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隨機抽樣對部分大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評估了個人自尊、集體自尊在預測大學生自我和諧水平時的相對重要性。
關鍵詞:大學生;自我和諧;個人自尊;集體自尊
一、問題的提出
自我和諧是C.Rogers人格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個體在實現(xiàn)自我潛能的過程中,自我概念與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協(xié)調(diào)一致性,自我和諧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關于自尊,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關注的是個人自尊。這種自尊,強調(diào)的是自我的個人方面,即個人的價值感、尊重感和良好感,這些自我感受與自我評價來自于個人的特點、能力以及“我”與“他/她”的區(qū)別。隨著自尊的跨文化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文化或群體中,自尊存在很大差異,有其主觀性和社會性兩大特點。它是個體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對自身總體價值進行評價時所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社會認同理論更提出:人們是部分地根據(jù)自己所屬的社會群體或群體種類來定義自我的。由此可見,除了影響個人的自尊,還存在指向群體和社會的集體自尊。在我國,集體主義文化一直為大眾所接受和推崇,在這種文化熏陶下的自我,可能帶有更為強烈的集體性和社會性,這種自尊,強調(diào)的是集體的價值感、尊重感和良好感,這些自我感受和自我評價,來自于集體的特點、能力以及“我們”與“他們”的區(qū)別。本研究試圖深入考察集體自尊在控制了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個人自尊變量之后,是否對預測自我和諧有新的貢獻,本研究的假設是其能對預測自我和諧做出新的貢獻。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采用整體隨機抽樣法,選取廣州某高校大學生共200名,發(fā)放、回收問卷200份,有效問卷189份,有效率為94.5%,所選被試男96人,女93人。
2. 研究工具。
(1)自我和諧量表。
采用著名心理學家王登峰教授編制的自我和諧量表(SCCS),包括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個分量表。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包括對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評價、自我一致性、無助感等,主要反映對經(jīng)驗的不合理期望。自我的刻板性主要體現(xiàn)個體處理問題時的思維刻板程度,反映個人較為古板、僵化,不能根據(jù)事情的變化作出一定的改變。本量表共有35個項目,采用5點式(1-5)評分,將自我的靈活性反向計分,再與其他兩個分量表得分相加計為總分,總分越高,自我和諧程度越低。三個分量表的同質(zhì)性信度分別為0.85、0.81和0.64。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649。
(2)自尊的測量。
個人自尊采用編制的“自尊量表”進行測量。該量表為單維量表,由10個條目組成,分四級評分,選項從1=非常符合,過渡到4=非常不符合,分值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本次測量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75。
集體自尊通過“集體自尊量表”進行測量。該量表共16個條目,分為4個維度,由集體成員自尊、內(nèi)在集體自尊、外在集體自尊和集體認同4個分量表組成,每個分量表含4個條目。本次測量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全量表0.72,集體成員自尊0.56,內(nèi)在集體自尊0.70,外在集體自尊0.68,集體認同0.29。以上量表為7級李科特量表,選項從1=完全不同意,過渡到7=完全同意。分數(shù)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3. 研究程序。
以班級為單位團體施測。問卷填寫均采用無記名方式,要求被試做出獨立的、不受任何影響的自我評定。
三、結果與分析
1. 個人自尊、集體自尊總分與自我和諧的零階相關。(見表1)
從表1可以發(fā)現(xiàn),除自我與經(jīng)驗的不和諧與自我的靈活性,自我靈活性與自我刻板性,自我刻板性與個人自尊、集體自尊相關不顯著外,其余兩兩之間相關均達到顯著水平。
2. 對自我和諧水平進行預測的回歸分析。
采用逐步分層回歸的方法,考查在控制了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個人自尊這兩類常用的預測指標之后,集體自尊是否對自我和諧總分具有增值貢獻。為此,將各類變量分層輸入回歸方程,計算兩層之間R2產(chǎn)生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F檢驗值??疾檩斎胄碌囊活愵A測指標到回歸方程之后,R2是否有可靠的提高。具體操作步驟為:第一步,輸入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包括性別、家庭經(jīng)濟狀況、學業(yè)成績、家庭教育方式;第二步,輸入個人自尊;第三步,輸入集體自尊。
下表給出了對自我和諧總分進行預測的回歸分析結果。結果表明:第一步,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可靠地解釋了自我和諧總方差的4%;第二步,個人自尊可靠地解釋了自我和諧總方差的6%;第三步,集體自尊未能在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個人自尊基礎上對預測自我和諧做出新的貢獻。這一結果沒有支持本研究提出的假設。
四、討論
自我和諧反映自我對維持各種自我知覺之間的一致性以及協(xié)調(diào)自我與經(jīng)驗之間關系的能力,是個體心理健康的內(nèi)在反映和重要標志。個體只有在對自我、客體及對客體的期望達到和諧統(tǒng)一,才能接納、信任自己,正確地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做出客觀評價。
自我和諧總分與個人自尊有顯著的負相關,揭示大學生自我和諧水平越高,他們的個人自尊水平也越高;自我和諧總分與集體自尊總分及其各個維度有顯著負相關,顯示大學生自我和諧水平越高,他們的集體自尊水平越高,自我和諧與個人自尊、集體自尊關系密切。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集體自尊總分與自我和諧水平有可靠的零階相關(r=-0.178,p<0.05),但是在控制了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個人自尊以后,集體自尊并未能對預測自我和諧水平作出新的貢獻(△R2=0.008,p>0.05)。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中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R2=0.029,p<0.01)以及個人自尊(△R2=0.061,p<0.001)是預測自我和諧水平的很好的預測指標??梢越忉尀椋杭彝ソ?jīng)濟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個人基本需要能否得到保障。如果家庭不能為個人提供基本保障(如物質(zhì)需要),不能滿足其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個體就很難達到自我和諧。個人自尊越高,反映個體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和評價越客觀準確,對自我的悅納程度也越高,從而自我概念與現(xiàn)實經(jīng)驗之間也越能趨向協(xié)調(diào)一致。在控制了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個人自尊以后,集體自尊并未能進入該回歸方程,可能的原因是:①大學生一般以宿舍為群體單位,班集體觀念變得相對淡薄。②即使學生進入了學生社團、院系班團學生干部隊伍,集體生活的時間和所進行的社會交往也相對有限。③學生社團中體驗到的集體價值、集體能力和集體特點,會受到參差不齊的管理和運作水平的限制,從而導致不同的評價和接納程度。這一結果反映出在以普通大學生群體為考查對象時,集體自尊指標對預測自我和諧水平并不靈敏。
五、結論
(1)大學生自我和諧水平與個人自尊、集體自尊總分及其各維度有顯著負相關,揭示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個人自尊、集體自尊關系密切,自我和諧水平越高,他們的個人自尊、集體自尊水平也越高。
(2)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集體自尊總分與自我和諧有可靠的相關,但是,在控制了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個人自尊變量后,集體自尊并未能對預測自我和諧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單位:廣州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C.Rogers. Client-centered Therapy Londen[M]. ConstableCompany,1951.
[2] 張力為,梁展鵬. 運動員的生活滿意感:個人自尊與集體自尊的貢獻[J]. 心理學報,2002 , (2).
[3] 張靈,鄭雪,溫娟娟. 自尊的心理結構與作用[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1).
[4] 王登峰. 自我和諧量表的編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 ,(1) .
[5]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 [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6] 王登峰,黃希庭. 自我和諧與社會和諧[J]. 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1).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