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lián)軍進占北京。第二天,對中國深表同情的俄國政府出了一個主意,建議清政府不能總是被列強牽著鼻子走,有些事情既然將來必須辦,不如主動提出自己辦。
在一系列必須主動辦的事情中,一個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中國政府應該采取主動措施懲罰那些“肇亂大臣”,以此換取列強的同情。這個建議暗示中國政府盡快尋找替罪羊,使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從尷尬中解脫出來。
由中國政府自行懲處肇亂大臣或許是時局緩和的一個契機。在此前后,法國也有類似立場。法國認為,推動中外善后議和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中國政府應先行將端王載漪等肇禍各臣革職,聽候懲辦。
其實,懲處肇亂大臣的想法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等督撫大員那里早就想到了,只是礙于同僚、礙于這些人是皇親國戚,始終沒有敢向慈禧太后提出。直至9月2日,他們嘗試著請求將署黑龍江將軍壽山、署奉天副都統(tǒng)晉昌二人罷斥治罪,以為開釁僨事者戒?;侍笏齑饝诉@個請求。
真正的肇禍大臣肯定不是壽山、晉昌這個級別,而是掌握著權力的端王、莊王等。李鴻章等漢臣瞧不起端王,反對端王等人排外主張,但最功利的考慮使他們不敢正式參奏這些人。
中國大臣不敢說,外國人不怕。9月5日,德國政府提出對華議和條件,其中一個條件就是“中國政府必須嚴懲一切有罪的人,主要是屬于高級社會的罪魁禍首,并沒收其財產(chǎn)”。
第二天(9月6日),俄國政府也提出四點想法,其中最重要一條,就是懲辦那些叛亂首犯,這個名單有端王、董福祥、剛毅、李秉衡、毓賢等。俄國政府認為將這些罪犯完全罷斥是中國國內(nèi)持久秩序的保證。
德國最先提出要懲辦那些屬于“高級社會”的罪魁禍首,而俄國政府則提出端王以下“叛亂首犯”名單。在此后一段交涉中,如何懲辦這些“叛亂首犯”以及這些“叛亂首犯”究竟應該包括哪些人成為焦點。
9月14日,法國政府對俄國提議積極回應,完全同意懲治罪犯,尤其是端王。
列強的建議打開了中國大臣的討論空間。9月15日,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及山東巡撫袁世凱聯(lián)名上奏,要求明降諭旨,將此次國變責任歸罪于該王大臣,以謝天下,以昭圣德,以換取列強同意開議。他們開出的名單包括:統(tǒng)帥義和拳的莊親王載勛、協(xié)辦大學士剛毅、左翼總兵英年及庇縱義和拳的端郡王載漪、查辦不實之刑部尚書趙舒翹等。
犧牲幾個臣子以換取列強開議、天下安寧,對于最高統(tǒng)治者來說不過就是踩死幾只螞蟻。18日,流亡太原的清廷接到這份參劾密折。第二天(9月19日),慈禧太后與光緒帝覽奏頗為動容,立即召集軍機大臣商討對策。載漪、載勛及王文韶、剛毅、趙舒翹等均侍立,太后面斥端王:禍由你起,你 但能起不能止,一味糊涂,知你必無善法。現(xiàn)今京津皆被洋兵占據(jù),國事糜爛至此,皆由你之播弄,我等一路辛苦,逼居此所,寧不傷感!
太后言迄憤憤不止,諸大臣見圣怒不可測,俱屏息無言。稍待平息,慈禧太后指著王文韶說,現(xiàn)在國事只能賴你主持,如何辦法,你可擬折奏陳。
言畢,太后入內(nèi),滿廷重臣一時咸懔懔不止,惶恐萬狀。
其實,慈禧太后丟卒保車,用最輕松的辦法解除了載漪等皇親國戚權力,她任命王文韶主持國事,并沒有宣布懲處端王等人,所以端王等人此時抱有幻想,也就不敢?guī)ь^鬧事。清廷的底牌是,只要列強不追究慈禧太后戰(zhàn)爭責任,不使中國太蒙羞,犧牲幾個大臣無所謂。此后,不是清廷是否懲處肇禍大臣,而是處置哪些肇禍大臣。
9月25日,清廷首次發(fā)布懲辦禍首上諭,宣布撤銷莊親王載勛、怡親王溥靜、貝勒載濂、載瀅爵職;開除端王載漪一切職務,交宗人府議處;宣布將載瀾、剛毅、趙舒翹交都察院、吏部議處。顯然,這個名單并不全,處分亦輕,列強不愿據(jù)此開議。
幾經(jīng)周折,11月13日,清廷再發(fā)御旨,加重處罰,然這一次依然沒有將要處死的大臣,而且處罰名單中沒有董福祥、毓賢。各國公使依然不滿。其后幾天,雖經(jīng)李鴻章等人聯(lián)名奏請,清廷仍不愿主動嚴懲禍首,只能被動等待列強處罰。12月24日,十一國公使將議和大綱交給慶親王,其第二款要求清政府對端王載漪、莊王載勛、毓賢等人處以死刑。對9月25日上諭中提及的溥靜、載濂、載瀅等,給予最嚴厲處罰。
畢竟都是皇親國戚,畢竟這些人也號稱忠君愛國,清廷不忍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列強卻窮追不舍。翌年(1901年)1月3日,慶親王、李鴻章致電朝廷,以為如此重案,如不殺一人,無以持情法之平。據(jù)其建議,清廷2月21日宣布載勛賜令自盡;毓賢正法;載漪、載瀾,斬監(jiān)候,惟念誼屬懿親,特予加恩,發(fā)往極地新疆,永遠圈禁;剛毅,斬立決,業(yè)已病故,不議;英年、趙舒翹,斬立決,賜令自盡;啟秀、徐承煜,即行正法;徐桐輕信拳亂,貽誤大局;李秉衡好為高論,固執(zhí)釀禍,均斬監(jiān)候,惟念臨難自盡,撤銷恤典,不議。至于董福祥,畢竟手握重兵,經(jīng)協(xié)商,先奪兵權,徐圖嚴懲。
至此,義和團戰(zhàn)爭責任大致處理完畢,革肇禍大臣均受相應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