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82年,早已名滿天下的胡雪巖面臨事業(yè)上的一次重大抉擇。他手握1000萬兩以上的巨額現(xiàn)金,是去辦洋務,還是倒賣生絲?竟一時躊躇。
胡雪巖對洋務并不陌生,1868年左宗棠創(chuàng)辦福建船政局的時候,所有購買外商機器、軍火事務都是由他一手操辦的。可最讓胡雪巖費思量的是,官場上微妙的人事格局。第二條路就是倒賣生絲。自晚明以來,江浙一帶就是全國紡織業(yè)的中心。1860年之后,英美各國開始在上海開設機械繅絲廠,中國傳統(tǒng)手工繅絲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根本無法與機械繅絲競爭。興旺百年的江南紡織業(yè)迅速沒落。
目睹此景,胡雪巖認為商機浮現(xiàn)。有資訊顯示,在過去的兩年里,歐洲農業(yè)遭受天旱,生絲收成減產。正是基于這些判斷,首富胡雪巖出手,高調坐莊。百年企業(yè)史上,第一場中外大商戰(zhàn)爆發(fā)了。
1882年5月,他大量購進生絲8000包,到10月達1.4萬包,見絲就收,近乎瘋狂。
胡雪巖破產于1883年12月初,原因幾乎已眾口一詞,即胡敗于與洋人競爭的蠶絲貿易戰(zhàn)。晚清陳代卿所著《慎節(jié)齋文存》說:胡雪巖“每歲將出絲各路于未繅時全定,洋人非與胡買不得一絲,恨甚。乃相約一年不買絲。胡積絲如山無售處,折耗至六百余萬金?!?/p>
然而,筆者近日獲得一封居滬洋人白爾辣寫給李鴻章的長信,此人曾多次去江浙等養(yǎng)蠶區(qū)考察,發(fā)現(xiàn)導致中國蠶絲產業(yè)年年滑坡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洋人不買,更不是中國人不養(yǎng),而是養(yǎng)蠶區(qū)開始蔓延的蠶瘟病。
可見,《慎節(jié)齋文存》有關洋人“相約一年不買絲”等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洋人不僅年年在上海買絲,而且還抱怨能買到的蠶絲越來越少,所以,也就有了這封洋人寫給李鴻章的長信,希望中國整頓蠶桑事務,發(fā)展蠶桑業(yè)。
那么,胡雪巖在上海大量囤積生絲,究竟有沒有與洋人交惡,導致各洋行的洋人“恨甚”呢?筆者查閱了晚清報刊等史料,沒有發(fā)現(xiàn)這方面的直接資料,但也獲得了一些間接的材料:
據(jù)當時的《申報》報道,1883年11月,上海阜康雪記錢莊面臨資金鏈斷裂險情之時,胡雪巖將自己所囤積的15000包生絲分別賣給了怡和洋行(2000包)、天祥洋行(13000包)。
如果胡雪巖真的與洋行的洋人交惡,在這樣的節(jié)骨眼上,這些洋行的洋人會及時出手相助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關于胡雪巖賣出15000包生絲,究竟虧了多少錢?
洋人白爾辣在寫給李鴻章的信中已披露當時生絲的價格:“每包生絲通扯價(平均價)為320兩白銀”,那么15000包生絲的總價值則為480萬兩白銀。既然總價值只有480萬兩,又怎么會虧損600萬兩、800萬兩呢!因此,筆者認為:胡雪巖囤積生絲虧損150萬兩白銀的說法比較接近事實。
然而,一代巨紳胡雪巖僅僅因為虧損了150萬兩白銀,就走上了破敗之路?這樣的說法自然難以讓人置信。那么,當時究竟還發(fā)生了什么呢?
1883年10月19日《申報》報道說:“去年(1882年)冬天,本埠各大行棧倒閉紛紛,約計所耗之數(shù),有數(shù)百萬之多。市面情形大為減色。”進入1883年,市面更蕭條,倒閉的商鋪更多,并牽連到放貸的錢莊。
長袖善舞的胡雪巖也陷入了黔驢技窮的困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銀根緊缺、商鋪倒閉的呢?
原來,當時中國興起了一股造鐵路、開煤礦、興輪船的熱潮,相關的股份公司紛紛建立。大量資金從錢莊、商號流向股市。更要命的是:許多人都把買賣股票當作了賺錢的正當生意,所以向錢莊貸款用于炒賣股票的現(xiàn)象也很普遍。
惡果隨之而來,《申報》說:從1882年開始,“買賣股份之旺,幾于舉國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顯露,股票萬千直如廢紙。”(見1884年1月23日《申報》)從錢莊、商號流出的大量資金就此在股市中蒸發(fā)。壞賬、呆賬由此而大量出現(xiàn),經(jīng)濟形勢就此惡化。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胡雪巖將一筆數(shù)額不小的資金用在了囤積物資(生絲)上,應該說還算是明智之舉。畢竟在面臨資金困難時,生絲還能夠及時變成現(xiàn)銀的。但是,胡雪巖錢莊的資金遠不止這囤積生絲的480萬兩白銀,更多的資金當時應該都放貸在外。當猛烈的金融風暴降臨后,這些放貸在外的大量資金往往就成了無法收回的壞賬、呆賬。一旦遭遇擠兌風潮,自然就難以招架。這應是胡雪巖破產的真正原因。
編輯/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