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發(fā)源于喜瑪拉雅山脈,滔滔河水浩浩蕩蕩, 從高處淌下,穿越深谷, 奔騰不息……晨曦中,湄公河在淡淡的薄霧中漸漸地露出面容。寬闊的河面就像一位溫柔的女性,平緩地流淌著。一個少年似乎剛起床,就著河水洗臉,遠處,偶爾有零星的幾只小舢板和獨木船劃過,瑯勃拉邦的清晨,就像一幅水墨畫,寧靜而優(yōu)美……
湄公河被稱為“亞洲的多瑙河”。全長4350公里,它流經(jīng)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6國。湄公河在南亞各國是“母親河”的意思,但在中國被稱為瀾滄江,意為“百萬大象繁衍的河流”。湄公河是連接?xùn)|南亞各國的重要國際河流,六國中大約一百個族群部落的一億人口, 都依賴這條大江而生存。
湄公河發(fā)源于喜瑪拉雅山脈,滔滔河水浩浩蕩蕩, 從高處淌下,穿越深谷, 奔騰不息。河水流出中國之后,就已經(jīng)走了全程的一半,其間的落差高達4500米,余下的一半流程,落差只有500米而已, 中下游地勢比較平坦, 水流并不湍急。湄公河一離開中國國境, 就在緬甸和老撾之間穿過,成為兩國的天然邊界;老撾和泰國的大部分邊界,也靠湄公河來劃分。河水經(jīng)過柬埔寨時,分成兩條支流,然后進入越南,在越南再分成多條支流,最后注入南海。
湄公河也是東南亞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老撾的首府萬象城、柬埔寨的首府金邊,都是沿河而建的港口城市。在下游一帶,越南的經(jīng)濟也非常依賴湄公河。湄公河流入越南之后,分成七條支流,共長約3200公里,形成一個方圓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區(qū)水源充沛,利于灌溉農(nóng)田,滋養(yǎng)谷物;而河水帶來的大片寶貴淤泥,也利于肥田,農(nóng)夫每年可以獲得三熟的稻米收成。事實上,越南也是繼泰國之后,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
前不久,筆者來到了湄公河上一游,那兩岸美麗的風(fēng)光和各國的奇特的人文風(fēng)情令人終身難以忘懷。我看到湄公河不單是千百萬人的糧倉,同時也是一條水上公路。載人的一葉輕舟,載貨的小型貨船,還有在大海上往來的遠洋輪船,不時在河上穿梭。
當(dāng)然這里也是游客必到之地。我在湄公河上乘流而上,首先來到了萬象城。過去一千多年來,萬象城憑當(dāng)?shù)氐倪\河、古塔和建在木柱上的樓房,成為老撾的商業(yè)、政治和宗教中心。從萬象城繼續(xù)往上游走, 就來到另一個港口城市瑯勃拉邦。暹邏管治老撾的時期就以瑯勃拉邦為首都。有一段時期,包括在法國殖民統(tǒng)治期間,瑯勃拉邦曾是老撾的皇城;我發(fā)現(xiàn)在法國統(tǒng)治這個古城后,還留下不少異國色彩,至今依然到處可見。
在未去老撾之前,對老撾所知甚少,勐臘的關(guān)口在磨憨,有趣的是,出了關(guān)口還要走1公里左右才到老撾的磨丁關(guān)口。一樣的紅土地,一樣的芭蕉林,一樣用椰樹、椰枝做的茅屋,如果不是語言以及關(guān)口飄著相異的國旗,你幾乎分辨不出中老有何區(qū)別。
沿城而過的湄公河讓瑯勃拉邦有了水的靈氣。晨曦中,湄公河在淡淡的薄霧中漸漸地露出面容。寬闊的河面就像一位溫柔的女性,平緩地流淌著,沒有她的上游瀾滄江那樣兇險、湍急。一個少年似乎剛起床,就著河水洗臉。遠處,偶爾有零星的幾只小舢板和獨木船劃過,瑯勃拉邦的清晨,就像一幅水墨畫。貧窮的老撾?yún)s從容、安詳?shù)孛鎸ΜF(xiàn)實。市民們的生活大都很悠閑,掃地的,放猴子的,整理庭院的,扎鮮花的……很像一幅清明上河圖。
在老撾你不用擔(dān)心被騙、被偷。無論走在哪一條街道,無論是在清晨還是夜晚你都聽不見嘈雜。不知道這樣的境界從哪里來?難道真的是佛的力量?
