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聚的動物,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至始至終都是要和人打交道的,同樣拍攝紀錄片時,人是我們主要的表現(xiàn)對象。
實際上拍攝人物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它和靜物照明完全不同,因為人自始至終是活動的動物,是有思想的,是有表情的,是不可預知的。尤其每個人的身份、閱歷、穿著、表情和習慣的不同都給我們室內人物照明增加了困難,紀錄片的人物照明一般來說以人的近景為主,以采訪的形式為主。
先前往往攝影師和照明師會得到一份導演發(fā)來的采訪提綱,閱讀采訪提綱是照明師必做的功課。不要認為這些內容和自己無關,要和導演有一個前期的溝通,我們往往容易忽略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人認為照明就是一個熟練工種,實則不然。我始終認為它是光線的藝術。我們只有對拍攝對象有了初步了解,比如人物的性別、年齡、職業(yè)、高低、胖瘦,以及對拍攝場地的大小、環(huán)境的顏色、電源、插座和光源的位置等等,都是我們必須事先要熟悉的,我們才會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照明布光的設計上才會有一種“先知先覺”的感覺,才能把自己的想法應用到照明創(chuàng)作過程中。因為在現(xiàn)場照明師有足夠的時間拉線布燈,如果是室外大全景需要大面積的燈光布置,那可能就不是紀錄片照明的事情了。實際在拍攝工作中,拍攝的人物往往和影片人物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所以科學紀錄片的人物照明舉足輕重。
CCTV攝影師 李東風
李東風1987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同年進入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中央新影集團),國家二級攝影師,專門從事影視攝影工作。擔任電影《變暖的地球》(此片獲2011年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攝影師。
室內人物照明
室內人物照明實際上是最傳統(tǒng)的照明方式,我們講五光俱全,五點照明,主要指的主光、副光、輪廓光、修飾光和背景光,如果可能的話,再加入眼神光。這些都是在可能實現(xiàn)的條件下,比如演播室來實現(xiàn)和完成的工作,因為演播室有足夠的燈光設備、附件及電源來滿足照明師的任何的要求,加上外接監(jiān)視器對布光的監(jiān)看,每個環(huán)節(jié)大家都心知肚明,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問題。
這里我要提示的是如果我們要在一個家庭、一所學校、一個辦公室或者一座工廠拍攝,在沒有監(jiān)視器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快速準確地完成照明的布光任務,是非常的關鍵,也是我們常常遇到要解決的問題。
關于色溫、如何“混搭”
首先我們要確定光源,是來自室外的自然光還是室內的人工燈光,往往這兩種混合在一起的光線色溫伴隨著我們的拍攝過程,關注光的方向、光的色溫、光的強弱。我們習慣于把拍攝對象安排在有光區(qū)的位置,一般來說室外進來的光都比較強大,如何利用這些已有的強大的自然光,配合我們自己帶來的人工光“混搭”,是我們紀錄片照明最常見的照明方式之一。
如何“混搭”,反映在屏幕上是冷光和暖光的不同,也就是顏色的不同。一般來說拍攝紀錄片的工作人員都比較少,外出拍攝很少帶太多的燈光器材,而且國內一般都是以“紅頭”3200K低色溫的鎢絲燈較多,如果遇到兩種不同色溫的“混搭”是一件比較危險的照明方式,這需要攝影師的勇氣來接受這種冷暖光的變化。
冷暖光是我們常見到的一種光線效果,用3200K的低色溫燈打人物的面光,背景的色溫仍然是室外光,人物的面光可能正常,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背景的部分光線卻發(fā)藍。這樣做的后果,一般來說我猜測最大可能就是攝制組帶的燈光器材太少,就一盞燈,無法平衡背景的色溫,給人物一個面光就OK,剩下什么都不管了,但是這樣的用光方式實不可取,危險性很大。因為我們看不到真正顏色的變化,如果人工光壓不過環(huán)境光,人的臉色可能就會泛藍青色,從而很難看。因為周圍的光線肯定都會對人物的面光造成一定的反射干擾,從而形成混合光,混合光就意味著顏色的不確定性,自然人物的膚色就不正確。
假如拍攝是按照臉部確定3200K色溫的話,為了保險我們還需要按照臉部位置重新調校白平衡,5600K的色溫會造成后背景上所有的物體都是呈藍色,包括人物的某些部分也可能會泛藍色,這種藍反映在畫面上顯得非常平、非常板,不干凈,它可能完全改變了原拍攝對象本來的顏色,紅的不紅、綠的不綠、黃的可能不黃。
如果為了追求一種戲劇化的光影效果,強調色彩光影冷暖光的變化也是完全可以的,我們的故事片電影和電視劇很多都有這種冷暖光的“混搭”,關鍵是這要看是什么樣式的影片什么樣式的攝影風格以及片種內容的需要。如果是科學紀錄片的話,我們還是要求盡可能地保持影片色調的一致性和原始環(huán)境的準確性,不然觀眾可能就會對紀錄影片的“真實”性產(chǎn)生懷疑。
另外我們有時候可能還忽略由于室內環(huán)境顏色的反射對色溫的影響,譬如紅色的墻紙、綠色的布、金色的裝飾以及小小的臺燈等都有可能對拍攝的畫面產(chǎn)生影響,因為只要有亮光,這些顏色都可能會對拍攝的人物形成干擾,有時候只是我們不太注意罷了,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在新的環(huán)境下要重新校對白平衡來平衡色溫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我給出以下建議:
如果可能的話攝影師可以帶一塊色溫表,隨時對燈光的色溫進行復查。
方便的話帶一臺監(jiān)視器可對拍攝的畫面顏色進行監(jiān)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