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柴可夫斯基系列之后,馬林斯基交響樂團來華演繹肖斯塔科維奇似乎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本月指揮大師瓦萊里·捷杰耶夫和他的親兵將卷土重來,把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帶入肖斯塔科維奇時間,其中的第一、八、九、十五交響曲涵蓋了肖氏一生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而兩部鋼琴協(xié)奏曲的加入則讓音樂會徹底成為了一次肖氏音樂的馬拉松。
“俄羅斯的貝多芬”
少年時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面目酷似哈利·波特,但作為神童的他卻飽經(jīng)風霜,經(jīng)歷過沙皇末期的統(tǒng)治,也曾遭到過斯大林的整肅,還親身感受到戰(zhàn)爭的無情與殘酷。他在默片影院作過鋼琴伴奏,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是一名英勇的消防員,《時代》周刊上他帶著消防帽的封面照早已成為經(jīng)典。但音樂卻是他參戰(zhàn)的真正武器,在戰(zhàn)火紛飛的祖國,其創(chuàng)作的《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令自己蜚聲國際,成為西方世界最受青睞的蘇聯(lián)作曲家,蘇維埃當權者即便給予過他諸多榮耀,但從來沒有真正喜歡過他。
音樂研究者們把肖斯塔科維奇比喻成“俄羅斯的貝多芬”, 不僅是因為他和貝多芬一樣,對于大型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充滿迷戀,更因為他與貝多芬有許多共同之處,叛逆的心理、堅毅的性格、勇敢的精神、挺拔的形象,甚至有著同樣的天真和善良,只是他所處的環(huán)境和貝多芬截然不同。
1936年,因為那部名叫《姆岑斯克縣麥克白夫人》的歌劇,肖斯塔科維奇受到了當局的無情批判,一篇題為《不是音樂是混亂》的文章出現(xiàn)在《真理報》上,此前獻上如潮好評的各大報紙見風使舵,轉而對該劇口誅筆伐。1948年,政治批判再次襲來,他已寫成的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被定罪為“形式主義的危害”而被塵封,從此他中斷交響樂寫作達八年之久,在迫不得已之下,寫出了像《森林之歌》、《陽光照亮祖國》一類歌頌式的作品。
很多在蘇聯(lián)遭受政治非議的藝術家選擇流亡海外,肖斯塔科維奇卻依然留在自己的祖國。但他的音樂中卻流露出了難以言說的痛苦,掙扎、吶喊、憤怒、撕心裂肺的傷痛,這些都通過他音樂中那凌厲的節(jié)奏,粗獷的音響表現(xiàn)出來。他是一位愛國主義者,卻信仰人道主義,在親眼目睹他的無數(shù)音樂家同行遭遇逮捕、審判、監(jiān)禁乃至殺戮后,肖斯塔科維奇說自己的每一部交響曲都是他們的墓碑。
他的名言是:“如果有一天,我的雙手被砍斷,我還可以用牙齒咬住筆繼續(xù)譜寫音樂?!钡に顾凭S奇幸運地活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天。他的生活和內(nèi)心到現(xiàn)在還是一個謎,那本名叫《見證》 的口述實錄在西方熱賣,而《肖斯塔科維奇書信集》則成為一部蘇維埃音樂的個人史。
捷杰耶夫“解碼”肖氏交響曲
但今天,更多人還是愿意從音樂中了解那個莫測的肖斯塔科維奇,15部交響曲,15首弦樂四重奏,大提琴、小提琴、鋼琴協(xié)奏曲各兩部,以及兩部杰出的歌劇和數(shù)不清的電影配樂,《牛虻》、《李爾王》、《攻克柏林》。其中大部分在歐美都極其賣座,人們各取所需,按照主觀意愿解讀他的作品。
昔日,不論是伯恩斯坦的紐約愛樂,還是卡拉揚時代的柏林愛樂,都把在莫斯科演奏他的作品視為必然的選擇。而今天,當擺脫了意識形態(tài)魅影后,肖斯塔科維奇作為偉大作曲家的形象愈發(fā)明顯。無論是在圣彼得堡、莫斯科,還是柏林、倫敦、紐約,頂級交響樂團的演出季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即便是歐美音樂界始終都不乏杰出的肖氏作品專家,但俄羅斯指揮家和樂團在演繹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方面的權威地位卻始終無法撼動。
