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初的一個星期六,天氣已經(jīng)很冷,勞動大廈對面的舊貨市場人頭攢動,看來收藏?zé)嵩诶涮觳皇苡绊?。一個地攤上的一把紫砂壺引起我的注意。此壺高傲絕俗,造型別致,在諸多紫砂壺攤位中因新穎而突出。拿過來把玩欣賞,“茶禪一味”刻字顯示出樸拙的信息,與古雅刻字相對應(yīng)的另一側(cè)壺面上鐫刻著竹子圖案,枝葉挺拔有力,顯示出鐫刻者的取舍有度,刻痕布局合理,風(fēng)度瀟灑。該壺造型優(yōu)美,壺身垂直挺拔,把手取自古樸的梅桿自然彎曲,特別是壺嘴的四個竹節(jié),凸顯梅竹優(yōu)雅之度。
紫砂壺有光壺與花壺之分,但這種類似酒壺的紫砂茶壺叫執(zhí)壺。恕我孤陋寡聞,新壺之中我還沒見過這種造型的紫砂壺。因而一見此壺,便被吸引。該壺的壺底有“邵旭茂制”篆書款?!吧坌衩焙卧S人也?不得而知,得回家查查。攤主要價比起我的心理價位要高出兩倍,還價出價的1/3,攤主不同意,看來我與此壺沒有緣分。
回家看《紫砂壺全書》,終于查到“邵旭茂”是清康熙至雍正年間,宜興上袁村人。制壺似陳用卿,造工精細,質(zhì)堅如玉。傳器紫砂大壺底有二印,上“荊溪”篆書橢圓印,下“邵旭茂制”篆書方印,精湛絕倫(《陽羨砂壺圖考》)。
第二個星期六我又去了這個市場,沒想到這把壺價格又抬高三倍,原來對此壺還抱有幻想,漲到這個價位,看來真是與此壺?zé)o緣了。再看此壺,底款上“邵旭茂制”篆書印章極為高雅到位,可是《陽羨砂壺圖考》上說:邵旭茂傳器紫砂大壺底有二印,上“荊溪”篆書橢圓印,下“邵旭茂制”篆書方印,而這把壺為何僅有名印而沒有“荊溪”篆書橢圓印呢?難道不是邵旭茂所制,那為什么要蓋他的印章呢?一時也找不到答案。
朋友老吳也收藏紫砂壺,也看到過此壺,他曾經(jīng)收藏一把類似的紫砂壺。2011年1月6日,老吳定例去報國寺,遠遠地見到此壺,問價,又回到最開始的價位了,難道是離春節(jié)近了,攤主想趕快甩貨回家?老吳速給我發(fā)來短信,我說:“果真是那把壺的話,在最開始的價位基礎(chǔ)上,再加些價也要!”
兩個小時后,老吳成功拿下了那把壺。晚上錢貨兩清,再三向老吳表示謝意!壺確實是那把壺,只是表面讓老吳重新擦拭了一遍,關(guān)鍵部位留有未擦痕跡,表示此壺的年老。
一把險些擦肩而過的心愛的紫砂壺。從此壺的外形上看,像把老壺,但是壺內(nèi)茶漬并不明顯,我判斷不像是康熙雍正時的紫砂壺。就價位來說,即使是新壺也不算高。倒讓我摸不著頭腦了,不管怎么說,喜歡是最最重要的。值得贊賞的是它的造型,能將如此復(fù)雜的造型駕馭得如此完美,是需要功夫的,這便是壺的高雅之處。
這把壺不僅引起了我的興趣,還引起了我對它來歷的探求。我到國家圖書館借閱到了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鴻漸編著的《紫砂鑒定十八法》,其中在介紹提梁壺時寫到蘇東坡是提梁壺首創(chuàng),介紹了邵氏家族在制壺業(yè)的龐大與貢獻,歷數(shù)了邵家在紫砂領(lǐng)域有貢獻者十?dāng)?shù)人,最有名者為邵大亨。而邵旭茂是清代道光、同治年間宜興邵氏家族中的一員,他最著名的為提梁壺。這本書解答了我三個疑問:一、邵旭茂不是康雍時代之人,而是道同年代之人,這把紫砂壺沒有老到那個時代;二、邵旭茂制壺并不都是“荊溪”“邵旭茂制”兩個印章一同印;三、“邵旭茂制”篆書印章確實是高手所鐫。當(dāng)然,關(guān)于邵旭茂生活年代,還可進一步調(diào)查,不能僅此而下定論。我的這把紫砂壺雖然不是邵旭茂最拿手的提梁壺,但是此壺不失紫砂壺領(lǐng)域的佼佼者。執(zhí)壺作為紫砂壺較少,壺底有扁圓形壺身,壺身上再加立柱形壺身,這兩處銜接處手工制作難上加難?!安瓒U一味”不僅鐫刻得好,而且意味深長。弘一法師曾經(jīng)將禪列為人生最高境界,參禪悟道,應(yīng)該是有其更深層次道理的。
編輯/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