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浴在當(dāng)?shù)亟泄R姆(Hamam),是一種傳統(tǒng)的桑拿浴。土耳其人去哈馬姆,就像中國人過去泡澡堂子一樣。土耳其浴的起源可能要上溯到古希臘時期,那時候,上流社會的人們非常重視身體的清潔,因此在土耳其一些著名的古希臘遺址中,澡堂通常都是非常顯要的。
對很多東方人來說,土耳其浴可能比土耳其本身更有名。但由于某些原因,一般人都對它有些想入非非,以為其中有什么奧秘。實則大謬不然!個別人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在介紹土耳其浴時故意歪曲事實,添油加醋地把它描寫成男女坦胸露背同室而浴,那是誤導(dǎo)讀者。
土耳其浴在土語里叫哈馬姆(Hamam),是一種傳統(tǒng)的桑拿浴。土耳其人去哈馬姆,就像中國人過去泡澡堂子一樣。初次體驗土耳其浴是個非常愉快的過程,而洗完之后的感覺更是渾身清爽,難怪土耳其人會說,就算你不喜歡土耳其的風(fēng)景,洗過一次土耳其浴的人也會愛上這個國家的。
說起土耳其浴的起源可能要上溯到古希臘時期,那時候,上流社會的人們非常重視身體的清潔,因此在土耳其一些著名的古希臘遺址中,澡堂通常都是非常顯要的。
聞名遐邇的土耳其浴是利用浴室內(nèi)的高溫,使人大汗淋漓,再用溫水或冷水淋浴全身,達(dá)到清除污垢,舒活筋骨,消除疲勞的目的。
哈馬姆浴室是個圓形的大屋子,中央是一個大理石做的、可并排躺4~5個人的圓形平臺,高不足一米,很光滑。浴室四周墻邊是一圈石階,階上等距離地裝有石頭做的水缸,缸上有兩個水龍頭,一冷一熱,浴者自己放水調(diào)溫,并用缸里的碗或瓢勺水沖澡。講究點的,整個浴室都用大理石裝飾,像伊斯坦布爾老皇宮里那樣還可以透過窗戶看到美麗的海峽的,也只有蘇丹人才能享受。一般的也就是水泥或石頭砌就。桑拿的熱量來自地板下,經(jīng)過長時間的燒烤,地板變得很熱,但并不燙,人走在上面很舒服,在平臺上或躺或趴,不一會兒就蒸得渾身熱乎乎的,這時可到邊上的水缸里沖涼,過一會兒再接著蒸,待蒸得差不多了,可以叫人搓背或按摩,但僅限于同性,即男的由男按摩師伺候,女的由女的照顧。傳統(tǒng)的土耳其浴都是男女分浴或分時而浴,絕非如謬傳般男女混浴甚至半祼混浴。只是在酒店或海邊度假村里,游客們或開明的土耳其人才男女在一個哈馬姆里洗浴,但也是穿著泳衣的,也是在這種時候,男按摩師可以給女的按摩搓背,個別地方有女按摩師的,也給男的按摩,但絕對正規(guī)。當(dāng)然,個別西方女性喜歡光著讓男按摩師給按摩,那屬個人喜好范疇,并非普遍現(xiàn)象。一般的男按摩師都膀大腰圓,力大無比,在浴室里聽到“哎喲哎喲”的叫喚聲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作為一種文化,土耳其浴有很多講究。如“新娘浴”說的是結(jié)婚頭一天,新娘子要到哈馬姆去沐浴一番;“40天浴”是慶祝嬰兒出生第四十天,類似我們的滿月酒,或可稱之滿月洗;“擦干眼淚浴”指的是親人去世后二十天所有的親戚洗的澡;“還愿浴”是愿望實現(xiàn)后洗的澡;“客人浴”是迎接稀客或貴客的;“節(jié)日浴”是指重大節(jié)日前要沐浴凈身。過去還有浴室選親說,指的是男方母親到浴室里為自己的兒子相親,看未來的兒媳婦身體有無缺陷等等,可見土耳其的“洗浴文化”是多么的豐富多彩。
在正宗的土耳其浴室內(nèi),專門有一批稱之為“坦拉克”的師傅。當(dāng)沐浴者舒展四肢躺臥在“肚皮石”上,雙手涂滿橄欖油的師傅便在他身上推、拿、揉、按,使全身皮膚微紅,血脈流暢,頓覺渾身輕松,舒適無比。
土耳其人進(jìn)浴室大都帶一個豐盛的食品盒,裝著羊肉串、腰子、酸奶、榛子等食品。沐浴后,新朋舊友聚在一起,邊吃喝邊聊天。這種“浴室聚餐”往往持續(xù)好幾個小時。然后各自回到更衣室的單間,美美地睡上一覺,直到太陽西下才回家。
