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MIT)啟動了“開放課件計劃”(Open Courseware, OCW),旨在依托互聯網為學習者、研究人員和非商業(yè)性機構免費提供麻省理工學院全部的電子課程資源。秉承其“自由、開放、共享”的理念,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 Resources, OERs)運動在世界范圍內逐步形成。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首次提出“開放教育資源”概念,以后幾年中,開放教育資源的概念和內涵隨著實踐不斷得以完善。目前,比較公認的定義為“開放教育資源是指通過Internet免費、公開提供給教育者、學生、自學者可反復使用于教學、學習和研究的高質量的數字化材料?!雹俪齾s開放課件外,開放教育資源還包括開放的教科書、流媒體、測試工具、軟件,以及其他用于支持獲取知識的工具、材料和技術。無論是內容資源還是技術資源,都已有效運用到具體實踐之中。
二、開放教育資源的實踐與探索
開放教育資源已從最初的一種理念,豐富發(fā)展成為今天可以惠及全世界人們的教育實踐,在提高資源質量、改善資源可獲取性、推動資源創(chuàng)新應用等方面做出許多有益探索。
(一)ICDE成立全球開放教育資源工作組
2006年9月,第22屆國際開放與遠程教育理事會(ICDE)世界大會宣布啟動開放教育資源工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休利特基金會(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②的支持和推動下,ICDE成立了全球開放教育資源工作組,組長由荷蘭開放大學校長弗萊德·穆德擔任,成員包括世界各地遠程教育組織和開放大學決策者的代表。開放教育資源工作組以自主學習者為中心,對開放教育資源獲取、知識產權處理、學習內容的國際化與本土化、開放教育資源與傳統(tǒng)教育的對接以及在發(fā)展中國家應用的潛力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并于2007年6月在ICDE校長聯席會議(SCOP)③上做了相關報告,為全球高等教育/遠程教育機構組織提供政策方面的指導和實踐方面的建議。
(二)歐洲開放大學的實踐
2006年,由休利特基金會資助的歐洲開放教育資源三大計劃掀起了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新浪潮。
英國開放大學“開放學習”項目(OpenLearn)。2006年,英國開放大學啟動實施OpenLearn項目,成為英國乃至歐洲遠程教育領域第一個參與開放教育資源的實踐者。該項目課程規(guī)模較大,基礎和重點放在技術、非正規(guī)協作學習、社區(qū)的研究和評價方面。一是在共享資源中嵌入教學活動設計, 共享完整的網絡課程(包括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 二是為教與學提供實時交互、共享學習經歷的工具支持,培養(yǎng)在線自主與協作學習能力。
荷蘭開放大學“開放教育資源”項目(OpenER)。該項目的重要嘗試在于將開放教育資源應用與學歷相銜接,明確采用雙軌制,通過獨立自主學習的非正式教育可獲取與學歷教育相同的學習資源,如果通過正規(guī)考試還可以獲得相應的文憑。降低了現有門檻,使高等教育入學更容易,更具吸引力。
歐洲遠程教育大學協會的“服務于自主學習的多語言開放教育資源”計劃(MORIL)。該計劃由荷蘭開放大學發(fā)起并主持領導工作,是一個多語種計劃,由9個歐洲國家④的10所終身開放與靈活學習型大學組成的聯盟共同運作。它有兩個重要目標:一是促進虛擬跨國學習體驗以及學習資料的翻譯和所謂的本土化;二是不同國家教育體系內課程的互相承認。該計劃的實施對提升歐洲高等教育普及率、促進多種語言和文化多樣性的發(fā)展,以及各個國家教育體系在互相承認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三)美國傳統(tǒng)大學在開放教育資源運動中的探索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件項目。MIT“開放課件計劃”是開放教育資源領域的首倡者和成功者。在2007年11月, 項目提前完成計劃, 發(fā)布數量達1800門課程的資源之后,又提出了后續(xù)發(fā)展規(guī)劃。一方面將保持項目的核心特色, 改進項目網站, 更新課程資源,對已發(fā)布資源進行索引和分類以便于檢索和使用;另一方面還將大力推動2007年啟動的“Highlights for High School”項目,資源的建設與共享從高等教育擴展到基礎教育領域,將經過選擇的優(yōu)質資源向高中教師和學生免費開放。
卡耐基梅隆大學與社區(qū)學院的合作計劃(CC-OLI)模式。該計劃采用卡耐基梅隆大學與美國各地的社區(qū)學院合作的方式,以社區(qū)大學的大學新生為課程的目標用戶,結合學習科學技術的最新研究來創(chuàng)設、評估和不斷改進虛擬學習環(huán)境,給教師最好的支持,加快學生的學業(yè)進展。其最大特點是利用虛擬仿真實驗室和教程等工具,不斷持續(xù)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可以一步一步被跟蹤,而這些信息同時可以用于改進該課程的設計開發(fā)工作。
(四)“維基學院”(Wikiversity)⑤項目的啟動
2006年8月,維基網站啟動了“維基學院”項目。其主要目的有兩點:一是為全球所有年齡段的人群創(chuàng)建和存放免費的內容、多媒體學習材料、資源及課程;二是開發(fā)協作學習項目并圍繞學習材料開展交流活動。學習者和教師被邀請作為維基網站的編輯者加入維基學院,在這里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網頁。很多維基學院的信息鏈接在社區(qū)入口處,參加者可以通過多種媒體,如討論室、郵件、網絡聊天等方式進行交流。
三、中國開放教育資源發(fā)展現狀
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進入我國,在教育部門的大力推動、支持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實踐模式。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
精品課程建設項目。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啟動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該項目以量大面廣的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為重點,建設包括各學科、各專業(yè)的校、省、國家三級精品課程體系,促進全國范圍內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課程網站除共享課程資源外,還提供多種形式的交流渠道,如教師的聯系方式(電話、郵箱、博客等)、課程論壇、討論區(qū)、在線調查等等。截止2011年2月,國家精品課程資源中心共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835門,省級精品課程8279門,校級精品課程8169門。
