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教學模式和教學建筑的設計入手,以類型學的方式對其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再深入特別地探討了高校建筑系館的設計。
關鍵詞:教育;建筑系;建筑系館;相遇交談
先講個故事吧:“有記者問扎哈“您現(xiàn)在很有成就,那么當初在英國得到了很好教育?”。扎哈答道“英國的老師沒有教我什么,不過學校里有很多能人,我從他們那里學了很多”。其實扎哈哈地說了句大實話,的確在大學里老師不會教會你什么??煲x完大學時,突然發(fā)現(xiàn)好像是自學成才,估計很多學生或多或少的都有一點這種感覺。有這種感覺者大可不必感到對老師的不尊,也不必感到不安。大學的教育更多的是熏陶、是氛圍,包括了同學之間的討論,各類的講座,課余的活動等等?!?/p>
一 教與學的境界
教與學的境界,大致有三種。一是記憶,二是理解,三是創(chuàng)造。1)記憶,可以知其然,但不一定知其所以然。即看到事物所呈現(xiàn)出來的結果。并將這些結果記憶在腦海里?;蛘咴賹⑦@些結果分門別類,通過總結比較歸納出這些不同結果所共同的或不同的特點,并稱之為原則,把這些原則記憶在腦海里。最后再將這些記憶直接加以應用。2)理解,則是不僅知道事物所呈現(xiàn)出來的結果,并且能夠理解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的結果。理解事物從一開始的起點到最后的結果之間的整個生發(fā)過程。3)創(chuàng)造,站在事物的起點,通過自己的思考過程,求得事物的結果。
而建筑系的教學則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為主?,F(xiàn)今國內(nèi)建筑系的教學多數(shù)停留在記憶的層面,即看到建筑所呈現(xiàn)出來的結果,這種結果可以是建筑的形式,可以是空間,可以是功能的分區(qū)與規(guī)劃等等,再將這些結果總結歸納出其原則,記憶于腦海,堆積于設計。實談不上創(chuàng)造。
二 教與學的模式
教與學的模式,大概也有三種,一是以老師為主體,二是以學生為主體,第三種則是老師與學生不分。1)以老師為主體,即填鴨式的教學,以老師的講述為主,學生將老師的講述內(nèi)容記憶于自己的腦海中或者僅限于筆記本上,缺少自主地思考,缺少理解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2)以學生為主體,即以學生自主地進行創(chuàng)造的活動為主,老師在學生創(chuàng)造活動的過程中會時不時地講述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知識,以刺激和影響學生的創(chuàng)造活動。3)老師和學生不分,即老師和學生都在進行創(chuàng)造的活動,都有其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可以互相交談,刺激和影響各自的創(chuàng)造活動。我想在這里引用路易斯·康的話是最為貼切不過的,“學校起源于一個人坐在樹下,討論他的理解,他并不明白他是個教師,他們也不明白自己是學生。學生們在思想交流中做出反應,明白這個人的出現(xiàn)有多好。”
建筑系的教學模式應以第三種為主,輔以前兩種。老師會進行課題研究和設計,學生同樣也會。不同的是老師的課題較深,設計多為實際項目;而學生的課題較淺,設計多為假想的作業(yè)。并且,由于建筑這門學科的特殊性,使不同的人對同樣的建筑和思想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都不一定正確或者完善,都需要給予別人刺激以及得到別人刺激。
而國內(nèi)建筑系的教學模式,多數(shù)為以第一種為主,輔以第二種。
三 教學建筑的設計
教學建筑的功能區(qū)域通常有辦公室(主要供老師活動),教室(主要是學生在其中活動),以及公共空間(包括交通空間,服務空間,及其它形式共享空間)。其中,辦公室與教室占據(jù)了建筑的大部分空間,而且多數(shù)為相同面積,相同形態(tài),相同功能單元的不斷重復。因此,我想在設計中主要應該解決三個問題:1)辦公室與教室其各自多個重復單元的排列組合的方式。對于排列組合的方式,我想可以把它看作函數(shù)式與其在坐標系中圖像的關系。那么每一個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排列組合的方式,其實都可能由某種潛在的函數(shù)式所控制。最簡單的中間直線過道,兩邊對齊地排房子的方式,可看作就是一個一次線形函數(shù)所呈現(xiàn)出來的圖像;再加以變換,也許有道弧線,也許房子錯開地排列,那么這可能就是個二次函數(shù)或者其他函數(shù)所控制的圖像。無論怎么排,它都一定受到某種潛在的規(guī)律的制約。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在此把設計的過程當作是在某些給定的條件里來求解一道函數(shù)題呢?只是這道題應該有多解。2辦公室與教室兩組排列組合以后,其間的關系可分為:
(1)辦公室與教室分別自成一區(qū),無連廊聯(lián)系。
(2)辦公室與教室分別自成一區(qū),有連廊聯(lián)系。
(3)辦公室與教室分別自成一區(qū),但相互有交叉部分。
(4)辦公室與教室無明確分區(qū),單間的教室和辦公室相互融在一起,交錯間隔布置。
可以看出,由(1)到(4),辦公室與教室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3)交通空間的組織:這是將不同排列組合的單元聯(lián)系起來的紐帶和關鍵。設計方法后面探討。
四 建筑系館的設計
按照前面的論述,建筑系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其教學模式應以人們之間的相互“刺激”為主。那么,在此種要求下,建筑系館又應該是怎樣設計呢?面對以上的三個問題,建筑系館又應該如何去解決呢?我想,作為一個建筑系館,其最關鍵的是,要盡量地增加發(fā)生“刺激”的可能。“刺激”的主體對象是人(老師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筑系與外界之間),而“刺激”這一事件的整個過程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即“相遇”-“交談”。因此,我們的任務便是——將建筑系館設計為一個人與人之間“相遇-交談”的事件發(fā)生器!
(1)如何制造相遇的可能
相遇,即人與人之間互相看到對方。要實現(xiàn)這一行為,應該做到兩點。一是保持視線通透,中間無視覺障礙;二是盡量縮短兩視點間的距離,使目標在視野可及之內(nèi)。對于第一點,則應該做到交通流線簡單,清晰且透明,少拐彎抹角,少阻礙。對于第二點,則應當使各功能區(qū)域的關系盡量緊密,盡量拉近距離,且可以使不同人流使用相同流線,使不同流線相互交叉。
(2)如何觸發(fā)交談的發(fā)生
從相遇到交談,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化學反應的過程,且其中需要一定的催化劑。這個化學反應要發(fā)生有一個大前提必須是相遇的人當時無相當緊要的事務要處理且要有一顆愿意交談的心。那么,再談催化劑,它就應該是:要有交談的話題,交談的氛圍,交談的空間。通過建筑設計,可以營造良好的交談氛圍和空間,比如一處庭院,一處陽臺,有綠化,有景觀,有暖暖的日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