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理的角度上看存在兩個iPad商標,一是注冊商標,二是通過使用而獲得的商標。這個案子最大的沖突其實是注冊商標和因使用而獲得的商標的價值沖突,這涉及商標權的本質(zhì)說。 使用并且產(chǎn)生出商業(yè)價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標,注冊只是意味著你有禁止他人使用的權力。而唯冠在所有的案件中為何沒有要求賠償,因為他沒有《商標法》意義上的實質(zhì)商標權。根據(jù)最高院的解釋,如果你只有一個商標而沒有去使用,是達不到賠償條件的。所以從《商標法》的本質(zhì)來看,深圳唯冠確實有注冊商標權,但蘋果公司通過產(chǎn)品、品牌廣告宣傳等獲得了市場知名度,我認為其實他也獲得了某種商標權。 陶鑫良:上海大學知識產(chǎn)權學院院長 深圳唯冠的iPad商標注冊在先,但是毫無置疑,蘋果公司的iPad知名在先。法律的源泉有兩端,一端是依法申請獲準,履行程序性權利就獲得的初始的、但是我認為是弱化的注冊商標權。我國《商標法》三修征求意見稿中也談到,如果注冊商標沒有使用,即使侵權成立也沒有賠償,最多支付一些合理費用,所以這個權利一定程度是弱化的權利。而另一端是因使用而產(chǎn)生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度的商標,我認為這才是《商標法》立法保護的本意和初衷,是要重點保護強化的。 另一方面,因為iPad太搶眼了,使得它的名稱不再是一個很狹義的商標,而是逐漸演變?yōu)橐环N“通用名稱”,不再區(qū)別商品的服務和來源,而是指一類商品。如果iPad被認定為通用名稱,那么他就屬于公眾,不再屬于任何人。 游閩鍵:協(xié)力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 iPad商標到底歸誰,有兩層含義:一是注冊的,二是使用的?;貧w到知識產(chǎn)權法的本質(zhì),到底我們的商標保護的價值走向是什么?商標本身是區(qū)別產(chǎn)品來源、產(chǎn)地、生產(chǎn)者的一個標識。那么顯而易見,把生產(chǎn)者和iPad這個標識連接起來的不是唯冠,而是蘋果。 于國富:北京盛峰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 從深圳唯冠的方面來說,別期望對蘋果要價太高,否則可能真的逼蘋果iPad退出中國市場,而如果蘋果放棄iPad大陸商標,這一商標對深圳唯冠的價值也不會太高了。同時對蘋果來說,最值錢的是那個缺口的蘋果商標,而不是iPad。 黃武雙: 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chǎn)權學院副院長 香港高等法院判決認為唯冠是蓄謀的、惡意的,我有不同的看法。中國商標權是一種公示手段,可以便捷查詢到的權利,蘋果在簽署合同的時候,應當知道或者不明知也應知有兩個商標權在深圳唯冠手中。同時,按中國內(nèi)地法律,商標轉(zhuǎn)讓必須登記公告,那么香港法院為什么就沒有考慮這是蘋果的疏忽呢,難道就能一板子打在深圳唯冠頭上嗎?吳東:匯業(yè)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我覺得深圳唯冠與臺灣唯冠的行為就是一個“共同交易”行為,尤其是公司實際控制人都是同一個人的情況下,公司就是投資者背后的傀儡。而且,香港高等法院在判決書中提到:在2009年12月23日的轉(zhuǎn)讓協(xié)議書中,臺灣唯冠保證自己是這個商標的注冊權人。臺灣唯冠把不是自己的商標說成是他的商標,我認為這無論是在英美法系統(tǒng)下還是在我國的《合同法》下都構(gòu)成了欺詐。 劉春泉:泛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我不同意吳東律師的觀點。這其實是法律邏輯和商業(yè)邏輯的不同。對法定代表人楊榮山來說,可能現(xiàn)在他知道了告訴對方說“大陸的這兩個iPad商標也是我臺灣唯冠的”是不對的,但在過去他肯定相信這兩個商標就是臺灣唯冠的,因為臺灣唯冠控制深圳唯冠,在商業(yè)邏輯上這就是我的,只不過法律上需要履行一個手續(xù)。所以商業(yè)邏輯角度,楊榮山的說法不是欺詐。