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39歲那年,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接下來,他干了幾件事,就是車同軌,書同文,修長城,外加統(tǒng)一度量衡。其實還有一條不大被人提起,那就是至關重要的統(tǒng)一貨幣。
大秦帝國的疆域上,只有兩種貨幣可以通行,一是“上幣”,就是黃金;二是“下幣”,就是銅錢。銅錢還必須是大秦中央統(tǒng)一生產的,上寫“半兩”兩個字,重量也正好是半兩。秦的銅錢是圓錢,外圓內方,從此“錢”的形狀就固定了,一直流行了2000年,到民國初年才被禁用。
有人要問了,銅錢的中間為什么要有一個方孔?這是個技術問題。古代在鑄造銅錢時,鑄好了以后要打磨毛邊,為了方便加工,就把半成品的銅錢穿在一根筷子上,打磨時它就不會亂轉了,這就是方孔的作用。后來有人做文章,把銅錢戲稱為“孔方兄”,從此孔方兄就成了錢的另一個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