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從教學活動中的學生、課堂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效果評價等方面出發(fā),初步探討分層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分層教學法;計算機教學;教學實效
由于中職生的文化素質(zhì)起點參差不齊,學生的潛質(zhì)和個性的差異導致學習效果差異很大。有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強,理論學習效果好;有些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好,動手能力強,這些差異導致學生的發(fā)展不均衡,所以分層教學就勢在必行。根據(jù)計算機學科的特點,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經(jīng)過不斷的實踐探索,總結了以下的一些經(jīng)驗與體會。
一、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分層教學是指針對學生知識、能力結構和學習需求的不同類型而分群體選擇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實施不同的教學方式,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充分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jù)有:
(1)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2)前蘇聯(lián)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現(xiàn)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qū)域被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fā),把最近發(fā)展區(qū)轉化為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并不斷創(chuàng)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這些都是筆者在實施分層教學時的理論依據(jù),筆者也認為,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不斷去把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學習并嘗試成功的過程。
二、“分層教學”前的準備工作:學生的分組
怎樣才能學好計算機課程呢?筆者認為:自學、動手能力和濃厚的興趣是學好計算機課程的關鍵因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其實每一個學生對計算機應用都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只是這個興趣的方向不同罷了,有的學生是對游戲、有的是對上網(wǎng)沖浪、有的是對圖像處理、有的是對聊天、有的甚至是對計算機中只要他沒有見過的東西都感興趣,但是,對于教師上課講的內(nèi)容不一定感興趣。所以,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上課內(nèi)容的興趣,可按自學動手能力強弱大致分為以下幾組(如筆者所在教學班的機房分為縱向五排):自學動手能力強——A組(位置一般在1排);自學動手能力一般——B組(位置一般在2、3、4排);自學動手能力差——C組(位置一般在5排)。
這樣的位置安排主要是為了能方便控制學生的電腦和廣播演示內(nèi)容。在實際教學中,至少在筆者所教的幾個班級中,各組比例基本上是A組25%,B組50%,C組25%。A組的學生一般都是學習能力相對較強和已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這些學生能很快地接受課堂內(nèi)容。B組的學生一般都是初中階段初步接觸過計算機,自學動手能力、接受能力都是比較一般的學生。C組的學生就是一些很少或從未接觸過電腦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nóng)村,這部分學生剛開始學習起來會比較吃力。
三、“分層教學”的實施過程
1. 教學方法的區(qū)別運用。
針對上述的分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授課內(nèi)容就切忌一刀切了,否則就會造成A組的學生對上課內(nèi)容失去興趣,而C組的學生跟不上。所以,在上面的分組基礎上可以實行以下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A組——學生自學為主的方法;B組——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C組——教師演示+學生操作的方法。
(1)對于A組學生,這部分學生一般能在很快的時間內(nèi)完成課堂內(nèi)容,他們的接受能力和自學能力都比較強,所以,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在每一堂課開始時就告訴他們這一堂課的任務,讓他們通過自學完成任務,允許他們之間互相交流。這既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又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能力。在這部分學生當中,會有一兩個很拔尖的學生,他們可以在一堂課上通過自學完成其他學生幾節(jié)課的課程內(nèi)容,因此,教師在他們完成本堂課的學習任務后,可結合他們的興趣準備一些素材讓他們自己去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比如有的學生可能對動畫制作(Flash)感興趣,有的學生可能對Potoshop或者CAD等感興趣,其實這部分學生就是以后競賽需選拔的人才,因此教師不要扼殺他們的興趣,要指導他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去發(fā)展。
