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26歲及進士第,補黃州知州缺(今蕪湖)。有一次,他遇見一個在廟里進香的老婆婆為她的女兒祈愿。經(jīng)交談,得知老婆婆的女兒與自己同歲,頗有些感觸?;氐礁煤螅诤蠡▓@植了一片竹林,建了一間涼亭,命名為“滴翠軒”,亭中又立自畫石碑刻像,并題頗有禪意的四言詩曰:似僧有發(fā),似俗脫塵;作夢中夢,悟身外身。
這首禪詩的意思是說:如果說自己是出家的和尚,卻又留著頭發(fā);如果說自己是俗家子弟,卻又脫離凡塵;我在夢中做了一個比夢還奇異的夢,我從中體會到自己好像還有身外之身。關(guān)鍵是末句“悟身外身”。后來,明朝的大詩人、大才子袁枚讀到這個故事后,寫下“書到今生讀已遲”的名句,意思是說,像黃庭堅這樣集詩、書、畫三絕的大人物,當(dāng)然不是今生才開始讀書的,前世已經(jīng)讀了很多書了,如果今生才開始讀,是不是已經(jīng)太晚了呢?
袁枚的話似乎有一點故弄玄虛,或者說是以“禪”對“禪”。但是,黃庭堅在對自己進行一番“自省”后悟出的道理“悟身外身”我們卻不能不借鑒?!拔颉辈粌H“想”了,而且是“想通”了,“想明白”了。黃庭堅說的“身外身”具體指的是什么,當(dāng)然只有他自己知道。佛家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吳承恩算是中國最明白的一個明白人,他把《西游記》里的男一號取名“孫悟空”是有深意的。
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悟身外身”的人不多;但是,耳聞目睹“似僧有發(fā),似俗脫塵”的人卻不少。比如:師者,禮之教化者也,為人師表者也。可是,體罰學(xué)生者有之,打罵學(xué)生者有之。官員者,馬克思說他們應(yīng)該是“只有解放了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毛澤東教導(dǎo)他們要為人民服務(wù),見榮譽就讓,可是他們卻反其道而行之,官商勾結(jié),利家利己。醫(yī)院,本應(yīng)救死扶傷,現(xiàn)在也變成與過去的衙門一個樣:有病無錢莫進來。其他行業(y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誰也奈何不了他們。
盡管有“悟身外身”的人,但是,他也不可能生活在世外桃源;按照“物質(zhì)決定意識”的原則,現(xiàn)在要想找?guī)讉€“清清白白”的人實在是難于上青天!三千年前,漁翁問屈原何以整天愁眉不展?屈原說皆因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當(dāng)然,那個漁翁未必理解屈原的苦悶根源。屈原還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三千年前的屈原沒有找到這樣的“滄浪之水”;現(xiàn)在的吾輩,也同樣找不到這樣的“滄浪之水”。我們的要求只是嚴于律己、潔身自愛,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