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八世紀的詩人杜甫,作為中國的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莎士比亞、華茲華斯、雨果及波德萊爾,被介紹給西方。為何一位詩人會被比作如此眾多、各不相似的詩人?質(zhì)而言之,杜甫不能被視為他們中的任何一位。杜甫是獨一無二的。
在成千上萬的中國詩人當中,杜甫是獨一無二的。他是唯一一位隨著時間流逝而名聲與日俱增的詩人。在杜甫的時代,他并非廣為人知,但當他去世四十年之后,詩人們開始意識到杜甫是最偉大的詩歌藝術(shù)大師之一,而一些詩人則毫不猶豫地認為他是最出色的一位。杜甫去世三個世紀之后,學者們真摯地搜集、編纂和注釋他的詩作。在杜甫詩作的光照之下,他們開始研究其平生事件,從而將杜甫的詩作置于其生平與時代之中去理解。對杜甫詩歌的迷戀,引發(fā)了對杜甫個人的尊崇,而對杜甫生平細節(jié)越來越多的了解又進一步加深了對其詩歌的尊崇。
若干世紀以來,對杜甫生平以及杜詩的理解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增長的過程。這一發(fā)現(xiàn)的過程遠遠沒有結(jié)束。直到公元813年,第一次介紹詩人生平的文字才問世。它遺漏了其生平的許多重要事實,比如生卒年,經(jīng)過好幾百年的研究才最終定為712年和770年。第一次嘗試編纂杜詩全集已經(jīng)遲至1039年。最終編成的20卷文集包含了1405首詩歌和32篇文章。
亞瑟·威利在他的《中國詩歌譯集》序言中無不欽羨地指出,他發(fā)現(xiàn)當西方詩人還在全神貫注地沉溺于愛情之際,愛情作為主題的重要性在中國詩歌中已經(jīng)遜色于友誼了。我想補充一點,中西詩歌最顯著的不同,是中國詩歌普遍的簡短。中國詩人僅僅提筆寫下迷狂和靈感的最高體驗。戲劇能夠繁復,故事可以細膩。而在詩人看來,這些細節(jié)應該盡可能留給讀者去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
我們遇到的杜甫是這樣的一位詩人,他樂于用最精簡的辭句去講述最豐富的事物。但在我們欣賞其信息的邏輯完整性之前,我們常常不得不在字里行間去想象一個背景,去補充遺失的線索。杜甫的絕大多數(shù)詩篇都有著社會背景。他們包含了重大的社會信息。杜甫生平的雄心是要通過施展政治才能以效力國家。即使是在他人生的最后三年中,當不斷增加的疾病使得他確知所有任職朝廷的希望都付諸泡影時,他寫給朋友的詩篇還總是激勵他們要作良吏忠臣。他對于自己的詩才極其自信,也為自己的詩作感到驕傲。但是對他而言,詩歌僅僅是一種個人天職,而非社會職業(yè)。作為一名職業(yè)詩人遠非杜甫的理想。
杜甫以詩為簡寄給朋友。他在詩中寫下自己的悲歡。一個人歡樂時,他會歌唱;杜甫在這種場合會唱出自己的歌聲,有時我們幾乎可以感受到他伴隨歌聲的手舞足蹈。一個人極度悲傷時,他會哭泣;杜甫含著淚水寫下詩篇,我們常常感到他的詩行間涕泗漣漣。因為他想要做一名政治家,須臾不忘國家和人民,他的焦慮和渴求就總是和朝廷的興衰成敗、和人民的幸福與災難、和戰(zhàn)爭與和平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他的觀察如此敏銳,描寫如此鮮明,他的詩歌被公認為研究他所處時代歷史的不可或缺的篇章??赡鞘窃鯓拥囊粋€時代??!一個當時全世界最為輝煌的帝國,它享受過長期的寧靜,擁有繁榮燦爛的文化,卻忽然被拋入了最深、最混亂的漩渦,造成這一切的是政治陰謀、腐敗和戰(zhàn)爭。
一位十世紀的作家寫道,因為杜甫的詩歌如此全面和準確地反映了他所在的時代,當時人已經(jīng)稱他為“詩史”。杜甫的一些朋友給他的詩篇中并沒有關(guān)于詩史的暗示。杜甫的同時代人并不需要通過他的詩歌去了解他們時代的風俗和事件。然而,在半個世紀之后,在詩人的詩歌聲名上升到頂峰之后,新一代人開始好奇他們的祖父輩所處的那個令人震驚的時代之后,杜詩中蘊含的歷史意義才得到了廣泛地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