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學者推動美國漢學發(fā)展
目前學界對于美國漢學史的研究, 多側重于美國漢學概況、研究范式轉變和著名漢學家及其著述的研究, 缺少從華裔漢學者對美國漢學的影響這一角度的研究論著。20 世紀40 年代的赴美華裔漢學者對美國漢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批華裔漢學者對美國漢學的基礎性貢獻和推進作用表現在: 協(xié)力培育美國漢學的基礎,矯正美國漢學發(fā)展中的流弊,開拓美國漢學研究的新領域。他們在美國潛心從事關于中國文史的研究, 成為美國漢學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美國漢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吳原元:《華人華僑歷史研究》2010年第2期
幼年失怙造就蔣介石性格
幼年失怙,對蔣介石個性特質的鑄成和行事風格的影響是鮮明而深遠的。在蔣的一生中,孤兒寡母、孤苦伶仃和孤立無援的童年記憶被反復提及。孤苦的童年,塑造了他孤僻的個性。寡母是唯一可敬可信之人,其他人都不可信賴。正因為從小缺乏對人的“基本信賴”,養(yǎng)成蔣成年后幽暗、多疑、敏感的性格和“雪恥”情結。九歲喪父后,沒有父權的壓抑和阻礙,鑄就了他敢想敢干、不屈不撓的性格。另一方面,蔣對來自外界控制、駕馭的強烈抗拒,也可能與他從小缺失父權信仰有關。
——王奇生:《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中國驅逐在華德僑
1917年3月,北京政府宣布中德斷交,依照國際慣例規(guī)定:愿意離開中國的德僑,可由中國軍警保護出境;愿意繼續(xù)留居中國的德僑,須登記注冊。同年8月,中國正式對德宣戰(zhàn),兩國關系由和平狀態(tài)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鑒于在華德僑的身份此時已轉變?yōu)椤皵硟S”,內務部擬定《處置敵國人民條規(guī)及施行辦法》規(guī)定:一般德奧僑民仍可在華居住,但必須注冊,且不得到內地游歷,除在教育界供職的德奧僑民外,其余在華工作人員一律解職。但協(xié)約國方面認為,中國在敵僑處置上表現出的“敵我意識”過于薄弱,于是紛紛提醒北京政府“在華敵僑行動可?!?,并相繼對北京政府施壓,要求將在華敵僑驅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