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大陸內(nèi)部氣候嚴寒干燥,自然環(huán)境十分惡劣,不長高等植物,低等植物也很少。不能為動物提供飼料,所以只有極少數(shù)以真菌為食的微小動物,而沒有高等動物,但是在南極大陸的周圍,南大洋之下,卻是一片彩色世界。這里有大量的企鵝、海豹、鯨、磷蝦、魚和飛鳥。還有淡紅色、桔紅色的海葵,綠色、米色的海綿和苔類,以及無數(shù)的無脊椎動物,美不勝舉。
企鵝,只屬于南極
企鵝——被喻為南極的象征。企鵝是一種乖巧可愛的動物,屬于不能飛的南極鳥類。它們基因遺傳里從來不曾有人傷害過,因此企鵝對人類非常友善,而且充滿好奇心,無論我怎么給它們拍照,它們總是很大方,也很配合。
在南極生活著七種企鵝,有帝企鵝、王企鵝、阿德利企鵝、巴布亞(金土)企鵝、帽帶企鵝、皇企鵝、喜石企鵝。
其中,阿德雷企鵝身高71厘米,體重5.5公斤,每個南極季節(jié)產(chǎn)兩個卵,但大都只能孵化出一只幼鵝,其孵化期為36天,哺育期為28天。阿德雷企鵝雌雄間關(guān)系穩(wěn)定,雄鵝每年先回到其棲息地修復(fù)用小卵石鋪成的家,雌鵝于每年的11月的第一周或第二周產(chǎn)兩個蛋,然后便回歸大海8天~15天去覓食;雄企鵝這期間迎風冒雪堅持孵化,20天~30天不進食,體重銳減一半。到了11月中旬,天氣變暖,冰雪大面積融化,企鵝無需遠征覓食,于是雌雄鵝每隔2天~3天輪流孵化、下海覓食直至幼鵝出生。幼鵝出生后,其父母還要輪流下海捕食哺育幼鵝。
多數(shù)企鵝以海表層海域的磷蝦、小魚和浮游生物為生,但體形較大的帝企鵝的下潛深度可達250米,阿德雷企鵝下潛深度也達100米。企鵝在陸地上行走看上去很艱難,但在水里的游泳的速度很快,平均達到每小時30公里。
海豹,這里的生活很悠閑
海豹——憨態(tài)可掬,完全不在乎我們專程去看它們,總是呼呼的睡大睡。從體型上看,它們在這兒生活得不錯。
南極沿海及其附近的海冰,以及亞南極島嶼上至少生活著六種海豹。威德爾海豹身長2~3米,體形呈紡錘圓柱體,中間粗,兩頭細,最大胸徑約50~60厘米。威德爾海豹體態(tài)優(yōu)美,性情溫和,白天常常分散地靜臥在浮冰上,晚上入海捕食。前肢已變成一對鰭,后肢在尾部已變成兩片扇形的蹼,所以在冰面上行動很不方便,可是一到海里,就成了游泳健將,善于游泳,時速可達40~50公里,并具有高超的潛水能力。它們能在水下潛1個小時,下潛深度可達300-400米,是哺乳動物中的潛水冠軍。它為什么在潛入這樣的深度下,能承受這樣大的壓力而不死亡呢?據(jù)科學(xué)家研究,原來在水深幾百米的高壓狀況下,它的血管被壓扁了,也不會破裂出血;肺的收縮力又很強,能把肺里的空氣排入血管,以阻止氮氣進入血液;同時,心跳速度可以變慢,使氧氣的消耗減少到最低限度,所以它的潛水本領(lǐng)特別大。
母海豹生育后,終日和幼海豹為伴,不下海捕食,僅以冰面積雪解渴。到12月中、下旬,小海豹長到200公斤,并能獨立下海捕食時,母海豹已消瘦不堪,體重不足400公斤。
海鳥,大海上搏風擊浪
在浩瀚的大洋上,我們經(jīng)??梢姷叫盘煳淘诿C5拇蠛I喜╋L擊浪、或盤旋翱翔,這不僅給枯燥無味的隊員們增添了無窮的情趣,還給航船導(dǎo)航。
