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主辦方試圖阻止兩個未被邀請的德國藝術家葛列格·施奈德(Gregor Schneider)和史蒂芬·巴爾肯霍爾(Stephan Balkenhol)在文獻展期間于卡塞爾舉辦展覽,并由此引發(fā)了爭議。
藝術家葛列格·施奈德以打造房間作為其主要創(chuàng)作方式。從1990年代開始,他就在畫廊與博物館中展出自己的“房間作品”。他把“房間”設想為可以隱匿和改變公共空間的能讓人穿行其中的三維雕塑,而這些“房間”都是按照他尋找到的某些民居或居民樓模樣打造的。1985年,他開始在他的出生地萊特(Rheydt)的一棟公寓樓內(nèi)拆除和重建房間,這件作品被他命名為《Haus u r》。2001年,他在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德國館展出的個展作品《Totes Haus u r Venedig 2001》還獲得了當年的金獅獎。
史蒂芬·巴爾肯霍爾是一位德國當代雕塑家,以讓人聯(lián)想到民間藝術或中世紀雕刻技法的具象木雕作品而著稱。他的雕塑表現(xiàn)的對象往往是面無表情的男女和動物,仿佛在探究對象自己與他們所占據(jù)的空間或位置之間的關系。在1980年代中期,巴爾肯霍爾開始戶外公共雕塑的創(chuàng)作,其中最有名的是被他分別放置在倫敦泰晤士河的浮標上和黑修士橋附近的兩件雕塑作品。
卡塞爾文獻展此次激烈爭議發(fā)生的具體時間不詳,但是近卡塞爾文獻展開幕前一個月,卡塞爾文獻展主辦方在媒體上發(fā)布了反對巴爾肯霍爾展覽的言論。2012年5月9日,卡塞爾文獻展業(yè)務負責人伯納德·賴芬德(Bernd Leifeld)對媒體表示:“人們應該清楚什么是‘文獻展藝術’,什么不是‘文獻展藝術’。我們和卡塞爾其他組織都已達成協(xié)議,要他們尊重這一每五年才舉行一次的精心策劃的展覽,并且不要胡亂攙和。而這件雕塑則是一次嚴重的對文獻展的攻擊。”他還表示,“文獻展藝術總監(jiān)卡洛琳·克里斯托弗-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rkagiev)女士感到被這件與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毫無關系的作品所威脅。
卡塞爾天主教教會和新教教會都想籍文獻展之機,做出對藝術界的回應。所以,卡塞爾圣伊麗莎白天主教堂邀請雕塑家巴爾肯霍爾舉辦了一次雕塑展,展期為6月3日— 9月18日,卡塞爾的卡爾新教教堂則邀請雕塑家施奈德舉辦展覽,而卡塞爾文獻展的展期為6月9日—9月16日。巴爾肯霍爾的展覽于時間和地點上都與文獻展十分接近,故卡塞爾文獻展要求這兩個教會停辦展覽。新教教會因此取消了施奈德的展覽,而天主教教會則以強硬態(tài)度拒絕了文獻展的要求。
文獻展主辦方在媒體上對巴爾肯霍爾的展覽提出了批評。賴芬德表示:“2011年的時候,我曾在一場和教會的對話中要求教會放棄現(xiàn)代藝術,新教教會就比較懂事。而巴爾肯霍爾的這件雕塑作品則妨礙了文獻展,藝術總監(jiān)克里斯托弗-巴卡捷夫女士深知,這種形式的藝術不適合在文獻展期間展出。”
巴爾肯霍爾的展覽可謂導火索,讓整個沖突暴露于大眾的關注之下。施奈德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也備受關注。5月25日和5月26日,施奈德分別向artnet和《世界報》稱,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主辦方的做法“不知羞恥”。
施奈德向artnet表示:“文獻展主辦方監(jiān)督審查其他獨立機構的藝術行為讓我覺得很無語,這真是不知羞恥?!彼€說,“我在2011年被新教教會的評審團選中,以7萬歐元款項在卡爾教堂舉辦展覽,有信件為證。” 他說:“我們所犯的唯一錯誤就是提前向文獻展請示我的展覽。”
