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承載著很多文化上的內容。由語言這種特殊的符號到一般的可視化的符合,人類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符號也不斷的得以發(fā)展和演變,得以傳承。但是最終,我們人類要向自然這個包含無窮無盡符號的造物主學習。
關鍵詞:符號;語言;文化;自然;可視化
一 抽象的人類語言:復雜的符號系統(tǒng)
人不同于動物是因為人會說話,
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語言。
一個人來自何方,他一開口說話便可知道。
表達的需要促使人們學習自己國家的語言。
……
由于說話是第一種社會表現(xiàn),
他的語言形式只能是靠自然來形成。
一旦人了解到別人同他一樣有感知,
會思想,渴望或需要傳達情感和想法,
他就會尋找各種表達手段,
這些手段只能是感官的,
人只能通過感官向別人施加影響。這就是用符號表達思想的社會職能。
而進行言語活動的人并不這么想,
可是本能卻給予了這樣的結果。
盧梭的這番話對語言和符號的闡述很到位,講人類特有的語言和所謂符號講的很明晰,語言即符號。只要新的語匯具有某種意思(或能當作意義解釋),那么它就是“符號”,已不再是按照習慣去表現(xiàn)舊有內容的“記號”,而是新誕生的“符號”。在非洲,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這不僅在天然上確立了自己歸屬于某個獨立的群體,而且有效防止了外族人的進入。很有趣的是,語言符號的獨特性恰恰與視覺上的符號存在著某種對應性。我們常常見到紀錄片中每個部落都有自己唯一的圖騰或者是標識,這在宏觀上就把族人和外人區(qū)分開來。正如動物世界中,老虎或者獅子用爪子抓破樹皮以劃定自己所屬領地一樣,二者之間非常相似。這更加說明,人比動物進步的地方不僅在于用圖案上的標志符號確立自己的地位,而且還能夠用更高級的語言符號加以區(qū)別。
因此,我們看到雖然在非洲部落之間在地域上的距離很近,但是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沒有實現(xiàn)融合,仍然是各自以一個群體聚集著,不能不說語言符號在其中的力量。
我們常說文化文化,殊不知語言即是文化的模式。作為文化的一部,語言在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語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反應著民族的文化,人類的文明。眾所周知,在語音上“媽媽”這個詞在世界各地的發(fā)音都是相同的。這就是文化的相似性。人類對于美好生活和事物的追求都是積極正面的,所以在世界各地的語言中,或多或少對于這些詞的描述大都發(fā)音優(yōu)美,聽起來使人心情愉快。拿英語來舉例子,beautiful, symphony, nice, excellent 想比ugly, ridiculous, pierce 就好聽的多;相似的,在漢語中,“美,和諧, 無與倫比”相對“討厭,難看,囧”聽起來更易讓人身心愉悅。而地理上的不同則把人類劃分成幾大語系:漢藏語系,北歐語系,美歐語系……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性,每種語言都以特定的方式觀察解釋世界。這是語言的差異性,進而反應了文化的差異性。而文化的差異性,進而導致民族之間的信仰,價值觀,宗教,哲學思想等等的不同。[2]
語言的一個基本事實是,它永遠不是靜止的。內在的活力、外力的影響使它不斷地在演變??谡Z變化的迅速,書寫最后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語言的平均壽命約為6個世紀,這足以使語言變的面目全非,同時也足以使語言變的完善和成熟。
二 外延擴展的語言:可視化的符號語言及意義
正如索緒爾所說,任何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能指”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指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這兩項可分別稱作“符號形式”,“符號內容”。因此歸根結底,二者都是同屬于符號這個大的體系之中的。
格雷馬斯符號理論系統(tǒng)是目前最通行的一般符號學理論四大體系之一,他將指示標識劃分為三類共識性符號,象征符號,相關符號,規(guī)約符號。我比較贊同這樣的分類,非常明確也很清晰,下文將依次展開。第一,象征符號,指的是內部結構和外部形式所代替的事物相似的符號。這種符號常常與人的直覺、生活經驗緊密聯(lián)系,學習性小,容易理解而且映象深刻,不易忘記。畫一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往往代表耶穌基督;在公共場所或者道路上見到“×”,往往表示禁止,不能通過的含義。第二,相關符號。指的是與所代替現(xiàn)象有各種聯(lián)系的符號。這種符號需要一定的學習和接觸,但是一經學習,便容易與生活中的經驗和習慣相對應。比如車轉彎前的路標,風向旗表示風向,溫度計的水銀柱表示氣溫等等。這種符號通過相關聯(lián)系推測符號信息,勿需解釋。其三,規(guī)約符號,指與所傳遞的信息之間無任何聯(lián)系的,僅靠約定俗成的符號。這類符號需要耗費時間精力去學習掌握,并且不是很容易能夠記得牢固,需要反復去在實際生活中強化和鞏固。譬如,交通運輸上用紅色和黃色喻指警示之意。數學當中的“+”“—”“=”等。[3]
三 自然的語言:無盡的符號
真正的造物主來自于大自然。如果說人類作為地球上最高級生物創(chuàng)造了令人贊嘆的文明的話,那么自然才是擁有無盡符號的源頭。
中國哲學思想講究天人合一,就是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也深刻的解釋了人類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符號或者語言都直接間接來自于我們的大自然。在這一點上,我不說西方的思想體系和哲學有什么不對或者不完善,但至少相對于東方來講,沒有把外部自然的地位提高到一個層次上。比如對于頭疼這一相同的病癥,中西醫(yī)的診療就截然不同。西醫(yī)就是會針對頭這個局部,吃西藥,嚴重的開刀,治可以治好,但是對于病患其他生理心理上的關注就小的多,不符合自然之道;而中醫(yī)則不同。傳統(tǒng)的診療手法“望聞問切”看似沒有西醫(yī)這么現(xiàn)代化和科學,但實際上有他的哲學在里面。通過“望聞問切”是和病人充分交流,和諧相處的過程,而之后用藥通過調理使得病人身體內部的疾患消于無形,最終身心愉悅,這是在充分領悟自然所悟出來的道理,比起西方與冷冰冰的儀器和各色瓶裝藥片來講,實在高明許多。綜上所述,語言是個龐大復雜的系統(tǒng),只有充分認識到語言的力量和符號的作用才能對其有所感,有所悟。
參考文獻
[1] 盧梭.論語言的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
[2] Ranka Bijeliac/Roland Breton.從言語到語言[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