(2)B組學生,這部分學生其實就代表了班級的整體水平,這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先自學加上學生間的相互討論或教師的提示完成課堂內(nèi)容。對于有些比較難的內(nèi)容也可以通過教師的演示和指導后習得。教師可通過分步的任務驅動給他們學習的動力,逐步給他們?nèi)蝿眨纭队嬎銠C基礎》第三章第四節(jié),第一步任務就是復習上一節(jié)課工作表格的編輯及單元格的操作等內(nèi)容,盡量讓學生都能回憶起上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第二步的任務就可以告訴他們這一堂課的主要學習內(nèi)容及需要完成什么任務,再通過巡回觀察并作適當?shù)囊龑?,對于個別難點知識,教師再進行演示操作,最后讓學生完成一個總的練習。
(3)對于C組的學生,教師需要傾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必要時要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個別的指導。由于這部分學生以前接觸電腦的機會很少,對于計算機的一些基本概念或知識點都沒掌握好,會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有的學生,連文件夾和文件都還分不清楚,有一次,筆者讓其將一個文件拷貝到一個文件夾的下面,他就在那個文件夾下面點擊右鍵粘貼了,將“下面”理解成了屏幕上的方位詞了,他還沒有理解文件系統(tǒng)的樹形結構。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提供的功能,先給他們演示,再讓他們操作。
當然,這樣的分組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學中,有的C組學生可能會進步很快,可以將其換到B組或A組。而有的A、B組的學生對于新的知識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掌握的知識就停留在以前所學過的最基本的計算機知識,所以教師要充分掌握班里每個學生的情況,隨時進行調(diào)整,以做到真正因材施教。
2. 分層次指導學習新知識。
職業(yè)學校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在文化基礎知識、思維能力諸方面有很大的差別,就學習WindowXP而言,有的學生在進職校之前就接觸過;有的學生家庭條件較好,自己擁有計算機,也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有的學生在進學校之前很少接觸計算機。如果按照傳統(tǒng)教法,教師講、學生聽,時間長了會出現(xiàn)A組學生“吃不飽”,很容易失去上課的興趣,而C組學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現(xiàn)象。所以教師在講授新課時,可先利用30分鐘左右的時間向全體學生講授,再用十幾分鐘時間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如在講授“我的電腦”部分的基礎操作時,統(tǒng)一講授在“我的電腦”中的復制、移動、建立、刪除文件(夾),這些知識點對A組學生來說,教師稍一指點,他們就明白了。在筆者的課堂教學中,筆者會讓他們充當“小老師”,幫忙指導C組的學生。在進行個別輔導時,筆者會對A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讓他們思考完成在“我的電腦”中的“控制面板”中能完成哪些功能;讓B組學生全面復習剛講過的內(nèi)容,并進行歸納總結;讓C組學生對著投影儀的內(nèi)容進行學習、鞏固。這樣,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礎上學習到新知識。
3. 分層次指導上機操作練習。
教師在每一節(jié)上機課時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難易不同的訓練目標。對于A組學生,上機操作時要指導他們準確地完成上機任務,并提出較高要求;對于B組學生,要指導他們完成上機任務;對于C組學生,要通過分解單項練習來進行指導,循序漸進,對每一個極小的進步都給予一定的肯定。
四、分層次檢查學習效果
每個單元結束后,教師都要對學生進行檢查和考核,如果只出一些平均水平的題目,A組學生會感到乏味簡單,易產(chǎn)生滿足的心理,失去學習的動力;而C組學生會感到吃力,久而久之產(chǎn)生厭學情緒,因此,在單元考核或隨機練習時,教師要實行分層次考核??己薃組學生時,主要出一些靈活多變的題目,讓他們在所學知識基礎上加以分析,經(jīng)過思考得出答案;對C組學生要多出客觀題目,主要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教師可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口答題、上機操作題等。如在考核Windows的“資源管理器”部分內(nèi)容時,筆者出了5個操作題:(1)在AS文件夾下建立一新文件夾GG;(2)將A1.txt文件移動到AS中,刪除文件T2.txt;(3)將AD文件夾下的WW.txt復制到GG文件夾下;(4)將T4.txt文件移動到桌面上,并建立快捷方式;(5)將D1.txt文件設為只讀文件。前3個題目是全班學生都做的基本知識題,第4題,B組學生在做完前面題的基礎上做這些提高性題,而A組學生可全做。這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了不同層次的考核,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在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方法,不但能有效克服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還能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學生對不同內(nèi)容的學習需要,有效解決了同一教材、同一教學目標、同一教學手段、同一教學評價的“一刀切”的教學模式的缺陷,從而為教育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開平市吳漢良理工學校)
參考文獻:
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