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氛圍,立場,內(nèi)涵等方面探討教師要怎樣用“愛”來教育學生和與學生交流。
關(guān)鍵詞:師愛內(nèi)涵;師愛公正性;師生交流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1-0177-01
魯迅先生說過:“教育植根于愛。”只有愛學生的教師,他才可能教育好學生。我們應該堅信:只有教不得法的教師,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師愛是一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揚起學生智力、道德、個性發(fā)展的風帆。一位老教師曾意味深長地說:“假如你厭惡學生,那么,當你教育工作剛開始時,就已經(jīng)失敗了?!笔畮啄甑慕虒W生涯,讓我嘗盡了酸甜苦辣各種滋味,有過無奈,有過徘徊,但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悅。我深深認識到,應該以 “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用“愛”開啟學生的心扉是教學成功的關(guān)鍵。
一、明確師愛的內(nèi)涵,營造師愛的氛圍
師愛是平凡而偉大的,是教師發(fā)自內(nèi)心由衷的熱情,是一種自我犧牲、依戀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關(guān)鍵。正像教科文總干事馬約翰先生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教育——愛的教育?!睅煇塾质菍W生成長全方位、全過程殷切的關(guān)愛和呵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于如何呵護兒童?!睈凵男模菃酒鸾涣鞯募?,是撫慰心靈的妙方。曾經(jīng)見過這樣一段話:“教師是船長,于浪谷潮尖,急流險灘導航掌舵,將年輕的水手送往希望的大海、成才的彼岸。”教師是船長,更是園丁,精心的培育著祖國的希望。“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被蛟S這就是對師愛最好的闡釋。
二、體現(xiàn)師愛的公正性,做一名陽光的使者
現(xiàn)實生活中,小學生期待教師對自己作出評價。學生不論其個性的強弱,成績的好壞,道德品質(zhì)的差異,他們都期待教師具有慈母嚴父與知識傳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然而,在我們的身邊,許多教師依舊放不下師道尊嚴:在教學上,對于處于落后的學生,沒有去分析原因,因材施教,卻是板著面孔,橫眉怒目,不管學生的接受于否一味空洞的說教;在班級管理上,對品行較差拖班級后腿的學生,更多的是機械呆板的紀律約束。一段時間下來,這些學生不是懼怕學習,就是行為變的更難以約束,與老師成了相對立的一派。造成這種原因的關(guān)鍵就是缺乏愛。愛如陽光,記得全國模范教師竇桂梅這樣說過:“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學生,做教師的也要眼含熱淚欣賞、擁抱、贊美他?!苯處煈柟獾氖拐咭粯樱锰故幍男貞讶フJ同、信任、激勵每一位學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教師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灑向每個學生,讓他們無一例外的均衡的享受陽光的溫暖。如春風一縷,揚起他們信心的風帆,去劈波斬浪馳向希望的彼岸。
在教育工作中,把關(guān)愛傾注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和學生廣交朋友,多開展談心活動,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愛去贏得一切學生的信賴。愛,包容了教師工作的所有內(nèi)涵。“金鳳凰”可愛,“丑小鴨”更需要陽光。為他們提供更多體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揚起自信的風帆。相信“丑小鴨”一定會變成美麗的“白天鵝”。教師只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學生一定會把老師當成可以信賴的人,也愿意向老師敞開心扉。師生之間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橋梁,教育才能生效。師愛會發(fā)揮巨大的力量。讓我們每一位教師牢記這句話“要教師陽光到別人心里去,先得自己心中有陽光。”
三、循循善誘,重視情感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請你記住,教育——這首先是關(guān)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年輕的心靈。”“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陶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見告訴我們:要做好教書育人這項工作,就應心懷愛心,循循善誘,重視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流的過程,是心與心碰撞的過程。心理學認為:“情感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在為達到既定的目標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要讓我們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必須愛護學生,用滿腔的熱情對待每個學生,以最大的耐心引導學生,而學生得到教師的愛,自然而然地會激發(fā)出對教師的愛,形成愛的雙向交流,即產(chǎn)生“動情效應”。這種效應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學生會更尊重老師的勞動,更愿意接近老師,把老師當做自己的親人,與老師合作,這將使學生變得更加樂學,教師更加樂教,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也因而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狀態(tài)之中。
站在三尺講臺上,面對著一個個求知若渴的生命,面對著一張張?zhí)煺鏌o邪的笑臉,我感到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但我堅信:只要我們能奉行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偉大教育思想,用博大的愛心去教育我們的學生,與我們的學生相伴而行,還會有什么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