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品嘗“渣咋”這一香港知名甜品,是在清水灣高爾夫俱樂部附近的布袋澳漁村。
布袋澳,其實是個小海灣,或者說是小漁港。從高處望下去,整個港灣的口子小、肚子大,好像是布袋和尚手里的那個布袋,因此而得名。
初見渣咋
我們經常聚在布袋澳吃海鮮,一是圖新鮮,二是圖便宜。同樣的海鮮,這里的價格只是鯉魚門的1/2、西貢的2/3。海鮮店是搭在海邊水上的,簡陋得很,因此也就少了鬧市里那份昂貴的房租。這里的環(huán)境很好,三面環(huán)山,水清見底,小魚兒游來游去,怡然自得。夏日里涼風習習,也不見有蚊子騷擾。
港灣里有一垛一垛的魚排,半浸在海水中,里面活水養(yǎng)著活魚,自然新鮮得很。近日,灣里又新添了一圈由各式各樣彩色吹氣塑料玩物構成的水上樂園,于是引來了一艘又一艘白色的私人游艇。玩樂之余,人們也少不了要嘗嘗這里價廉物美的海鮮。
一頓海鮮大餐吃畢,常會有人起頭,大聲吆喝一聲:“伙計!來碗渣咋!”渣咋?這么怪異的名字!什么東西?我第一次就是這么暗忖的。
端上來的渣咋,是用發(fā)泡塑料碗盛裝的,并不那么講究。暗紅色的湯羹上,浮著一層白花花的乳白奶汁。用調羹調一調,那白色與紅色就混在了一起,變成一幅紅白弧線相織的抽象畫。舀一小勺嘗一嘗,原來,渣咋是由各種豆子煮就的。這些豆子,有我認識的,如赤豆、綠豆等,也有不認識的,還有蓮子、西米等,起碼有十余種配料。
豆肉是酥酥的,豆殼卻是有勁道的,軟與韌混雜,很有點嚼頭;有奶香,又有椰香,再加上豆香,幾種香味混合在一起,倒也貼切;有點甜,又不太甜,這種甜味似乎不是外加的,而是內發(fā)的,甜得自然。吃渣咋,妙就妙在,各種豆味、香味、甜味交織在一起,跌宕起伏,好比一首和諧動人的交響曲。
渣咋,可以熱著吃,也可以冷凍一下再吃。不過,相比較,凍一凍,口味更佳。
最中意“鵝記”渣咋
日子漸長,我才知道,渣咋在香港是一種很常見的甜品,但是,各家功夫不同,品質口味自然也有高下之分。光是尖沙咀、油麻地、旺角這一帶,就有“源記”、“明記”、“鵝記”等十來家,不少酒樓飯店也出品渣咋。
同類多了,就會有比較。人們認為,“源記”的太甜,“明記”的又不夠料,而最中意的還是“鵝記”,用料足,香味夠,甜度也恰到好處。
這家“鵝記”地處旺角彌敦道489號,據說已有200余年歷史。祖輩先是在澳門經營渣咋,還有其他的甜品糖水,子輩又將其接力引入香港。如今將之發(fā)揚光大的,已是孫兒輩。當家的盧先生已有60多歲,但樣樣雜事還是親力親為。每天煲制渣咋的廚房,只有盧先生夫妻倆才可進入,秘制配方是保密的,絕不外傳。盧先生胸有成竹地夸道:“無秘方,全港九無人能及得上我。但要知曉配方?實在無可奉告?!痹浻腥嗽敢庖? 000萬元港幣高價購買秘方,盧先生也不為所動。
這家“鵝記”的渣咋,味道實在好,名聲外揚,連國際級影星周潤發(fā)也成為這里的常客。
“鵝記”為什么會首先在澳門起家呢?這里面又有一段故事。原來,“渣咋”這個名字,最早源自葡萄牙文,是“雜糧”的意思。以前駐守在澳門的葡萄牙兵營,里面的伙頭會把各種豆類煮成一煲糖水作為午餐。渣咋就是由此而來,是正宗的澳門食品。
后來流傳到社會上,一些阿婆在街邊設攤,賣這種糖水。因此,渣咋一度又被稱為“阿婆粥”。最初的渣咋是以各種豆類為主,紅豆、綠豆、紅腰豆、三角豆等,后來還加入芋頭、西米、椰絲等。之后就進一步改進,有了椰奶相伴,成了今天這般人見人愛的香港美點。
在上海,常見單一豆子煮的湯羹,如紅豆湯、綠豆湯之類,而澳門、香港一帶敢于把10多種不同的豆子與其他配料煮在一起,并且還成為名點,真是不多見。這恐怕也算得上是一種大膽的創(chuàng)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