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婀娜在2012年12月6日《人民日報》撰文指出:繼2011年底教育部首次面向海內(nèi)外公開選拔兩所直屬高校校長之后,教育部4日發(fā)布公告,面向海內(nèi)外公開選拔北京科技大學校長、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校長和中國藥科大學校長。這一舉措引發(fā)不少叫好之聲,認為這是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也引來一些質疑與擔憂——要真正重視民意,別讓征求民意淪為過場。
公選制度較之直接任命的方式,有著不小的進步。以往,師生在校長選拔、任命過程中往往不知情,更沒有參與權和表達權。這樣的選拔與任命制度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校長的首要角色是官員,而非教育家,校長在辦學治校時,首先是對上級負責,而不是對師生負責。而且,從這兩次公選程序看,體現(xiàn)民意的環(huán)節(jié)并不少,比如,組成由行家參與的公選委員會,對競聘者進行面試,組織公開答辯;面試在職位所在的高校進行,學校干部師生代表全程旁聽并進行民意測驗;擬任人選要通過教育部門戶網(wǎng)站和職位所在高校校園網(wǎng)進行公示,等等。
當然,需要承認的是,公選校長對于國內(nèi)高等教育而言,還屬于新鮮事物,對于大多數(shù)的學生和老師來說,從接受到用好手中的權利,還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因此,如果說之前高校校長的任命方式是封閉的,那么,公選校長的試點改革開了一條民主參與的“縫”,隨著試點院校越來越多,隨著制度和流程的逐漸完善,將來,公選校長或許會打開一扇“門”,一扇民主參與的大門。對此,我們應該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