次日,施奈德向世界報表示:“ 在2010年10月的時候,我被庫爾黑森·瓦戴克(Kurhessen-Waldeck)新教教會藝術委員會邀請,為卡爾教堂的展覽投標。新教教會在2011年初向文獻展主辦方報告了展覽意圖,并且要求對話。但是文獻展主辦方對此拒絕,并且直接給主教打了電話,稱不能接受教堂在公共空間舉辦展覽,因為人們有可能將其與文獻展所混淆。壓力就是這樣被施加的。之后不久主教就覺得應該取消這次展覽。但是文獻展從沒問過我一句話……我對此非常失望。新教教會的藝術委員會之后信誓旦旦地告訴我,除了撤展沒有別的解決方案。我為這次展覽所做的作品的花銷到現(xiàn)在還沒有得到補償。”他還說:“今年五月份的時候,文獻展又一次想要讓巴爾肯霍爾撤展,而新教教會的作為居然被他們當成了正面例子。文獻展主辦方的行為真是不知羞恥,居然把我的例子當成榜樣來阻止巴爾肯霍爾的展覽。而文獻展想要監(jiān)控其他獨立機構的藝術行為則是丑聞。我們應該立刻質(zhì)疑文獻展總監(jiān)在卡塞爾‘清理門戶’的權限。長此以往,文獻展恐怕只能在小鄉(xiāng)鎮(zhèn)舉辦了?!?/p>
在卡塞爾天主教會當?shù)亟虆^(qū)代表哈拉德·費舍(Harald Fischer)看來,這場沖突簡直莫名其妙。因為“宗教和藝術不分時間地點和文化圈,都是緊密相連的”,他說,“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對當?shù)亟虝碚f是一個特殊的機遇,而當?shù)亟虝蚕雽Υ俗鞒龌貞?。”所以巴爾肯霍爾展覽的意圖就是為參觀文獻展的觀眾提供一個能滿足他們需求的精神空間。
巴爾肯霍爾本人于6月7日對德意志新聞社(DPA)表示,為期100天的卡塞爾文獻展力求主導全卡塞爾的藝術氛圍。“所以工作室在文獻展附近的藝術家最好知趣地閉門歇業(yè)?!彼f,“這種控制欲讓文獻展主辦方嚴重地越俎代庖。未被邀請的藝術家必須在文獻展的展期中停止工作,這種事不應該發(fā)生??死锼雇懈?巴卡捷夫女士所展示的權威極其危險。因為這種權威很容易導向一種思想控制,來定義什么是藝術而什么不是藝術。而這一標準應該由藝術家和觀眾自己獲得。當他們開始定義什么是藝術,并且以此干預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時候,藝術的自由就被扼殺了?!彼€表示,大型展覽的主題概念本身就容易導向一種對藝術的定義。“當這種絕對化的概念發(fā)揮作用的時候,藝術的精神就被摒棄了??ㄈ麪栁墨I展在初期幾乎展示了戰(zhàn)后藝術界的全貌,但是現(xiàn)如今人們能看到的卻越來越狹隘了。”
雖然巴爾肯霍爾由天主教教會邀請所舉辦的展覽與卡塞爾文獻展糾紛重重,他稱自己還是會參觀文獻展的:“我其實是個文獻展迷,雖然有的時候也會失望?!本同F(xiàn)在情況來看這場沖突應該會妥善收尾,因為公眾和教堂都站在巴爾肯霍爾一方。“幸運的話我們應該能和解,”他說:“我很期待能在克里斯托弗-巴卡捷夫女士的導覽下一起參觀文獻展?!?/p>
在7月8日由柏林漢堡廣場畫廊舉辦的巴爾肯霍爾和施奈德就此事件進行的討論會上,施奈德表示,尤其令他不滿的是克里斯托弗-巴卡捷夫女士從沒有就取消他的展覽之事直接和他商榷過,她甚至公開表示:“我從沒聽說過葛列格·施奈德?!笔┠蔚逻€暗示,文獻展并不是純粹的藝術活動,其幕后還有規(guī)模巨大的經(jīng)濟因素,所以文獻展阻止其他展覽正常進行的原因很復雜。他戲稱文獻展為“文獻展公司”,而他的展覽并不要門票。巴爾肯霍爾倒是幽默地說:“克里斯托弗-巴卡捷夫倒是給我打過電話,要求我取消這次展覽,當我拒絕后,她說如果我能推遲三個月開展的話她還能來參加開幕酒會。”施奈德還暗示,文獻展并不是純粹的藝術活動,其幕后還有規(guī)模巨大的經(jīng)濟因素,所以文獻展阻止其他展覽正常進行的原因很復雜。他戲稱文獻展為“文獻展公司”,而他的展覽并不要門票。
對于筆者在會上的現(xiàn)場提問:“在納粹時代政府提出了‘墮落藝術’(Entartete Kunst)的概念,而現(xiàn)如今文獻展主辦方提出了‘文獻展藝術’的概念,以區(qū)別并限制其他藝術作品,這是否是一種藝術史的倒退呢?”兩位藝術家并沒有直接回應。施奈德說:“其實我是很崇拜策展人這一職業(yè)的,但是他們這次的行為太小肚雞腸了。當然這和歷史是有關系的,文獻展歷來都是‘文獻展神話’,但是正因如此,他們監(jiān)控其他的現(xiàn)代藝術展,妨礙其他的藝術行為,這又違背了文獻展的現(xiàn)代藝術的自由精神。這次行為是絕對的犯禁?!卑蜖柨匣魻枌Υ藛栴}回答說:“文獻展主辦方這一次的行為當然是‘說一套做一套’,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文獻展策展人打包貼標簽的行為,因為這樣就把藝術的很多可能性封閉了。我覺得比監(jiān)控還要可怕的是觀眾盲目接受文獻展的概念,而不能自主理解藝術了。”
