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衙門種菜的規(guī)模,可以說要多大有多大。英宗皇帝甚至為這事兒大發(fā)雷霆。本來么,衙門是什么地方?是國家權(quán)威的代表,神圣不可侵犯,怎么能自輕自賤地混跡于農(nóng)田!
英宗明確要求:“今后諸處官員廨宇不得種植蔬菜出賣。”隨后,英宗又搞了個政策緩沖,在嚴令上留了一個后門,即在禁止種植、出賣之后,又補了一句“只許供家食用”。也就是說,不讓賣,只讓吃。據(jù)說是考慮到干部們的情緒和生活實際。
從這道禁令不難揣測出兩點信息,第一,衙門種菜在全國遍地開花,十分普遍;第二,衙門種菜的主要目的是公開出售。
為什么呢?讓我們用一組數(shù)據(jù)來說話。
大致在1096年前后,一斗米的價格在60錢左右浮動,一般來說豐年50多錢,災(zāi)年則會漲到90多錢。然而到了20年后的1116年,在河北滄州,米價每斗達到了120文。糧食之外,再看絹的價格,20年前每匹1300文,此后達到了2200文左右,價格翻了將近一倍。毋庸置疑,令人心慌的通貨膨脹就在眼前。于是,衙門周圍的空閑土地便被充分利用起來了。要說種菜成績,比較突出的要數(shù)深州通判胡汲。
公元1097年,胡汲到深州做官,在他的動員帶領(lǐng)下,竟然開墾出1600多畦的菜園子,史載“廨有菜圃千六百余畦”,每年賣菜可以實現(xiàn)營收200余萬錢,如果折合成白花花的大米,足有16000余斗。再換一種計算法,當時一頭活豬市價大概1400錢,胡大人開墾的這塊菜園子一年就能長出1400來頭肥壯的肉豬。
實惠帶來干勁。在活生生的例子面前,滾一身泥巴、種一塊綠地成了集體愛好。每年春耕,地方大小官員不必穿著汗衫兒到田間地頭給老百姓示范——鋤鏟耙鎬,衙門里一應(yīng)俱全。斷案子、批公文的間歇就可以澆澆田,松松土,既鍛煉了身體,又充實了腰包。在宋朝,“書中自有顏如玉”也許只是一種美好的說法,“地里有菜貴似金”才絕對是美好的生活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