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教的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學生平時讀書少,積累的材料少。他們畏懼作文,厭倦作文,作文似乎成為農村學生心中揮之不去的負擔。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提高農村學生的作文能力,真正使他們樂于表達,真正做到“以我手,述我口,寫我心,抒我情”是擺在每位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創(chuàng)設語境,加強書面語言的運用
農村學生所處環(huán)境造成了學生口語表達與書面寫作之間的較大差異,方言俚語的大量使用是農村學生作文的最大弊病。要消除此現(xiàn)象,僅僅要求師生使用普通話是不夠的,教師還應大量設置語境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以期將學生的讀、說、寫相結合,擴大學生對書面語言的運用。如每節(jié)課前用五分鐘讓學生進行古詩背誦,勵志演講等等。根據(jù)實際,每天安排一項或兩項,定會使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從而受益匪淺。
二、廣泛閱讀,注重積累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正說明閱讀對寫作的作用。沒有大量的閱讀,不可能寫出好文章。為此,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課本的閱讀要求,初一時將《愛的教育》《昆蟲記》《繁星 春水》《根鳥》《青銅葵花》推薦給學生。初二時,我又給他們推薦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朝花夕拾》,定期上讀書交流課,開展讀書手抄報比賽,運用多種形式激勵學生多讀書、看報,加大閱讀的力度。閱讀的同時,要重視背誦,號召學生打開記憶的倉庫,豐富語言積淀、儲備。背好詞佳句,熟背一定量的例文,寫讀后感,這樣作品中的精華部分可以內化為學生的文化底蘊。此外,使文中的布局謀篇、遣詞造句、表達方法、修辭手段等,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各種寫作的“范型”。心中有類型,手中有范文,方能“厚積”而“薄發(fā)”。
三、讀中悟寫,讀中學寫
讀與寫是閱讀教學的兩個側面,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促進。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輸出,閱讀和寫作密切結合,讀中學寫,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要從語文的閱讀教學入手,將閱讀課作為作文課的前奏。根據(jù)課文的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如在學習《口技》一文時,重點學習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并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運用。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痹鯓訉⒆x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呢?我提倡的做法是把課文預習與作文搜集材料相結合,介紹寫作背景與寫作要反映當今時代相結合,課文解題與作文審題相結合,理解課文內容同指導學生選材相結合,分析結構與指導學生謀篇布局相結合,體會段落關系與過渡照應相結合,理解中心句與作文點題相結合,重點段落精讀與指導學生進行細節(jié)描寫相結合。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一邊講解課文,一邊輔導學生寫作;在輔導學生寫作時,又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學過的課文,利用所學知識來幫助自己寫好作文。
在指導學生給課文劃分段落時,要想想我們作文時應怎樣將文章寫得條理清楚、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與此同時,讓學生認真思考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哪些材料應該詳寫,哪些材料應該略寫才能使文章結構完美,中心突出。
語文教材中,如《勇氣》中“那位法國婦女的勇氣呢,是經常同你在一起,永遠不會讓你丟臉的”這樣的中心句是文章點題的佳句。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讓學生理解中心句點題的作用以及不同的點題方式,并在作文中慢慢嘗試,自己作文時才會畫龍點睛。
唐代大詩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它成為后世讀書人的座右銘,這足以說明“讀”會大大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葉圣陶先生說:“閱讀得其方,寫作之能力也隨之增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把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文作為學生學習寫作的范文,學生在寫作時就“有章可循”了。那么,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將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