中國開放式教育資源共享協會(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CORE)的公開課。為推動中國與國外高校、教育機構在開放教育資源運動中的聯系溝通和緊密合作,2003年10月教育部批準成立CORE。該協會是一個以部分中國大學及全國省級廣播電視大學為成員的聯合體,目前已翻譯204門課程資源。不僅將世界知名大學開放課程資源本土化,還將中國精品課程項目翻譯為英文開放課程。自2006年以來已翻譯了12門精品課程,把中國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介紹給世界,從而促進中國教育的國際化。目前,CORE已經在國內建立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件(MIT OCW)鏡像網站,免費提供給中國高校使用。
以網易為代表的網站推出的世界名校公開課。2010年,網易首批1200集課程上線,其中有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包括人人影視(YYeTs)課程翻譯組等非盈利組織和愛好者翻譯的國外開放式課程視頻。用戶可以在線免費觀看來自于哈佛、耶魯大學等世界級名校的公開課課程。目前除網易外,新浪、搜狐、騰訊也在使用世界名校的開放教育資源。有了這些網絡組織和翻譯愛好者,開放教育資源的語言障礙得以消除,給予中國公眾走近國際大師的機會。
四、開放教育資源在遠程教育應用中面臨的挑戰(zhàn)
隨著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開展,如何在遠程教育中使用這些寶貴資源也迅速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盡管各個國家、各大教育機構的實踐項目各有千秋,但面臨的挑戰(zhàn)卻具有共性。
如何應對學習者結構的變化。資料顯示,越來越多的婦女和老人接受繼續(xù)教育正成為國際上的一個重要趨勢。因社會背景、經濟背景、教育背景的不同,學習者的構成也呈現多樣化態(tài)勢。學習者結構的變化對知識經濟和開放遠程教育機構的運作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是否會產生多層次的遠程教育體系,比如,面向特定群體的高質量品牌化教育產品,或者面向大眾的一般性教育產品。
怎樣選擇日益增多的機構模式。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催生了不同模式的教育機構。面對單一模式的虛擬大學、兼顧遠程及面授雙重模式的教育機構和已經開展或準備開展遠程教育的傳統(tǒng)院校,學習者該如何選擇,這種選擇對當地教育機構的發(fā)展有何影響?對國家政府投資遠程教育又會產生何種影響?
師生交互性如何增強。目前的開放教育中,師生之間缺乏足夠的溝通與互動。有統(tǒng)計顯示,70%的學生表示自己在學習中感到很孤獨,希望能和老師或其他同學交流。研究表明,網絡潛在的優(yōu)勢并不能自動實現,簡單地要求學生參與網絡教學活動并不能直接導致有效的網絡教學效果,要由教師主導并采取一定措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掌握教學資源信息化的人才匱乏。對于學生而言,網絡技術的使用在選擇學習方法方面提供了靈活性。但是,技術輔助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生熟練掌握現有技術,這對普通學習者來說是更高層次的要求。對于遠程教育從業(yè)者來說,把新技術應用到教學計劃中,有效地發(fā)揮教學資源的作用,也是一個挑戰(zhàn)。
五、開放教育資源發(fā)展趨勢
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經過十多年的蓬勃發(fā)展,盡管面臨很多挑戰(zhàn),但憑借其開放的理念、技術和合作平臺,仍有很多可以不斷拓展的新空間。
Web2.0推動的學習模式的變革。Web2.0作為新一類互聯網應用技術,更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制造者, 在模式上由單純的“讀”向“寫”以及“共同建設”發(fā)展, 擴展了教學、交流學習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方式,使學習成為一種積極參與的社會化過程。
開放是應對變革的有效路徑。開放教育資源雖已在實踐領域得到快速發(fā)展, 而面對信息技術和學習理念的不斷更新,卻也時刻面臨著挑戰(zhàn)。不斷拓展學習和服務的空間,加大開放的深度和廣度,是開放教育資源應對變革、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路徑,也必將在推動知識和信息生產、傳播和應用,以及推動新技術和教育結合、實現教學和學習模式創(chuàng)新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服務于終身教育是發(fā)展方向。服務和面向終身教育和全民學習, 是開放教育資源實踐的另一個重要維度。在開放教育資源的發(fā)展和實踐探索中,我們看到了推動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的曙光。英國開放大學的開放學習項目、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牽頭實施的國家遠程教育資源庫項目、上海遠程教育集團承擔的上海教育資源庫項目等均是大規(guī)模的、面向終身學習的、整合了遠程教育特色與優(yōu)質資源的建設實踐項目, 走在了基于規(guī)模的優(yōu)質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和應用的前列。
①焦建利 賈義敏:《國際開放教育資源典型案例:一個研究計劃》,《現代教育技術》,2011年第1期第21卷,第9頁。
②該基金會自1967年起開始為國內及世界各地解決社會和環(huán)境問題提供款項,曾慷慨資助了幾乎所有的開放課件計劃和項目,成為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決定性因素。
③此次會議主題為“開放教育資源與全民教育”。
④包括荷蘭、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2所)、葡萄牙、意大利、土耳其和俄羅斯。
⑤維基學院網址:http://www.wikiversit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