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市場遭遇減速是不可回避的事實。去年秋天至今年春天,市場遇冷已成定局。
與2011年春季相比,中國大陸的拍賣市場領軍集團保利和嘉德的收益分別下降了50%和60%。蘇富比2012春拍的收益較2011秋拍下降了25%,而2012年秋拍的收益較同年春拍卻只下降了19%。其中亞洲當代藝術,特別是中國當代藝術,表現相當慘淡。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結果很大原因是由于拍賣行在衰退的市場中難尋重頭作品參拍。拍品中少佳作,競拍者也就多挑剔。當精品出現,買家們依然毫不猶豫。比如劉煒1992年的《革命家庭系列:晚宴》以1746萬港元成交,在蘇富比刷新了劉煒的個人拍賣紀錄。
在“查稅門”以及國內相關政策出臺的背景下,拍賣市場越加不明朗,“海外回流”變得尷尬,國內一線拍賣行嘉德、保利“出走”香港。10月7日,嘉德香港首拍締造了4.55億港幣的驕人佳績,取得開門紅。但是傳言中蘇富比以120萬美金拿下歌華藝術品自由港的消息也給眾多國內拍行一大打擊。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xù)放緩,大陸藏家已不似以往活躍。這使中國香港、臺灣,東南亞,乃至西方的藏家又在拍場上顯露霸氣。在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會上,部分頂級拍品落入西方買家之手,包括拔得頭籌的張曉剛1993年創(chuàng)作的《天安門1號》,被一位歐洲藏家以2,082萬港元競得。
市場真的冷了?
雖然當代藝術市場面臨連續(xù)下滑,但是市場的錢還在滾動著。中國現當代書畫依舊是最大的熱點之一。中國嘉德香港拍賣旗開得勝,成交額幾乎是預估的3倍。第二天,蘇富比中國書畫專場拍賣4.148億港元的總成交額也依然說明中國書畫是市場“搖錢樹”的地位。
而在目前大家最不看好的當代藝術領域,新疆雙年展、王廣義回顧展、西部雙年展等等在金秋十月依然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畫廊在經歷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后變得更加淡定,更加處變不驚,展覽的排期依然滿滿當當,展覽的人流依然如潮水般洶涌;拍賣行雖然積極調整著策略,征集市場熱賣品的同時也開發(fā)新的熱點,但是誰都不敢輕言放棄當代藝術這個版塊:說不定過一年它就翻身了呢;藝術基金藝術產業(yè)也依然在各地網羅人才試圖奮起;而時尚品牌與當代藝術家再三聯手,希望給品牌帶來更多的文化聲譽和受眾。
從市場遇冷的另一個角度看,藝術市場的本質就是藝術品應該在收藏家手中經歷一段時間的沉淀,而不是在市場上頻繁出現、反復炒作。目前的市場恰是一段可以沉淀的時間,并可由此帶來良好的整合機會,或許過不了多久,新的當代藝術市場和新的藝術家們就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了。
冬日已至。但是再冷的冬天還是有暖陽高掛,孕育著滿堂的春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