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京城民眾都生活在封建信仰的時代,梨園行的表演亦是在宗教藝術之列,因此在春節(jié)大年初一開臺時多要搞些表演科儀,既是維護當時人們的信仰需要,也是借此烘托喜慶祥和的熱鬧場面。通常有“跳靈官”“跳財神”“跳加官”和“報臺”等表演科儀。
近年來,還有“跳財神”的表演偶爾出現(xiàn),但與當時注重科儀的表演特點相悖,完全是為了喜慶場面而表演。
好角兒“跳靈官”
“跳靈官”有“四靈官”和“群靈官”兩種表演形式。通常在下午1時左右舉行。武場“打通”后,4位靈官在“急急風”鑼鼓伴奏下上場。四人均勾紅臉,戴紅扎髯,穿紅靠,不扎靠旗,右手持靈官鞭,由老生、武生、花臉、小生等行演員應工。場上4位靈官做一些跳躍、挽訣的舞蹈,然后一齊走大圓場站成一排,由檢場人遞過四根竹竿,竿上各挑一掛鞭炮,四位靈官接過來,歸向舞臺的四個犄角。檢場人急將臺毯卷起一半,再將生鐵鑄的“錢糧盆”放到舞臺的正中,另一檢場人當即撒一把“過梁火彩”,將盆里的敬神錢糧引著。
這時,4位靈官將手中的竹竿往盆里一挑,幾掛鞭炮即被引著,頓時,噼噼啪啪一齊響了起來。待鞭炮放完后,四靈官始回后臺卸裝。然后,由扮成童子的兩位青年演員拿著新笤帚、新簸箕將臺上的鞭炮皮子統(tǒng)統(tǒng)掃到錢糧盆里,表示斂財聚寶。故掃臺謂之“斂財”,兩個童子謂之“掃財童子”。至此,跳“四靈官”即告結束。
清代,還有跳“群靈官”的。由班中凈、生行演員扮成8位或16位靈官。宮中演戲前都要跳群靈官,有時遇上節(jié)日上32靈官,甚至上64靈官。群靈官與四靈官的表演程式相同,只是人多、鞭炮多,觀眾覺得更火熾。清宮講究用頭路好角跳靈官,如譚鑫培、汪桂芬、錢金福、楊小樓等,唱旦角的也不例外,如陳得霖、王瑤卿等,都曾在宮中演戲之前跳過靈官。民國以后,民眾大多跳出封建信仰崇拜的圈子,跳群靈官的現(xiàn)象已不多見,跳四靈官也只偶爾有之,但這種場面多在每年大年初一戲班開箱演出時還能出現(xiàn)。
蟒袍變色,“跳加官”
“跳加官”有“男加官”“雙加官”“女加官”等3種表演形式,服飾與道具是專用的、特制的。跳“男加官”的演員必須是戲班資格較深的老生演員,但不一定是頭路名角。所扮演的人物取材于道教神仙“天、地、水”三官中的“上元一品賜福天官”。因開場向觀眾打開的“加官條子”上寫著“天官賜?!薄凹庸龠M祿”等吉祥祝詞,故稱“跳加官”。
天官頭戴黑色相紗,面部不用涂彩,口叼一粉白色、笑眼、五綹黑須的面具,梨園行稱“加官臉子”。天官手執(zhí)牙笏,身穿特制的加官蟒袍,該袍是大衣箱內(nèi)第二件服裝,滿身紅色,素緞底,上繡金龍,下繡海水江牙,周圍藍緞鑲邊,前身有如意飄帶一條。
扮天官的演員走醉步上場,場面上用小鑼、水镲打擊樂伴奏。整冠、捋髯,向上下場門一望、兩望,再用手中的牙笏向上指點3下,象征著“指日高升”。場上放有一張?zhí)米?,上放一個長5尺5寸、寬8寸的緞繡卷軸,內(nèi)繡吉祥祝詞,梨園行習稱“加官條子”。天官把手中牙笏放在桌上,拿起加官條子,向觀眾打開,上繡“天官賜?!钡淖T~;先向左面打開,上繡“加官進祿”;再向右面打開,上繡“吉祥如意”;最后打開的是“指日高升”。然后放下加官條子,拿起牙笏走著醉步從下場門入后臺。至此,跳加官儀式結束。
