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它山石雕藝術博物館,位于寧波市鄞江鎮(zhèn)西它山谷地石佛山,是一座以收藏、研究、陳列佛教石雕造像藝術為主的專題博物館。
石佛山處于它山國際文化旅游度假區(qū)核心,周遭群山環(huán)抱,溪水長流,鳥語花香,氣清景明,相對高度約15米。館舍由日本ASW.co.Ltd設計,平面布局為點、線、面三位一體有機組合。前端主入口處設計為一個圓點,中間一條南北向的大走廊線帶起東西兩扇翼面。主體建筑有入口大堂、陳列廳、庫房、辦公用房、貴賓接待室、咖啡廳、AV廳、連廊庭院等組成。高柱長廊,鱗廓寬廳,依山就勢,步步登高。遠望恰似展翅欲飛的鯤鵬,又如穿梭云霞的蛟龍。剛柔相濟,動靜相宜,館園一體,意匠生輝。是西式風格與東方神韻的完美結合,是形式美和結構美的有機統(tǒng)一,是自然與人工的珠聯(lián)璧合。博物館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精美極致的藝術品。項目占地16000余平方米,投資慨算人民幣1.8億元,是寧波市十大文化工程之一。
博物館有現(xiàn)有石雕藝術藏品1000余件。其中,南北朝至明清各個時期佛教造像和宋代墓室石刻雕板各400余件,其他石雕構件200件。藏品主要征集于四川、山東、河北等地。佛像雕件以形式分有造像板、造像碑和單體雕像;以技法分有浮雕、圓雕和平板陰線刻雕;以題材分有佛陀、菩薩、羅漢、弟子、力土、供養(yǎng)人等。宋代墓室雕板主要是高浮雕形式的武士、文吏、男女侍俑、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動物(獅、鹿、兔)和花草(牡丹、蓮花、菊花)等。這些雕件文化積淀深厚,雕刻生動傳神,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博物館陳列設計為五個展廳,分別展出佛像和宋代雕板。其中,佛像陳列占四個廳,由導讀廳和精品陳列廳兩大部分組成,展陳面積3000平方米,展出佛教藝術品300余件,其中有佛像精品180余件。導讀廳——“崇高的寧靜”,由佛教的誕生、佛教藝術的形成、佛教與佛教藝術的東傳和中國佛教石雕藝術四部分組成;精品陳列廳分“中國石雕藝術的興盛”、“中國石雕藝術的輝煌”和“本土化與世俗化的中國石雕藝術”以及尾廳四大板塊。
中國佛教造像藝術是伴隨印度佛教及其藝術在中國的傳播而發(fā)展起來的。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容納百川的中華文明吸收了犍陀羅、馬圖拉和笈多風格佛教雕刻精華,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富有本土特色的佛教雕刻藝術。中國佛教雕刻崇高莊嚴,淳厚質(zhì)樸,浪漫飄逸,積淀著中華民族堅定沉郁、勤勞堅韌、豁達平和的精神,凝聚著歷代匠師的聰明智慧和虔誠敬重之心,不僅是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歷史見證。
南北朝時期的佛像大體上分前中后三期。前期拘泥于佛教典籍規(guī)定的某些程式儀軌,形像略顯概念化。中期特別是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前,佛陀面相豐圓,鼻梁高隆直通額際,眉長眼鼓,肩寬胸平,形態(tài)清秀,穿右袒式或通肩式袈裟,衣紋密集,給人以薄紗透體之感,史稱“曹衣出水”。后期受到南朝以戴逵為代表的“秀骨清像”風格的影響,出現(xiàn)了一種面容清癯、褒衣博帶、性格爽朗、風神飄逸的新形象。唐代佛像的特點是“豐肌體腴”。雕刻技術圓熟洗煉,在技法上擺脫了以線造型的傳統(tǒng),追求立體發(fā)展,一掃此前拘謹刻板之風,顯示出雄健奔放,飽滿瑰麗的時代精神。宋以后佛教融入世俗,造像“神”性趨失,“人情”漸濃,出現(xiàn)了神人合一的平民化傾向。在造型技法上,運用寫實與夸張互補的手法,對不同的人物賦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務求傳神。強調(diào)善惡,有著極大的社會教化作用。在題材上,既源于經(jīng)典,而又不拘泥于經(jīng)典,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創(chuàng)造性,處處反映出世俗信仰、懲惡揚善、調(diào)伏心意和規(guī)范行為的義理要求。在審美意趣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鑒戒的審美要求。
宋板陳列設在第五廳,通過參觀這個陳列,能夠生我們形象直觀地領略南宋時期四川瀘縣地區(qū)的墓葬民俗文化,并由此折射出的這一地區(qū)那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和文化心理。
博物館秉持以人為本,藝術為上,是人們觀賞、品鑒高雅藝術的課堂,同時亦是愉悅心情,陶冶心靈的理想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