一定要說詐,也是兵不厭“詐”的“詐”,不是法律上的欺詐,任何商業(yè)談判都是心理博弈,對對方底線的猜測和反猜測。 資本運作行業(yè)工作者 從資本運作的角度,很多時候董事長很可能只有百分之幾的公司股份。大家可能是這樣假想的:楊榮山是大陸唯冠的董事長,他就是全部的控制人,這所有的利益就都是他的。實際上從資本的角度并不是這么回事。所以楊榮山作為董事長,他并不見得就能代表深圳唯冠。 王偉:上海伯陽律師事務所律師 《公司法》規(guī)定,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即為法人行為,這是毫無疑問的。那么在楊榮山的授權書中,他的簽章是真實的,只不過用的是臺灣唯冠的稱謂,而這時他本身作為深圳唯冠的法定代表人的身份,并沒有得到否認,也沒有申明他沒有代表深圳唯冠,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代表了深圳唯冠。其次,之前的法院判決認為,授權書的內(nèi)容及簽名蓋章均屬唯冠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唯冠),與被告深圳唯冠沒有關聯(lián),授權是指麥世宏等人可以簽署合同來轉(zhuǎn)讓這幾個商標,但這幾個商標是屬于深圳唯冠的,也就是說這個授權書的內(nèi)容所涉及的財產(chǎn)及事項是涉及深圳唯冠的。 曲三強: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 我國商標轉(zhuǎn)讓所采取的是核準公告生效制度。也就是說,即使蘋果公司或通過英國的IP公司與深圳唯冠公司簽訂了合法有效的商標權轉(zhuǎn)讓協(xié)議,如果該商標轉(zhuǎn)讓尚未經(jīng)過商標局的核準并公告,蘋果公司仍然不能擁有該商標權,該商標權仍然掌握在深圳唯冠公司的手里。如果蘋果公司在商標局核準公告之前未經(jīng)深圳唯冠公司許可而使用該商標,蘋果公司也可能會構(gòu)成商標的侵權。 楊軍:華誠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根據(jù)我多年與跨國公司打交道的經(jīng)驗來看,許多跨國公司骨子里都有種“大公司+大律所”的傲慢,這使得蘋果在這件事中本土化做得不夠。我還發(fā)現(xiàn)蘋果與唯冠談判的時間離iPad上市很近,這說明之前他對中國的知識產(chǎn)權盡職調(diào)查工作與產(chǎn)品同步上市之間的對接是做得不充分的。一審確權敗訴,蘋果的律師也很冤枉,因為他們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們只能拿著這些證據(jù)去配法律上的條文,在合同法里鉆。我認為這個案子蘋果比較被動,而且最致命的是他沒有一個重要的直接的證據(jù)去證明深圳唯冠是真正的合同主體。而且更難的是第二步,這個合同的標的物是一個商標,而他又沒有按照中國《商標法》的規(guī)定完成商標登記公告轉(zhuǎn)讓程序。 劉春泉:泛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在收購過程中,蘋果還是很謹慎的,找到美國、英國、臺灣的律師和知識產(chǎn)權代理律師合作,但涉及到中國的法律,卻沒有中國大陸的律師參與進來。如果有,一些事情可能也就不會發(fā)生了。 張韜略:同濟大學法學院知識產(chǎn)權與競爭法中心副主任 在深圳法院審判中,蘋果出具了當時香港一個大律師的法律意見書,該意見引用了1926年英國樞密院的先例Palmer v. Carey案,指出“在中國商標轉(zhuǎn)讓之前,蘋果公司對中國商標享有收益權益,而被告僅僅是蘋果公司的受托人?!币馑际俏ü谏虡诉€沒有轉(zhuǎn)讓,但是唯冠與蘋果已經(jīng)有一個商標轉(zhuǎn)讓協(xié)議了,那么在商標轉(zhuǎn)讓之前,蘋果就有一個收益的權利。該律師認為這是信托關系和收益關系。但是在中國法律下,首先要看合同在蘋果和深圳唯冠之間是否生效,即使生效了,這個合同能夠主張?zhí)囟男羞€是其他救濟方式,還需要進一步判斷。因此從權利的角度來看,蘋果當時提出商標確權是有很大疏漏的。一是合同權利沒有確定;第二,即使合同權利確定了,蘋果也只是擁有主張?zhí)囟男械臋嗬?,根本不擁有商標權?