瑯勃拉邦市區(qū)面積不到10平方公里,卻有32座寺廟。從早到晚,如果你都在街上轉(zhuǎn)悠,肯定會無數(shù)次地與寺廟、與和尚那一身的黃相遇。清晨,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一隊隊身披黃色袈裟手持金缽的僧侶身影。
如果說,瑯勃拉邦是生活在歷史與文化中的城市,萬象就是向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城市。因此湄公河對于萬象而言,更像是一個時尚景觀。尤其是在夜幕下來到河邊,只見堤岸上大排擋一字排開,豪華的游船在河中游弋,甲板上燈火輝煌,音樂飄飄。而對岸,就是發(fā)達的泰國,那邊閃爍的霓虹燈和高樓。一邊是高樓林立,一邊是低矮房屋,切不要以為萬象就是個毫無趣味的城市。萬象東郊塔鑾廣場中矗立著的塔鑾,是老撾寺廟中最宏偉的一座,可以說是老撾的國寶。
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像一顆巨大的碧玉鑲嵌在柬埔寨的中心,從古至今影響著柬埔寨。洞里薩湖與湄公河唇齒相依,走進柬埔寨,就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話:“哪里有水,哪里就有魚。”“哪里有魚,哪里就有人。”柬埔寨有超過120多萬人居住在洞里薩湖周圍,以捕漁為生。湄公河在柬埔寨境內(nèi)為501.7公里,在金邊與其支流洞里薩河相匯。由于受熱帶季風(fēng)氣候的影響,湄公河水位也因季節(jié)的不同而改變。洞里薩湖可以吸入460億立方米洪水,它像個有巨大彈性的胃,到了旱季又會將蓄滿的湖水回吐給湄公河。這時各式各樣的捕魚景象會在鄉(xiāng)村展開。洪水,將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輸送到土地上,滋養(yǎng)著這里所有的生命。洪水退卻后,旱季稻是最普遍的作物。我看到這里還有一種特殊的漂浮性水稻,水有多高,苗就有多高。等到洪水退卻,就可以收割。當(dāng)?shù)厝税堰@種水稻叫做“逐水稻”,追著洪水長的意思。就像逐水稻一樣,傍著洞里薩湖而生活的水上人家也是逐水而居。旱季時,他們可以深入到湖中生活,而到了雨季,隨著湖面的擴大和湖水加深,曾經(jīng)的堤岸已經(jīng)難以辨認,只有那些還掙扎著露出樹梢來的樹說明著堤岸的位置。而水上人家也早已從湖上搬去,留下空闊的湖面,一片汪洋。生活在船上的人家,完全依賴于湖水,洞里薩湖人民所呈現(xiàn)的是一種自在的快樂:躺在系在門前的吊床上、盤坐在船板上,該打魚時打魚、該洗澡時洗澡,也見炊煙裊裊,也聞笙樂陣陣,孩子們光著身子,在水里度著童年。
從洞里薩湖乘船12公里后就可抵達吳哥所在地暹粒市。不過從現(xiàn)在的吳哥遺跡中已很難看出數(shù)百年前那宏大的水利系統(tǒng)了。西方學(xué)者發(fā)現(xiàn)在吳哥城及周圍有一個縱橫交錯、密如蛛網(wǎng)的排水溝渠,這些溝渠又與星羅棋布的池塘、儲水池相連,構(gòu)成總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灌溉系統(tǒng)。它們又與城外數(shù)百平方公里的水利系統(tǒng)相配合,然后這些人工的水利工程又與自然的河流、湖泊一起構(gòu)成了一個龐大、完整、精密的灌溉世界,為吳哥的稻作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大多數(shù)地方,洪水就是災(zāi)難??墒窃诩砥艺?,湄公河一年一度的洪水,就像生活的脈搏和幸運的源泉,保證了柬埔寨人的魚米糧倉。而洞里薩湖的韻律就是柬埔寨的心跳。這就是千百年來,高棉人、吳哥、柬埔寨存在的理由。
