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事情雖然還沒真正發(fā)生,跡象其實已經(jīng)顯露。如果不能從初期的跡象去掌握即將發(fā)生的事實,就會像無知的雀鳥,筑巢所在的柴薪已經(jīng)冒起煙火,還優(yōu)哉游哉不知躲避防范,這是非常危險的。而有智慧的人則不然,只要見到一點跡象,就能判斷出事情未來的發(fā)展,從而采取合宜的行動。
一般來說,憂患的來臨必有其征兆,如果不預先設法消除,將后悔莫及。這種防患未然的做法,正是明哲保身的借鑒。
春秋時,秦武王派甘茂攻韓國的宜陽(前308年),甘茂擔心會遭人誣陷毀謗,于是對武王說:
“以前,曾參住在費的時候,魯國有個叫曾參的殺了人,人家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哪赣H說:‘我的兒子才不會殺人?!^續(xù)自在地織布。不久,另一個人又告訴她說:‘曾參殺人?!哪赣H依舊自在地織布。不久,又有第三個人向她說:‘曾參殺人?!哪赣H立刻丟下梭,離開織機逃走了?!?/p>
“以曾參的賢明和他母親的信任,有三個人接連的疑惑,他的母親就懷疑害怕了。我去攻韓國,小人進讒言則無處容身,請主公明察。”
這就是“深謀遠慮”、“老謀深算”,是重要的上策觀點,是處理當前與將來長遠關系的至高準則。封建時代,很多大臣就是在這個題目上做文章,充分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
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派樊噲以相國名義帶兵去平定謀反的燕王盧綰。發(fā)兵之后,有人揭發(fā)樊噲在劉邦生病時,與呂后勾結,等劉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殺絕。劉邦很生氣,就派陳平騎馬去傳達命令,讓周勃代樊噲指揮軍隊,并立即在軍中把樊噲斬首。
陳平接受任務后,私下里同周勃商量說:“樊噲是功臣,又是呂后的妹夫?;噬现皇且粫r惱怒,想殺掉他。但是皇上已經(jīng)病重,未來是什么情況,并不明白。所以還是不把樊噲馬上斬首,只是把他押回來讓皇上自己下命令殺掉為好?!敝懿餐膺@樣做。
后來,在押送樊噲回京的路上,陳平聽見劉邦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趕回向呂后報告逮捕樊噲的經(jīng)過,呂后叫他把樊噲放了。因為他沒有照劉邦的旨意殺死樊噲,所以呂后還是相信他,又讓他做太子的老師。以后呂后家族要為樊噲報復陳平,在呂后那里也通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