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時,魏明帝去世,太子曹芳年僅8歲,所以魏明帝在死前便托付司馬懿和曹爽輔政。曹爽一心想獨攬大權(quán),所以就施展詭計,讓曹芳將司馬懿封為太傅,使其有職無權(quán),奪了他的兵權(quán),并架空了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司馬懿也一直覬覦曹魏政權(quán),但是現(xiàn)在他卻無法不妥協(xié),因為現(xiàn)在曹爽手握大權(quán),稍有不慎就會被他借機除掉,所以他就稱病謝朝,閉門不出。曹爽對他還是不放心,就故意派李勝去探視。司馬懿得知之后,就裝作病得很厲害,行動都得讓兩個婢女攙扶,穿衣服也穿不上,喝粥都流到嘴外邊來。李勝跟他說話,他也聽不清楚,糊糊涂涂的,好像快死的樣子。李勝回去之后報告了曹爽。曹爽認為司馬懿快要死了,就不以為意,但是沒想到就在他放松警惕的時候,司馬懿卻趁其出游之機,率心腹手下及家丁將他捕獲,然后羅織罪名將他全家都殺掉,成功掌握了曹魏大權(quán),為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quán)奠定了基礎(chǔ)。
對于曹爽和司馬懿的功過是非自有史家評論,而我們作為普通人從司馬懿智斗曹爽的故事中,能夠看到的是司馬懿的妥協(xi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如果跟曹爽硬拼不可能取勝,反而會招致三族被屠滅的后果,所以就裝病扮傻,表現(xiàn)得十分怯懦,因而保全了自己的力量,隨后發(fā)動反擊達成了最終目標。司馬懿的事情,我們普通人不會遇到,但是事不同理同,“以大見小”,對我們來說,在遇到一些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不妨試著去妥協(xié),去暫時地退讓,然后再找準時機去解決。既然“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持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還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失,那為什么不“留得青山在”,等待有利時機再去解決這一問題。而這樣豈不更是堅持,是一種更好的堅持嗎?所以說,妥協(xié)不是投降,不是軟弱,也不是怯懦,而更是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