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古代文人沒有能力成為開天辟地的君主,但卻希望成為國家政權的實際操縱者。這一點從孔子開始,就已成為中國文人騷客的特點。
就怕流氓有文化
歷史上,每個開國之君坐穩(wěn)江山以后,他們后代的上臺,純粹是守業(yè)的結果。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生活閱歷,以及古代嚴格的皇帝制度,使他們在即位之前沒有接近政權的機會,更不可能有任何管理方面的經(jīng)驗。因此,當老皇帝一旦駕崩之時,新皇帝即位完全依靠別人的支持。而支持者中最有力量的便是文官中的元老重臣。在即位之后,同樣由于統(tǒng)治經(jīng)驗的缺乏,新皇帝又不得不依賴于廣大的文官集團。而一旦摻雜了權力,文官集團內(nèi)部也會出現(xiàn)傾軋行為,所謂文人相輕,并不僅僅是骨子里的那種傲慢。
戰(zhàn)場上,武官之間直接揮刀舞劍,以性命相拼,看起來異常血腥殘酷。然而,文人在宮廷之上的斗爭其實絲毫不落下風,一旦流氓有了文化,斗爭起來更殘酷暴虐。他們的斗爭手段更加多樣,更加危險,防不勝防。這方面突出的例證,當屬韓非與李斯了。
韓非,出身于韓國貴族世家,曾與后來在秦國飛黃騰達的李斯同為荀況的學生。他不善言談,但很會寫文章,連李斯也自愧不如。韓非綜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術”治、慎到的“勢”治,提出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統(tǒng)治術,羅織成一整套極端專制主義的政治理論,對秦王朝的鞏固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然而,韓非得到了什么呢?《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留非,非死云陽?!表n非到了秦國,李斯嫉妒他的才情,不斷在嬴政面前詆毀,最終嬴政將韓非關進監(jiān)獄,韓非服毒自殺。
文人相輕,何至于斯?知識分子間的傾軋并不比武官之間的斗殺來得善良,這也為后來兩千多年血雨腥風的知識分子相互斗法、自相殘殺提供了一個范例,千百年來,當流氓有了文化,斗爭起來更加令人毛骨悚然、防不勝防。
一個秀才一個坑,一群秀才一窩蜂
文人與文人的斗爭看起來如此慘烈,若是一群文人結成了黨派,毫無疑問就更加可怕,縱觀中國歷朝歷代,都有互相傾軋爭權奪利的官僚,但文人結成朋黨開始進行規(guī)模化的傾軋則首推唐朝。
唐代朋黨之爭,又稱牛李黨爭。傳統(tǒng)說法是牛黨重科舉,李黨重門第,就是說牛僧孺大都將“高考”高分的同學招至麾下,而李德裕則更多地啟用“官二代”。黨爭的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科舉、藩鎮(zhèn)等幾個大問題上。在這些問題上,文人之間抱成團,你的意見我來支持,我的意見你來附和,是不是就有了更大更多的話語權?
唐代黨爭肇始于憲宗時期。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科舉考試中批評了朝政,但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而當朝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見牛僧孺、李宗閔揭露了他的短處,于是在憲宗面前說,這兩個人與考官有私人關系。憲宗信以為真,就把幾個考官降了職,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這件事使得朝野嘩然,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迫于壓力,唐憲宗只好于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jié)度使,另任命宰相。這樣朝臣之中分成了兩個對立派。
此后,黨派斗爭的色彩越演越濃,后來更是發(fā)生了長慶貢舉案。當時的舉人楊渾之賄賂當朝宰相段文昌,換取后者的推薦。貪婪的段文昌又是面托,又是私書,向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錢徽極力保薦,可楊渾之還是在公元821年的那個春天落第。惱羞成怒的段文昌向皇帝彈劾錢徽取士不實,于是舉行復試。復試的結果很糟糕,十四名新進士中被淘汰了十一名,其中包括權貴李宗閔的女婿、裴度的兒子、楊汝士和鄭覃的弟弟,一下子錢徽的取士標準岌岌可危。以此時間為標志,唐代的黨爭開始變質(zhì),開始劃入嚴格意義上的爭權奪利的斗爭。以后的新官上任,不得不首先站隊,選擇門派,各派的政治觀點,也開始以爭權奪利而并非從朝廷的實際出發(fā)。
學而仕則“優(yōu)”
自從隋朝科舉制度出現(xiàn)以后,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巨大吸引、“十年寒窗苦,終為人上人”的巨大誘惑,無數(shù)讀書人前赴后繼,專職讀書,身邊的妻子則耕田織布,供養(yǎng)公婆,負責丈夫的衣食,確保丈夫可以全身心備考,期待著有朝一日丈夫高中皇榜,自己也可以成為狀元夫人,盡享榮光。
然而,中國歷朝歷代文人的毛病都不少。在這里,我們想說的正如孔子所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說:“好色,人之所欲!”連兩位圣賢一致認為,好色是一個人的天性,是天生就有的。所以,待這些讀書人真正高中并升官發(fā)財后,他們的欲望也進一步膨脹,糟糠之妻顯得又老又土,遠遠配不上自己。所以他們便“學而仕則‘優(yōu)’”,讀書,當官,然后便是尋找美麗的“女優(yōu)”,拋棄結發(fā)妻子,或寄身青樓,或另攀高枝。清代吳敬梓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中講到中了舉的范進,就是立刻拋棄糟糠之妻。悲劇的就是那些三從四德的原配夫人們,沒有什么文化,也沒有什么才貌,一心盼著丈夫出人頭地,沒曾想到丈夫一旦飛黃騰達之后首先倒霉的就是自己。
至于科舉考試發(fā)達之后拋棄糟糠之妻的第一典型,自然當屬戲劇中的陳世美。他在科考高中后,就得到機會入贅皇家做了駙馬,不但拋棄老婆孩子,而且當老婆孩子找上門來的時候竟然派人前去刺殺滅口。后來,陳世美的妻子秦香蓮與公主就誰做正妻展開唇槍舌劍的辯論,秦香蓮不愿由正妻變成妾,而公主斷然沒有屈居第二的可能。矛盾無法調(diào)和,鐵面無私的包青天按照律法,斷然鍘掉了當朝駙馬爺陳世美的人頭。
在民間,陳世美的故事深入人心,其戲劇常演不衰。陳世美也因此遺臭萬年,成為中國古往今來負心漢的代名詞。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大批留洋回國事業(yè)有成的人們也是拋棄了家里包辦的妻子,娶了時髦多情的知識女性,納妾的替代辦法是沒有了,但離婚卻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