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中,存在著許多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尤其是教學難點,如同學生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個絆腳石。而這許許多多的“絆腳石”,有的是由于知識內容本身的性質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學生的思維基礎和心理障礙造成的,還有的是由于教學行為不當而人為造成的。下面,筆者就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體會。
產生教學難點的基本原因
學生感性認識不豐富 初中許多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建立,往往需要從具體的感性認識開始。但有不少學生,平時不愛動手操作,不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有關物理現(xiàn)象,對課本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缺乏感性認識,當然會造成學習上的困難。例如,學生對“平面鏡能成正立、等大虛像”很容易理解,但對“小孔成像特點”以及“凸透鏡既能成實像又能成虛像”,由于缺乏感性的認識就很不理解,因而形成教學上的難點。
概念有聯(lián)系,方法相類似,容易混淆 有一些物理概念,其內涵或外延有相聯(lián)系或交叉之處,如果不注意它們之間的異同,常會被其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造成理解和應用上的錯誤,形成教學難點。例如,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為F=ρgV排,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為P=ρgH,兩個公式很相似,而且浮力與液體壓強有聯(lián)系(浮力的產生原因就是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存在壓力差),因而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有不少學生常用計算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來計算浮力大小,而且還認為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和它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學生思維定勢及分析能力不強帶來的負面影響 遷移原理是教學中的重要原理之一。正向遷移有利于學習新的知識,但思維定勢引起的負遷移卻嚴重干擾學生對新的概念及原理的正確理解和掌握,給物理教學帶來較多困難。例如,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學生常常有這樣的錯誤觀念:即認為物體的慣性與它的運動速度有關,速度越大,慣性越大。這個錯誤觀念似乎早已形成。盡管教學時老師再三告訴他們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與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無關;但是到具體問題,學生的思維定勢仍然起作用。比如,認為開得快的車子不容易停下來,開得慢的車子容易停下來,就是由于兩種情況下車子的慣性大小不同造成的。
突破難點的主要方法
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難點多種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應有針對性來突破教學難點。
視實驗教學,從生活走向物理 許多難點的產生,往往是由于學生不能在頭腦中形成物理表象,不能展現(xiàn)物理過程,缺乏感性基礎導致的。因此要重視實驗,能留給學生自己做的實驗,教師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給學生做,不能包辦代替;讓學生自己體會以及感悟物理過程、物理規(guī)律等更是無法代替。另外,還要引導學生物理實驗不能停留在課堂上或實驗室里,要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以及大自然中去。
教師應注重分散知識難點 分散知識難點是突破難點的有效途徑。對于難點問題,不可企圖一次就能解決,一堂課就能搞定,而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深入掌握的過程。難點問題每堂課滲透一點點,不斷加深,不斷提高要求,就像父母領著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登上樓梯一樣。
物理教師的講解力求生動形象,準確到位,通俗易懂 初中學生剛開始學習物理,掌握的物體知識還很少,要讓他們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規(guī)律確實有一定難度。不僅需要大量的實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為支撐,還需要教師靈活運用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幽默風趣的語言、深入淺出的分析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很輕松地很自然地掌握抽象的知識。例如,許多同學堅持自己的錯誤觀點,“車子開得越快越不容易停下來,說明慣性與速度有關”,這時教師如果仍以書本上的抽象知識“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固有屬性,它與運動狀態(tài)無關”來硬壓學生改變自己的觀點,學生心里越是不服或是口服心不服,到時還會出錯,教師更不能用高中的物理知識“牛頓第二定律”來詳細解釋這個現(xiàn)象,那怎么辦呢?不妨舉個簡單形象的例子來說明:車子開得快難停下來,不是車子快時慣性大,而是車子初速度較大時,要讓它停下來,其速度的變化量大,難度當然大了。如車速從每秒20米減到0與從每秒1米減到0,就像讓同一個人從20級臺階上跨到平地上與從1級臺階上跨到平地上相比,哪個容易呢?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中興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