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在北歐,坐火車看著一晃而過青山綠水間一棟棟開滿鮮花、色彩艷麗的尖頂小屋時,很好奇“他們的生活什么樣”?機會來了,來自奧地利的薩拉邀請我們今年夏天去她家做客,一個離維也納300公里、群山環(huán)繞的小鎮(zhèn)。
薩拉在中國學電影,我同學是老師。為了盡快熟悉中國文化,我同學常帶她去798看畫展,吃美味的老邊餃子,找正宗的“北京烤鴨”,還去中國朋友家聊天,了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她的家鄉(xiāng)史特拉德明群山環(huán)抱,風景優(yōu)美,從著名音樂之城薩爾斯堡開車兩個多小時就到了。薩拉的爸爸和伊麗莎白阿姨,還有小妹妹麗薩出來迎接我們,后來住在老年公寓的奶奶也來了。我們給全家人帶了禮物,給薩拉爸爸的是北京老字號的手工布鞋,事先打聽了號碼,很合適且舒服;給伊麗莎白的是一條真絲圍巾,她很喜歡,立刻披在身上,沒想到史特拉明這么涼快,才19℃,絲巾還能用;給奶奶一雙粉色繡花拖鞋,看著顏色很嫩但穿上效果一級棒;給小妹妹的是中國剪紙、平安結、小玩偶等,她馬上搬著椅子爬下爬下到處掛,屋里立刻有了中國元素。
餐桌上擺著漂亮的鮮花和點亮的蠟燭,“加了香料的土豆胡蘿卜燉牛肉”飄來陣陣香氣,這是伊麗莎白準備了一下午的晚餐。吃飯前,奶奶建議大家手拉在一起,表示“我們的心相通”。隔壁家院里建了童話小木屋,還在各處放了7個小矮人。金發(fā)藍眼的小男孩大概第一次看見東方人,笑著打招呼。老Z送他一把中國的檀香扇,他馬上顯擺地推過嬰兒車給我們看,里面是他一歲的小弟弟,我們大笑。
飯后,去后院小木屋喝茶聊天,鄉(xiāng)下的優(yōu)勢就在這兒,家家都有個巨大的院子,有人建了游泳池,薩拉家為小妹妹建了“麗薩的游樂場”。爸爸在院子各處種滿鮮花,還有杏樹、藍莓和叫不上名字的香草。第二天早上,他給我們泡了這種香草茶。秋千,吊床,滑梯,迷你帳篷,童話小屋,池塘里漂著荷花,草地上長了不少蘑菇,還有一只正在曬肚皮的大青蛙石雕,這兒真是小孩子的樂園。
奧地利實行夏時制,晚上8點多天還很亮,我們?nèi)バ℃?zhèn)溜達。小鎮(zhèn)4000多人,不大但設施齊全,郵局、超市、銀行、服裝店、警察局、鎮(zhèn)政府、火車站,啥都有。最好玩的是照相館,一面落地玻璃貼滿了喜氣洋洋的結婚照,各種年齡的。路上人不多,有遛狗的鄰居熱情打招呼。很多的老房子,有一棟房子的門和窗戶上還保留幾百年前開礦、挖鹽的木刻畫。有間老屋做了鎮(zhèn)上的博物館,里面是幾百年前的樣子,有祖先用過的老工具:錘子、弓箭、鏟子。有個老爺爺家很有意思,他根據(jù)記載復制了迷你版“史特拉德明古鎮(zhèn)”:早先的小木屋,鐵匠鋪,河邊的水車不停地轉,女人們背著糧食碾米,男人辛勤地挖鹽礦,山上開著花……
經(jīng)過一家餐廳,胖胖的經(jīng)理聽說我們來自中國,很驚訝,熱情邀請我們參觀他家祖?zhèn)鞯睦喜蛷d。畫著油漆畫的木桶,泛著銀光的盤子,雕著花的碗柜,椅子卻是五彩繽紛,原來是請小朋友隨意畫的。偌大的餐廳只有一個老人對著棋譜研究國際象棋。
明天是周日,奶奶問我們要不要參加鎮(zhèn)上的祈禱活動。“當然要,”歐洲多教堂而我們每次只看到空蕩蕩的椅子。細心的奶奶趕緊去教堂在第一排給我們占地,就是“放上幾張白紙”。