南極地區(qū)的飛鳥,從來沒有遭受過人類的侵害,所以,這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鳥類自然保護區(qū)。常年或季節(jié)性棲息在南極地區(qū)能飛的鳥類有40種之多,可大致歸為三大類;它們是信天翁類、海燕類和海鷗類;其中最常見到和數(shù)量最多的是信天翁、巨海燕、雪海燕、南極燕鷗、南極鴿、海鷗、藍眼鸕鶿和南極賊鷗等。
南極海鳥中,信天翁中的漫游信天翁是南極飛鳥中個體最大的一種,體重可達5-6公斤,也是世界飛鳥中最大的一種,號稱世界飛鳥之王和飛翔冠軍。它一身潔白的羽毛,僅尾端和翼端帶有黑色的斑紋,身體的流線型特強,兩翼展開的距離可達3.2米,可日飛千里,連續(xù)數(shù)日,中間不停留,甚至于可作繞極飛行,真可謂世界飛鳥之王和飛翔冠軍名不虛傳。漫游信天翁還被航海家喻為吉祥之鳥和海員的忠實朋友。
南極賊鷗,是南極鳥類中的猛禽,被喻為空中強盜、身披褐色羽毛,長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副尖銳的利嘴,擅長偷搶其它鳥類的蛋或幼雛為名,乃至于考察隊員的肉食或蛋類。賊鷗是企鵝的天敵,特別是在企鵝的繁殖季節(jié),它會不知疲倦地守候在企鵝的棲息地,虎視眈眈的瞄準企鵝的蛋或幼雛,有機可乘,便以及敏捷的動作叼走企鵝蛋或幼鵝,找個僻靜的地方,美美的飽餐一頓,而后到湖中嬉水、悠哉、悠哉。
鯨魚,喜歡成雙入對
我們在南極半島的海域里,經(jīng)常能碰到鯨魚,并且全是成雙成對,相伴而行,有時它距離船非常近,一會在右舷海面上拱起脊背、翹起巨大的尾巴轉(zhuǎn)眼潛入海中,突然左舷又噴出十幾米高的水柱……
南極鯨是生活在海洋里特殊的哺乳動物,靠肺呼吸,分娩生產(chǎn)幼鯨。棲息于南大洋的鯨分為兩大類:須鯨類和齒鯨類,常見到的有藍鯨、鰭鯨、座頭鯨、縞臂鯨、南方露脊鯨、抹香鯨、逆戟鯨和鳁鯨等12種之多。齒鯨下顎較窄,具釘狀齒,用于捕食魚、烏賊和其它一些哺乳動物,并把它們整個吞入腹中。它們的體型小于須鯨,并只有一個噴水孔。較大的齒鯨有抹香鯨和逆戟鯨等。須鯨體型較大,沒有牙齒,但在口腔內(nèi)有由須板組成的梳狀結(jié)構(gòu),用以從海水中濾取磷蝦和魚。較大型的須鯨有藍鯨、鰭鯨、黑板須鯨、縞臂鯨、座頭鯨、小鳁鯨和南方露脊鯨等;其中個頭最大的是藍鯨,數(shù)量最多的是鰭鯨。
磷蝦,晶瑩透亮、美麗異常
南極磷蝦和普通的蝦一樣,因為在夜間它的眼睛能閃爍出像磷火一樣的藍綠色光,故名磷蝦。磷蝦晶瑩透亮,藍青色中微帶紅色。磷蝦性喜群集,白天潛入水下,深度不超過200米,夜間浮出水面,磷光閃閃,十分美麗。大磷蝦群直徑可達800多米,蝦群密度大約是1立方米水中含有12千克磷蝦。南極磷蝦的蘊藏量可達10~50億噸。磷蝦富含蛋白質(zhì)和多種其他養(yǎng)分,脂肪含量低,被譽為人類未來動物蛋白質(zhì)的倉庫。除數(shù)量極大的小磷蝦外,目前還發(fā)現(xiàn)南大洋的魚類有100種左右,數(shù)量也極為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