但在列寧格勒愛樂樂團與穆拉文斯基之后,人們?nèi)缃褚呀?jīng)找不出第二支樂團能像圣彼得堡馬林斯基交響樂團一樣將俄羅斯音樂演繹得如此偉大,從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穆索爾斯基,到拉赫瑪尼諾夫、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從白樺林到西伯利亞平原,從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紅場,馬林斯基交響樂團演繹的不僅是俄羅斯民族的音樂傳奇,更是這個國家極盡滄桑曲折的歷史。
一位是被稱為“音樂沙皇”的偉大指揮家,一個則被公認是當今俄羅斯最杰出的交響樂團,自從1998年首次訪華以來,指揮大師捷杰耶夫與馬林斯基交響樂團便與中國觀眾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在中國演出的高出場率不僅沒有讓觀眾感到“審美疲勞”,相反馬林斯基在北京的每一次演出都令觀眾倍感期待,不論是2006年歌劇《姆岑斯克縣麥克白夫人》的中國首演,還是2007年為國家大劇院開幕所獻上的《伊戈爾王》,再到去年轟動一時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一次次驚喜過后觀眾不禁會問:馬林斯基下一次還會演什么?
答案揭曉:肖斯塔克維奇。
肖斯塔科維奇在中國
實際上,提起肖斯塔科維奇國內(nèi)聽眾其實并不陌生,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其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早在1958年蘇聯(lián)國家交響樂團就曾經(jīng)來京演出過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曲。1959年作為當時中央樂團向國慶十周年的獻禮,指揮大師李德倫就曾指揮中央樂團演奏了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一交響曲》。此外,著名作曲家郭文景也正是在肖斯塔科維奇的影響下走上作曲道路的,而在今年4月,蜚聲國際的“肖斯塔科維奇音樂大獎”更是授予了中國著名作曲家譚盾。
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曲本身對于中國觀眾來說也有不同于其他西方作曲家的獨特親和力,他的音樂中既有氣勢恢弘的革命史詩,歌頌祖國和人民的主旋律情懷,又有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戰(zhàn)斗精神。比如此次上演的肖斯塔科維奇《第八交響曲》就是作曲家在1944年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完成的作品,它將蘇聯(lián)人民的英勇與戰(zhàn)爭帶來的傷痛熔于一爐,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冷戰(zhàn)時期,列寧格勒愛樂樂團曾經(jīng)帶著這部作品訪問西方,如萬軍統(tǒng)帥一般的指揮家穆拉文斯基和他的親兵與其說是去演奏,倒不如說是去戰(zhàn)斗,而BBC廣播公司的歷史錄音資料則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但捷杰耶夫與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的肖斯塔科維奇與老一輩相比截然不同,其中融入了更多的人性化色彩,而非戰(zhàn)斗精神。他在菲利普唱片公司錄制的幾部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更多地將其視為一位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而非蘇聯(lián)作曲家,其中豐滿的民族情懷和他錄制的格林卡、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歌劇一樣別無二致。
如果在2012年只聽一場音樂會的話,把馬林斯基交響樂團與捷杰耶夫的肖斯塔科維奇專場作為唯一之選并不過分。捷杰耶夫曾評價肖斯塔科維奇是作曲家所處那個時代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用音樂描繪了那個時代,反映了我們昔日的生活狀態(tài)。除了正宗而權威的演繹外,直面殘酷的現(xiàn)實,拒絕粉飾太平,聆聽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對于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來說是何等的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