“雙加官”與“男加官”的表演略同,由兩位老生演員扮成一對天官,向觀眾打開加官條子時,把蟒袍的前襟解開,落下一段不同顏色的袍襟,使袍變成另一種顏色。這種特制的“加官蟒”一般可變四種顏色,每打開一次加官條子,換一句祝詞,蟒袍也隨之換一種顏色。這樣就為堂會增添了喜慶色彩,產(chǎn)生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女加官”由戲班唱旦角的演員扮演,所扮人物取材道教女神仙“王母娘娘”。頭戴鳳冠,身穿女紅蟒袍,手持牙笏,同男加官一樣,戴一白色笑眼女面具,梨園行稱“女加官臉子”。由上場門上場整冠、束帶后,向上下場門一望、兩望,然后放下牙笏,拿起加官條子向觀眾打開,基本上與跳男加官的表演相同,只是用旦角醉步身段表演。下場時用“云步”走到下場門奔后臺。
“跳財神”文武不齊
“跳財神”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取材道教神仙比干;武財神取材道教神仙趙公明,另一說是西域“大回回”。因中國人自古不善經(jīng)商,而大回回系波斯商人,掌管天下金銀財寶。清代中葉以后,文財神的表演形式失傳,只有跳武財神的了。
一般在跳加官之后跳財神。檢場人在戲臺后面摞起兩張桌子,上面綁一個小黃帳子,桌上放兩個紅木托盤,各有一幅卷好的字軸,用黃線絲絳壓著,左面放一頂“忠紗帽”,右面放一頂“金踏鐙”盔頭。財神由戲班中的花臉演員或武生演員扮演,身穿綠蟒袍,頭戴“二郎岔子”,即二郎神所戴的專用盔頭;上加“紅火焰兒”,耳旁插狀元金花,搭著黃色彩綢;口叼一個金色、笑眼、黑連鬢胡須的面具,梨園行稱“財神臉子”。
樂隊武場起“九錘半”鑼鼓,扮財神的演員懷抱一大金元寶,單手整冠、抖袖、舉起元寶跳躍,向左右各跳兩回,將元寶放在堂桌上,順手再將托盤中的字軸兒打開,是一副對聯(lián),上寫“福如東?!薄皦郾饶仙健?。這時,財神從下場門走圓場回后臺。由二位管事的拿起對聯(lián)敬獻戲院老板或主持演出者,照例要將早已準備好的兩份用紅紙封著的賞錢分別放到紅托盤里;都是從錢莊兌來的紙票或銀票,一般不用銀兩或銀元。檢場人將對聯(lián)貼在臺柱子或戲臺的大墻上。至此,跳財神的儀式結束。
“報臺”遁于京城
“報臺”,通常只在昆曲戲班才有這項儀式。報臺人所扮人物是漢朝御史大夫張蒼之子張秀玉。因張秀玉曾偷盜改換皇家的宗卷而獲罪被剁去雙手。所以,演員上臺一定要將雙手藏在袖中。
張秀玉由小生或老生演員扮演,扮相是頭戴“報臺巾”,即黃色學士巾不加雙翅。面部俊扮,身穿淡黃色帔,內(nèi)襯紅褶子,足蹬厚底靴。樂隊小鑼打響后,演員不整冠,不抖袖,只是雙手背后,念報臺詞。念罷,由下場門走回后臺。至此報臺即告禮成。
報臺臺詞的內(nèi)容是根據(jù)演唱性質決定的,不同的演出場合有不同的報臺詞。
正月初一開臺時要念:
國泰民安,河清海晏祥麟現(xiàn),三多嵩祝,四海頌堯天,幸遇唐虞盛世,正逢月麗花妍。梨園雙部舞蹁躚,文武爭奇夸艷。莫訝移宮換羽,須知時尚新鮮。簫韶奏,歡聲遍地,齊慶太平年——交過排場!
佛教廟臺酬神時念:
古往今來事,人間勝景無窮,莫負風花雪月,消磨春夏秋冬。四時歡笑興偏濃,唱畫堂中,離合悲歡敬奉——交過排場!
道教廟臺酬神時念:
幸遇堯天舜日,喜麗日佳辰,花紅柳綠鳥和鳴,莫負春光一瞬。漫自品紅品綠,須教協(xié)律調音,玉振金聲諧節(jié)奏,千年萬古長春——交過排場!
以上只是當時報臺時的常用詞,還有許多報臺詞已經(jīng)失傳。這種報臺儀式,早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以前就在北京舞臺上消失了。民國初期僅南京、杭州、蘇州、揚州一帶偶爾還有昆曲戲班舉行這種報臺儀式。
編輯/馮 嵐 icarus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