也。所以表好生惡殺,且臻乎仁壽之域矣。而肆赦宥過之典,由茲作焉。及夫大道隱,至德衰,善者鮮而不善者眾,一人不善,眾人效之,故赦之不可也。所以明懲惡勸善,且革澆漓之俗矣9。而執(zhí)禁不赦之文,由茲興焉。此圣王所以隨時以立制,順變而致理,非謂德政之不若刑罰也。
然則,君子之為君子者,為能先其道,后其身,守其常,則以道善乎身,罹其變則不以其身害乎道,故明哲保身,亦道也,巢、許得之10;求仁殺身,亦道也,夷、齊得之11。雖殊時異致,同歸于一揆矣12。何以核諸?觀乎古圣賢之用心也,茍守道而死,死且不朽,是非死也。茍失道而生,生而不仁,是非生也。向使夷、齊生于唐虞之代,安知不明哲保身歟?巢、由生于殷周之際,安知不求仁殺身歟?蓋否與泰,各系于時也,生與死,同歸于道也。由斯而觀,則非謂崇德者不為成仁,殺身者不為明哲矣。
嗚呼!圣王立教13,同出而異名,君子行道,百慮而一致,亦猶水火之相戾14,同根于冥數(shù)15,共濟于人用也16,亦猶寒暑之相反,同本于元氣17,共濟于歲功也18。則用刑措行之道19,保身殺身之義,昭昭然可知矣。謹對。(第二道)
臣對:先哲王之立彝訓(xùn)也20,雖言微旨遠,而學(xué)者茍能研精鉤深,優(yōu)柔而求之,則壺奧旨趣將焉哉21?然則,禮樂之同天地者,其文可得而考也,豈不以樂作于郊而天神和焉,禮定于社而地祈同焉!上下之大同大和,由禮樂之馴致也22。易簡之在《乾》、《坤》者,其象可得而征也,豈不以《乾》以柔克而運,四時不言而善應(yīng);坤以陰騭而生,萬物不爭而善勝!柔克不言之謂易,陰騭不爭之謂簡,簡易之道,不其然乎?
老氏絕學(xué)無憂,儆其溺于時俗之習(xí)也23,原伯魯不學(xué)將落,戒其廢圣哲之道也。孟子不富之說,慮蘊利而生孽也,公子荊茍美之言,嘉安人而豐財也。鳳鳴朝陽,非梧桐而不棲,擇木而集也。鸮止泮林24,食桑椹而好音,感物而變也。事有躁而失、靜而得者,故木雞勝焉。有貴而失、賤而得者,故瓦注巧焉。雖去圣逾遠,而大義斯存,是故遠旨微言,可明征矣。謹對。(第三道)
臣對:原夫元氣運而至精分,三才立而萬物作25。惟天地日月暨水火草木,度數(shù)情性各有其常。其隨事應(yīng)物而遷變者,斯人之所感也。何哉?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蓋天地?zé)o常心,以人心為心。茍能以最靈之心,感善應(yīng)之天地;至誠之誠,感無私之日用:則必如影隨形、響隨聲矣,而況于水火草木乎?故有吹律于寒谷,和氣生焉。揮戈于曜靈26,暮晷回焉27。神合乎水游,呂梁而出入不沒;化被于草木28,周原而堇荼變味。蓋品匯之生,則守其常性也;精誠之至,則感而常通也。靜守常性,動隨常通,是道可于物而非常于一道也。夫如是則兩儀之道29,七曜之度30,萬物之性,可察矣,可信矣,夫何疑焉?謹對。(第四道)
臣對:民者,邦之本也,衣食者,人之所由生也。古者圣人在上,而下不凍餒者,非家衣而戶食之,蓋能為之開衣食之源,均財用之節(jié)也。方今倉廩虛而農(nóng)夫困,布帛賤而女工勞,以愚所窺,粗知其本。何者?夫天地之數(shù)無常,故歲一豐必一儉也,衣食之生有限,故物有盈則有縮也。古之人知其必然也,故敦儉嗇以足衣,務(wù)儲蓄以足食,是以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野無青草、人無菜色者,無他焉,蓋勤儉儲積之所致耳。故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元龜也31。
當今將欲開美利利天下,以厚生生蒸人32,返貞觀之升平,復(fù)開元之富壽,莫善乎實倉廩,均豐兇,則耿壽昌之常平得其要矣。今若升聞,率修舊制,上自京邑,下及郡縣,謹豆區(qū)以出納33,督官吏以監(jiān)臨34,歲豐則貴糴以利農(nóng),歲歉則賤糶以恤下。若水旱作沴35,則資為九年之蓄,若兵革或動,則饋為三軍之糧,可以均天時之豐儉,權(quán)生物之盈縮。修而行之,實百代不易之道也。虞災(zāi)救弊,利物寧邦,莫斯甚焉。然則布帛之賤者,由錐刀之壅也36。茍粟麥足用,泉貨流通,則布帛之價,輕重平矣。
抑居易聞短綆不可以汲深37,曲士不可以語道,小子狂簡,不知所以裁之,莫究微言,空慚下問,謹對。(第五道)
1.利用厚生,使物資利用,生活優(yōu)裕。
2.墮。通“隳”,毀壞。
3.大中,守正不偏。
4.中逵:半路。
5.九土:泛指中國。
6.四大:指地、水、火、風(fēng)。
7.指歸:意旨。
8.乘時:順應(yīng)時勢。
9.澆漓:社會風(fēng)氣浮薄。
10.巢、許:巢父、許由,唐堯時隱士,不要接替君位。
11.夷、齊:伯夷、叔齊,商末,不食周粟。
12.一揆:同一準則。
13.立教:立令,行道。
14.戾:違背。
15.冥數(shù):暗合。
16.人用:物資。
17.元氣:宇宙自然之氣。
18.歲功:年成。
19.錯刑:廢棄刑罰。
20.彝訓(xùn):教導(dǎo),常訓(xùn)。
21.壺奧:深意。焉,到哪里。
22.馴:通“訓(xùn)”。
23.儆“戒備。
24.鸮(xiāo):貓頭鷹。泮,水邊。
25.三才:天道,地道,人道。
26.曜靈:太陽。
27.晷(guǐ):日光。
28.化被:教化遍及。
29.兩儀:天地。
30.七曜:北斗七星。
31.元龜:可借鑒的往事。
32.蒸人:蒸民,百姓。
33.豆區(qū)(ōu):四升一豆,四豆一區(qū)。
34.監(jiān)臨:監(jiān)察臨視。
35.沴(lì):災(zāi)禍。
36.錐刀:鉆孔之具,指通道。
37.綆(gěng):系器汲水之繩。
(張大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