湄公河從金邊以下分成兩支,到越南的邊境小城朱篤后,又逐漸分出9條叉道入海。越南人稱之為九龍江。由于泥沙長年淤積,湄公河在此沖出一個廣袤的沖積平原,即湄公河三角洲。這是越南第一大平原,南方70%的農(nóng)業(yè)人口集中于此。湄公河在越南境內(nèi)長230公里,年平均流量可達4750億立方米。可以灌溉240萬公頃的農(nóng)田,使越南成為僅次于泰國的世界稻米出口國。在歷史上,三角洲多是沼澤,上面生長著大面積的繁茂的紅樹林。16世紀,人們設(shè)法排干三角洲的沼澤,在這里搭房建屋,過上了定居生活。后來阮氏王朝的君主們并不滿足于清理沼澤和池塘,遂修復(fù)曾有的運河,修建人工渠道,用運河和水路將許多城市連接起來。以利于航運,這才使三角洲逐步發(fā)展成了越南的重倉?,F(xiàn)在三角洲主要人工渠道總長度達1575公里。從三角洲可以一直乘船到西貢。
湄公河三角洲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xiāng):土地肥沃、平坦,河渠密布,走在任何一個城市、鄉(xiāng)村,滿眼都是茂密的熱帶叢林、一望無際的稻田和河湖上穿梭不停的船只。越南人似乎更知道如何享用這條河流,相對于老撾與柬埔寨人,他們更熱衷于積極生產(chǎn),增加收入以提高生活水平。因此湄公河在此也顯得比上游任何一處都繁忙。到達朱篤后我就乘著小舢板去漁村采風(fēng)了。
朝暉中,戴著尖頂斗笠的越南女子劃船的身姿,格外美麗。她們似乎已與城里那些穿著奧黛騎著自行車的越南姑娘一樣,成為越南形象的代表。
乘著小艇,沿著河道,可以體會三角洲各種風(fēng)情。
在芹苴,這個湄公河三角洲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每天有大量的貨物往來。除了陸路運輸,就靠水路了。于是運輸船、漁船、游船,頻繁穿梭。因為水路運輸比陸路便宜,大量的農(nóng)產(chǎn)品、水果、家禽、蛋品、米糧,就通過船從一些大農(nóng)莊匯集到芹苴的水上市場,然后再由眾多的小船批發(fā)到各個集市,于是這里不僅成為一個最大的水上農(nóng)產(chǎn)品交易市場,也成為一個觀光熱點。
在水上人家眼里,船就是家,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船行無論多遠,一家人,甚至阿貓阿狗都聚在船上,在這不大的天地里其樂融融。洗衣的女人,做飯的妹子,在船艙爬進爬出的娃娃,還有蹲守在艙口的小狗,讓人看了都會覺得這就是生活的意義。生活在湄公河沿岸,雖然還不乏物質(zhì)的貧窮與落后,但是那溫和、謙遜、友善、不失自尊的生活卻叫人感念,偶爾還有一些幸福的感傷。他們是值得尊重的,因為他們懂得有尺度的生活。我想起湄公河——“幸福之母”的語意,身邊有這樣一條大河存在,怎能不幸福呢。
(編輯 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