外企資深法務工作者 對iPad這個案子,我不覺得跨國公司的律師盡職調(diào)查有問題。從蘋果公司的角度來說,第一,當時蘋果已明確深圳唯冠是由臺灣唯冠管理,他們跟深圳聯(lián)系過,深圳說這個事情由臺灣管;第二,和蘋果公司聯(lián)系的像麥先生等(參與談判的主要人物中,袁輝是深圳唯冠公司員工,麥世宏是唯冠集團法務總顧問)也都是深圳唯冠的法律部員工,且三個唯冠又都有共同的法定代表人。在這種情況下,我相信唯冠肯定有條款表明其簽約人已經(jīng)獲得相關授權來簽署協(xié)議。這對于蘋果的法律部來說,或?qū)τ谔O果的外聘律師來說,這些條款對公司本身已經(jīng)是足夠安全了。 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雙方具體簽約方式又存在瑕疵。第一,如果我和對方的母公司簽約,并且今后可能在涉及與其各地子公司簽約時,我通常會在附件里加上每個子公司的蓋章,注明“我承認并遵守XXX(母公司)與XXX(合同相對人)于X年X月X日簽署的協(xié)議”,只要有類似這樣的表達并且蓋上公章就足以彌補蘋果之前的瑕疵。第二個瑕疵是,蘋果選擇香港法院管轄。如果雙方在香港簽約但注冊地都不在香港,換做是我,我肯定會選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因為從仲裁角度,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的裁決通過國際公約在大陸是可以得到承認的,但是要讓香港法院的判決對大陸有效,這其中的程序就相當復雜了。所以我不覺得蘋果的盡職調(diào)查有很大問題,關鍵是他的簽約方式等存在瑕疵。 袁真富:上海知識產(chǎn)權研究所副所長 蘋果一直對i字頭的商標有極其強烈的偏好,而這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實際上,i字頭加上其產(chǎn)品本身的通用名詞——這樣的商標顯著性很低,很多公司都能想得到。每個國家都有搶注者或者說職業(yè)注標人,他們很有可能嗅覺到下一個有價值的商標并去注冊。而蘋果公司在未確定新產(chǎn)品戰(zhàn)略的情況下,也無法預測自己將來會用什么商標,因此對于很多商標,蘋果是不可能在全球都能通過注冊得手的,在很多時候蘋果只能去買商標,比如之前向漢王買iphone,現(xiàn)在又買ipad。所以從根源上講,這是蘋果公司對某種系列商標的執(zhí)著而引發(fā)的問題。 尹鋒林: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法律與知識產(chǎn)權系博士后 蘋果公司在獲取iPad商標過程中使用了一個西方國家跨國公司經(jīng)常使用的商業(yè)計謀,即通過其代理公司即英國IP公司購買知識產(chǎn)權。蘋果公司之所以采取這個商業(yè)計謀,主要是因為知識產(chǎn)權的價值難以準確評估,知識產(chǎn)權的價格通常在進行市場交易的時候才能表現(xiàn)出來,所以,知識產(chǎn)權也被稱為交易中的權利。而在知識產(chǎn)權轉(zhuǎn)讓過程中,受讓者的市場地位往往是轉(zhuǎn)讓者在確定價格時考慮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受讓者的市場地位越高,經(jīng)濟實力越強,那么轉(zhuǎn)讓者要求的知識產(chǎn)權價格也就會越高。 楊葉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 員會原副巡視員 關于罰款,商標屬于民事權利,罰款應該是處理商標侵權的非主選手段,對社會公共秩序和法律的嚴肅性危害較大的,沒有得到足夠民事侵害賠償處理的行為進行的處罰。在商標糾紛尚未明了時,處以高額罰款,并不符合商標法的本意。 游閩鍵:協(xié)力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 我覺得這個案子法院不論怎么判都是有道理的。法院怎么判都能自圓其說,能自圓其說就是個好判決。 客觀上講,我心里是接受不了蘋果敗訴的,我不希望蘋果的這一口是被唯冠咬下去的。如果這個案子唯冠勝訴,我們卻可能失掉一個誠信的世界。在這個案件中,我相信楊榮山可能只是一個傀儡,你要說他不知道,我相信他心里有一百個知道,但是問題是他沒有辦法,他身后有債權人,債權人是誰呢,是央企,是這些大銀行。