然而,對于筆者的下一個問題:“其實克里斯托弗-巴卡捷夫女士的行為可以在某種層面上被理解,以為自私自利之心正是人類的本性,問題是我們該用什么樣的體制限制藝術界如克里斯托弗-巴卡西弗捷夫一樣的行為再次發(fā)生?”討論會主持人卻直接跳過,要求下一個提問者提問,拒絕給兩位藝術家回答這個問題的機會。在場聽眾笑道,這種行為正是和文獻展主辦方一樣的對思想和藝術的監(jiān)控行為。
在討論結束后,當筆者問巴爾肯霍爾:“既然教會是完全不相干的另一機構,文獻展是用什么手段阻止教會舉辦展覽的呢?”時,巴爾肯霍爾直言并不知情,不過他認為文獻展里面有很多貓膩。
對此問題,有人認為這其實并不一定是藝術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文獻展藝術總監(jiān)克里斯托弗-巴卡捷夫也很有可能只是執(zhí)行者。因為在德國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以強權取消別人的展覽是極嚴重的妨礙思想自由的行為,是整個德國社會自二戰(zhàn)后都極力避免的大忌,如果觸犯,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為公眾輿論指責的焦點。想必克里斯托弗-巴卡捷夫女士不會不清楚這一點。然而她為何又必須這樣做呢?正如施奈德所暗示,文獻展背后有實力雄厚的財團和收藏家進行暗中操作,現(xiàn)代藝術市場或多或少已經(jīng)成為單純的投資市場。顧名思義,投資行為并不是出于對所投資商品的喜愛,而是出于對所投資商品升值的期算。表面上看,這場沖突是藝術定義權之爭,但是人們有何必要去爭奪這一權利呢?恐怕原因在于“正確”的藝術品價值會更高。
眾所周知,文獻展是藝術界最重要的展覽之一。能夠參展,是藝術家事業(yè)成功、身價倍增的標志;對于收藏者來說,正是他們投資藝術市場的目的,所以收藏者理所當然會希望自己所收藏或者所操作的藝術家的展覽獨領風騷。這或許也是文獻展總監(jiān)克里斯托弗-巴卡捷夫女士并不直接露面,而由文獻展業(yè)務負責人賴芬德在媒體上大放厥辭的原因。當然,能夠策劃文獻展也是策展人事業(yè)成功的標志,日后如果有人想捧紅某一位藝術家的話,邀請一名成功的策展人為藝術家策展則是最佳手段。所以克里斯托弗-巴卡捷夫女士想必也不會為了“藝術自由的理念”而自斷前程,因為策展人和收藏者日后還需要長遠的合作。
可惜施奈德的展覽未能舉辦,巴爾肯霍爾鐘樓上的雕塑作品獨自大出風頭,想必日后價值連城。這件作品原本的含義是制作出耶穌在現(xiàn)代社會的形象。據(jù)《圣經(jīng)》記載,耶穌人間的父親是木匠,他自己甚至給貧病交加的老人洗腳,因此巴爾肯霍爾將現(xiàn)代耶穌的形象做成一個與他的社會身份相當?shù)钠胀ㄐ÷殕T模樣。但是仿佛巴爾肯霍爾能夠未卜先知,或者因為他淫浸藝術界多年,已經(jīng)看穿了藝術市場的操作方法,并預料到了這場爭端,便有意無意地將這一雕塑放在了卡塞爾文獻展最主要的場地旁邊、隔街相望的圣伊麗莎白教堂高高的鐘樓上。這件人像雕塑雙手張開,緩慢地旋轉,仿佛在擁抱四面八方的世界,連卡塞爾文獻展都不能逃過“藝術上帝”的包容,幽默地諷刺了文獻展主辦方,仿佛是說,文獻展無權定義藝術,“藝術上帝”才有這一權利。相形之下,卡塞爾文獻展只好“金陵王氣黯然收”。這場沖突因此在所難免。
誠然,藝術可以包容與被包容,但是藝術市場卻沒有任何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有的只是赤裸裸的交易,何來包容之說,也沒有人會愿意被別人“包容”。
此次鬧劇成為了德國戰(zhàn)后藝術界最大的悖論—現(xiàn)代藝術阻礙現(xiàn)代藝術。但是通過對這一事件的分析,我們或許可以觀看到一些藝術界背后的事情,盡管這正是任何一個藝術家、收藏者和策展人都諱言莫深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