土耳其浴室也接待女士,一般是在一周的幾天為男客服務(wù),另幾天為女客服務(wù)。有的浴室開設(shè)男女兩個浴室,同時接待男女客人。女士洗浴,有她們獨特的方式。她們坐在石凳上,先用盛滿肥皂水的銅盆,從頭到腳沖淋一通,然后讓女侍者用清水沐淋7次,據(jù)說這也是按照伊斯蘭教的規(guī)矩。婦女們也備食品盒,沐浴后,她們請朋友們品嘗自己做的菜肴,既顯示烹飪技藝的高超又可以相互切磋。她們還要在手指甲和腳趾上涂上一種叫“克納”的顏料,發(fā)際灑上香水,讓自己光艷照人。
土耳其浴是土耳其的國粹,源于東羅馬。那陣子,伊斯坦布爾是東羅馬的首都,東羅馬人把羅馬帝國的洗浴習(xí)俗帶到了這里。據(jù)說,羅馬人有半生時光耗在浴池里。史學(xué)家甚至聲稱:沐浴、縱欲是羅馬滅亡的原因。我見過保羅·路易斯和熱羅姆描摹土耳其浴的油畫,我還看過土耳其與意大利合拍的《后宮》,里面也有一節(jié)土耳其浴,一位溫厚的浴娘,給女主人身上搓澡、推精油,手法細(xì)膩,讓人迷醉。
不久前,我也有幸得到了在伊斯坦布爾市中心一家古老的土耳其浴室洗浴的機會。這家浴室建于1584年,據(jù)說是蘇丹皇后下令修建的,當(dāng)年這里是上流社會沐浴及社交的場所。土耳其人掌控伊斯坦布爾后,把東羅馬人的沐浴方式進(jìn)行了一番本土化改造。
一進(jìn)去,侍應(yīng)將我引入大廳,大廳燈光昏暗,那光源仿佛是四百年前投下來的,幽幽的,生怕驚動了誰。定眼一看,說這是大廳不如說它是天井來得準(zhǔn)確,中庭上通二樓三樓,每層樓的欄桿邊高高低低地垂?jié)M了紅白格子大布巾,是桌布還是床單?正猜著,侍應(yīng)已經(jīng)奉上一杯土耳其紅茶,然后發(fā)一只小紙盒。紙盒里面裝著一塊巴掌大的粗紋紗布,搓澡用的,那質(zhì)地就像我們用的絲瓜絡(luò)。后來還發(fā)一個小牌牌,還有一塊剛才在天井里見到的那種紅白格子布巾,哦,原來是給客人用的。女更衣室頗像泳場的儲存間,墻上立著一格格的木柜子。鎖好衣服,我學(xué)著別人的樣子,用布巾裹著身體,進(jìn)入浴室。一入浴室嚇一跳,當(dāng)中一個半米高的圓形大理石平臺,半徑約三米,大家叫它作“肚皮石”,上面密密地躺著白種女人和淺棕色女人,有三兩個坐著聊天,赤袒相對,體形各異卻滿臉坦然。
浴室是圓形的,地板、墻壁全由大理石砌成。整間浴室溫度不高,沒有桑拿房那種蒸汽氤氳的樣子,不會讓人氣悶。圓形的拱頂上鑿了許多圓孔,透出一束束的燈光。墻邊環(huán)形一圈有十幾根柱子,是伊斯蘭風(fēng)格的拱券,拱券里面有幾間敞開的浴室,里面有一個個帶紋飾有底座的大理石浴盆,相當(dāng)于蓄水池,承接著冷、熱水龍頭流下來的水線。我先進(jìn)里頭用溫水把自己澆了個透,然后擠到肚皮石上躺下。
土耳其浴的獨特之處全在這塊肚皮石上。肚皮石熱烘烘的,光滑如鏡,躺上去愜意、舒服,并不燙人。我感到一陣神秘。
遐想之間,身上的水珠便不見了,趕緊跑到浴盆澆上十幾勺水,再躺倒。依保健理論說,躺上去即是做石療,有益氣活血、舒筋通脈之功,可將內(nèi)臟的濁氣排除到體外,對風(fēng)濕病人尤有好處。一會兒,一個皮膚淺棕高鼻深眼的土耳其浴娘過來拍拍我,取走了我手上的牌牌,扯走我的布巾,鋪到肚皮石的邊上。她用手語示意我躺過去。接著,她拿著一大勺水,對著我當(dāng)頭照臉就潑過來,嚇我一激靈,啊,這是見面禮嗎?然后抱來一床被子一樣的大團(tuán)泡沫,鋪到我身上,拿過我手上的紗布,開始搓搓擦擦……
我被浴娘嚇得不敢吱聲了,難道這就是我期待已久的土耳其浴嗎?我想這就像是一次探險之旅,樂不可支,這一浴,花去我45美元。這個錢可以在巴扎大型集市買一條漂亮的“開司米”方巾了。
伊斯坦布爾最著名的土耳其浴室,要算伊斯坦布爾舊城中心蘇萊曼清真寺旁邊的Cemberlitas哈馬姆了。據(jù)說它已擁有300多年歷史了。這家哈馬姆是與蘇萊曼清真寺同時修建的,19世紀(jì)英國畫家湯姆斯阿隆曾來此游歷,繪制了大名鼎鼎的《恰阿奧盧浴室》銅版畫。此后,阿隆的銅版畫流傳到歐洲各國,恰阿奧盧浴室也成為土耳其浴的象征。時至今日,該哈馬姆已成為許多來自世界各國游客體驗傳統(tǒng)土耳其浴的地方。
(編輯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