銀行實際上是這個案件的始作俑者。所以,如果你用這種小聰明去贏得這個案件,實際上是我們法制的悲哀,也是我們商業(yè)社會的一個悲哀。我希望我們做法律的同行,不要有這種小聰明,但是要有大智慧——可能輸了這個案件,但是贏得了社會的誠信。 劉春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我們之所以關心這個案子,是想透過這個案件分析一些法律環(huán)境上存在的問題。這個案件能引起我們對商標制度的反思,我們的國家到底怎么了,在經(jīng)濟轉(zhuǎn)型過程中,我們經(jīng)??吹郊倜吧虡恕屪⑸虡撕桶哉忌虡说默F(xiàn)象,還有一些新的商標權爭議形態(tài)。我們必須思考,建立商標制度三十年來到底有哪些問題,哪些矛盾,哪些特別主要的問題需要解決,以便使商標制度的進一步完善,這是我們更關心的。 楊軍:華誠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我覺得從訴訟角度來講,廣東高院的判決會依據(jù)最高院和上海浦東法院的結(jié)果。因為如果有和解的希望,他就不會談侵權了。我認為浦東法院肯定也是主張和解的,如果和解且和解協(xié)議保密,這是現(xiàn)在最有可能的情況。 劉永剛:東方知識產(chǎn)權俱樂部成員 在制度設計層面,我們不應該鼓勵某些人用一些很奇巧的手段,比如這件事上,如果唯冠贏了并且一下子獲得很大的利益,這實際會對中國市場產(chǎn)生負面影響。 曹陽:上海政法學院知識產(chǎn)權研究中心副主任 這個案子最大的關鍵在于如何平衡注冊商標和因使用而獲得的商標之間的關系。可能法官的糾結(jié)在于如果判蘋果勝訴,那我們的商標注冊體系就有麻煩。以后大家都先用,尤其是大公司,用了以后就有權利了。我認為最后法院肯定會判唯冠擁有商標權,但和解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同時,既然香港法院已經(jīng)做出了一個裁決,我估計廣東高院不太可能很快作出判決。有人說香港法是香港法,大陸法是大陸法,沒有關系。其實不是這樣的。同樣一個行為,在中國境內(nèi)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下,做出完全相反的兩個裁決,一定是要鬧大笑話的。所以廣東高院的判決肯定是非常慎重的,一定還會和香港方面去協(xié)調(diào)一些問題。 劉春泉:泛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 我覺得蘋果二審確權可能有點危險,二審維持原判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但可能中國法院不會做出一個和香港法院完全相反的判決,所以有可能中國法院會在維持原判的同時,再給他指條明路。 趙占領: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chǎn)權中心研究員 我覺得和解的可能性確實比較大,但是關鍵還要看唯冠它能不能降低它心理的預期,能不能從4億美元做大幅度的降低,如果4億美元肯定不存在和解,如果是改名的話對于蘋果來講可能對銷量沒有太直接的影響,但是它之前的侵權行為有可能會被中國工商機關查處,另外唯冠也可能索賠,所以我覺得關鍵能不能和解在于蘋果去衡量這兩種選擇之間哪一個更劃算。 李國斌:廣東融關律師事務所律師 蘋果從IP公司購買商標,只能購買IP公司的注冊商標。IP公司因為某種原因未能取得中國大陸的iPad注冊商標,就不應當在蘋果公司購買的范圍。蘋果公司沒有從IP公司買到中國大陸iPad商標,直接起訴深圳唯冠,在法理上沒有訴權。 程永順:北京務實知識產(chǎn)權發(fā)展中心主任、 北京高院知識產(chǎn)權庭原副庭長 iPad商標這件事情引起了中國廣大蘋果粉絲和專家學者的關注,最近媒體報道非常多,國外很多同行也特別關注這個案件的進展。iPad商標糾紛是一個具體案件,但很多法律問題在立法當中值得思考,包括唯冠的賠償問題,包括注冊和不注冊使用的關系,包括到底什么是商標,到底什么是商標侵權,到底什么是商標權,這些基本的問題都需要我們?nèi)ブ匦聦徱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