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章,也叫印。凡調(diào)過工作單位的人都知道,過去調(diào)動表格上起碼要蓋上六至八個印,有的甚至要蓋十幾個印,層層把關。有時就差蓋一個印,事情就被卡住了??上攵〉闹匾?。
公家的印是圓的,有木頭的把柄,圓印中間再加個五角星的,這是表示權力的象征?!拔幕蟾锩痹旆磁蓨Z權,畫漫畫就是奪一個大印。
郵局所蓋的印叫橡皮戳子,有圓的也有方的,區(qū)別在印泥是用的藍色的或黑色的。表示公務,好有據(jù)可查。
私印各種各樣,也是要必備的。那時沒有身份證,私印便是憑據(jù)。有陣子,去銀行取款或去郵局領包裹,都是以蓋印生效,簽字不管用。萬一沒有印,也可以羅紋印代替。黃世仁迫楊百勞在賣身契上按羅紋印,就是為有憑據(jù)。
記得我剛做學徒時,要領工資,沒有印,會計便不發(fā)錢,我說捺羅紋印,會計說不正規(guī)。我沒法,就悄悄地找了塊干肥皂急刻了個名字,雖刻得歪歪斜斜,蓋出來總算是印,也就過關拿錢了。
現(xiàn)在一般人都知道書畫作品上要有印章,不然作品就如同沒有完成,這已是中國書畫的一個特色,成了傳統(tǒng)的印賞習慣。鑒定古畫往往從印上能考證出不少東西。但往往苦于印上的篆文不通而有爭議。上月聽穆隸先生來畫院談考古,他說:“《懷素帖》有一印,明以來鑒定家多以為是‘墨豪’二字,徐邦達也這么認為,我考證了許多方面,實應為‘舜欽’二字,即蘇舜欽。又一方‘武鄉(xiāng)之記’,應為‘武功之記’。武功即蘇舜欽之鄉(xiāng),說明《懷素帖》曾傳到過蘇舜欽手中。”我聽后覺得也有道理。
印的材質(zhì)由銅印、玉印發(fā)展到陶印石印,豐富了元代以后文人畫的個性,石印以“青田”、“壽山”為多,便于用刀,也大大發(fā)展了“閑章”?,F(xiàn)在有些收藏字畫的人,以為上面的印章蓋得越多越有價值,這應是對古人畫而言,說明有不少人鑒定過,收藏過,而新畫是不能亂蓋圖章的。尤其是那些不相干的內(nèi)容的印。
在許多工藝品中,如壺底、碗底、金銀器上也都可看到作者或廠家的印,視為守信。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做人的守信是分不開的。
隨著科技的發(fā)達,現(xiàn)代人都變得聰明起來了,印也早已不是惟一的憑信了?!翱寺 币幌拢f不定假的要勝過真的。那年,我在懷化街頭見到街的一邊擺了好多刻字攤,什么樣的印他們說都能刻。由此看來,出現(xiàn)假文憑、假證件也就不足為奇了。印,其實是一種形式而已,人若想不守信,辦法太多了。
(摘自《東方早報》2012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