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和李清照都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寫詞的大家,不幸的生活經(jīng)歷使得他們的詞充滿了凄婉的色調(diào),同時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歷來研究頗多,下面我們就來試著分析這兩位絕代詞人感傷的精神世界及不一樣的閑愁。
南唐是五代十國時期一個地處江南的偏僻小國,不斷受到北方后周以及后來的北宋的威脅和壓迫,直至滅亡。李煜25歲即位時,南唐已淪為宋朝的附庸。他已覺察到國勢日危難以挽回,因此在亡國之前他的詞中已經(jīng)流露出一種凄婉的對人生哀嘆的情緒。在日夜擔心成為亡國之君的心理陰影之下,他的詞不可能不凄婉哀傷,但其詞除此之外更有其曠達而寬厚的意境,他遠遠超過了個人身世之戚的范圍,觸及到一些廣泛而永遠動人心弦的人生問題,具有深刻性和典型性。這在李煜的后期作品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
李煜作為南唐的最后一位統(tǒng)治者,遭遇了由皇帝到階下囚這樣的大起大落,而其后期的作品有著更濃重的亡國之音,他雖不算是一個優(yōu)秀的皇帝,但絕對是一個優(yōu)秀的詞人,他將亡國之后對生命悲劇性的一己體驗高度升華,集中凸顯了人生中的大悲大痛,具有很強的普遍性。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其前期還是后期的作品,李煜從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發(fā),并從中擺脫出來,轉(zhuǎn)而對整個人世的無常、世事的多變作出深刻的思考,詞中的悲哀足以包容人類所有的悲哀。王國維指出“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p>
所以說不幸的身世使得李煜形成了凄婉的風(fēng)格。或許正因為身世的過于不幸,以及他特殊的沒落帝王身份,使他的詞除了凄婉之外,更有一份常人不能企及的曠達而寬厚的悲愴情懷。那么他和婉約派的詞祖李清照的區(qū)別究竟在哪里?我們有必要來感受一下李清照的詞風(fēng)是何樣的。
李清照是我國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以詩詞創(chuàng)作聞名于世,在不同生活時期給我們留下了不同的藝術(shù)形象,都深于情、專于情。下面就選取她不同時期的作品看一下這位風(fēng)華絕代的詞人帶給讀者什么樣的情思。早期的李清照便是憂傷的,而在她的中期作品《一剪梅》中作者與情投意合的丈夫趙明誠離別后心中的思戀之情無從消除?!安畔旅碱^,卻上心頭”,凄美、執(zhí)著、纏綿的深情從詞中緩緩溢出,一位翹首以盼丈夫歸來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當然最能表現(xiàn)詞風(fēng)的作品仍屬晚期的作品《聲聲慢》,此時她生活發(fā)生了重大改變,遭遇了靖康之變,在逃亡的路上失去 摯愛的丈夫,孤身一人遠離家鄉(xiāng),過著無依無靠,困苦凄涼的生活。
從李清照不同時期的詞中,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哪個時期的作品,她的絕大部分的筆觸都帶有感傷纏綿,凄美的意蘊,她作為一位杰出的女詞人,將女性的婉約,細致的內(nèi)心世界,細膩完美的呈現(xiàn)出來,因而她的作品始終帶有一股憂傷的味道。我們都知道李清照的詩有很多關(guān)于社會生活、歷史變遷的描寫,她的詩比詞要深刻得多,曠達得多。那么為什么她的詞始終都不能超越個人的悲世情懷呢?恐怕必須從她的《詞論》中找答案。李清照認為詞無論是形式還是內(nèi)容都應(yīng)該“自成一家”,這就是使她不能在詞中突破個人生活感悟的局限而將眼光放大放遠,因而她的詞在內(nèi)容上缺少了關(guān)于人生等永恒問題的廣泛而深刻的描寫,雖極盡凄婉之能事,卻始終不能擺脫個人的局限。
至此我們可界定共同不幸的遭遇使得李煜、李清照形成了共同的凄婉的風(fēng)格,又因其不同的人生感悟而形成了不一樣的閑愁,如果說李清照是瑟瑟秋風(fēng)中一朵憂傷而寂寞的黃花,讓人哀嘆,那么李煜就是風(fēng)雨中落寞而悲愴的梧桐,令人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