第二天9點55分,教堂的大鐘轟鳴,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教堂,互相問候,我們從側門進第二排。10點鐘祈禱正式開始,巨大的管風琴音樂響起,很好聽,牧師在幾個舉著蠟燭的人簇擁下從側門繞場進來。等他站定,大家隨著音樂一起唱歌,我面前擺著一個歌本,翻到206頁,大概是今天唱的內(nèi)容。牧師帶著大家朗誦之后就慷慨激昂地講了起來,德語,聽不懂。昨天參觀小鎮(zhèn)時,教堂樓上有燈光,奶奶說這是牧師在準備明天的講課內(nèi)容。最后牧師拿個大本子宣布上周募集的錢數(shù),說“計劃捐給索馬里人民買糧食”。
11點祈禱活動結束。教堂后面是墓地,墓前種滿了鮮花,不少石碑座上放一個白色天使,小小的,托著腮。老人們帶著家人去墓地,擦拭塵土,指著先人照片給我們介紹,很泰然。
按計劃全家一起爬山。早上吃飯時,伊麗莎白讓我們一起做三明治:切開面包放些奶酪和熟肉、生菜,又裝了些西紅柿。我們背上水壺,帶上幾個蘋果就出發(fā)了。開車20多分鐘到了山頂停車場,已經(jīng)有不少車了。山口有一個地圖兼指示牌“沿著這條路走一個小時到××山;左邊走1個半小時是××山;如果要攀巖請走××路……”
路很好走,坡度不高,薩拉爸爸說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奶奶穿著運動裝背著登山包,拄著登山杖走得挺快。住在山里的人喜歡爬山,一路不斷有人打招呼,認識不認識的都有,大部分是鎮(zhèn)上的鄰居。不少是全家出動,小朋友拉著小狗走得飛快,不斷有穿短褲的年輕人超過去。12點多,已經(jīng)走了三分之二,停下來吃東西,休息。奶奶帶了熱咖啡,我們吹著涼爽的山風,吃著簡單的三明治,感覺很好。
兩個小時后終于到了山頂,這兒有很多休閑椅,還有小孩兒玩的沙坑,里面有玩具推土機、塑料鏟子、小三輪,居然還有一架“蹺蹺板”。我剛上去想晃兩下,兩個小朋友跑來坐我對面打算PK一下,哈哈,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山頂上有水管子,奧地利的自來水可以直飲,大家紛紛把水瓶灌滿。衛(wèi)生間很干凈,免費。還有一家餐廳,菜單封面寫著“人手少,一切自助”。自己拿著盤子點菜,結賬,吃完后將盤子送回餐廳。
天天吃伊麗莎白做的早飯,我們很過意不去,決定做頓中國飯表示感謝。原計劃包餃子,但超市周日不開門,再說也沒搟面杖。只能看冰箱有什么就做什么,有里脊,炒菜有點瘦,湊合了。還有土豆、青椒、洋蔥、胡蘿卜、西紅柿、西葫蘆,看見雞蛋,我們松了口氣。確定菜譜為“五菜一湯”,8個人吃有點少哦,沒辦法,就這點食材,本來是人家一周的菜。
薩拉奶奶聽說做中國飯,熱情地去鄰居家借來中國炒鍋。小Y負責湯,只有雞蛋、西紅柿,實在難出彩兒。她正發(fā)愁,伊麗莎白興奮地拍了巴掌說了一大堆德語,我們不懂,6歲的麗薩拿紙畫了“草地和小雨傘”,猜了半天明白了,“院子里有蘑菇”。Y拉著小妹拎著籃子去后院,沒一會兒回來了,“只有三顆”。我們安慰她,“就是吊個味,做湯夠了”。
分我做“肉炒三丁”。我剛挽上袖子,奶奶端來幾杯香檳,“犒勞一下廚師”。薩拉爸爸隆重地端著錄像機,伊麗莎白認真地拿著筆和紙,準備記錄中國菜的制作步驟和調(diào)料用量。怪不得廚房里放著天平,原來是稱原料的,我做菜從來都是“烏龜排隊——大蓋(概)齊”,還真沒理論數(shù)據(jù)。等我要腌肉丁,發(fā)現(xiàn)沒有料酒,只好偷偷倒點香檳湊數(shù)。土豆、胡蘿卜切丁,一旁幫忙的小妹妹已經(jīng)勤快地把青椒切成碎末,沒事,味道一樣就是賣相難看點。
我要把肉丁裹上淀粉過一下油,老Z小聲說“沒找著淀粉,用面粉吧”。這兒的面粉不一樣,細顆粒,不粘。醬油顏色很淺,肉炒出來白白的,感覺半生,提不起食欲。鹽也不對勁,不特別咸而且有香料的味兒。鍋里放黃油,不知道是不是要等冒煙,“沒用黃油炒過菜”。沒有大蔥或蒜來熗鍋,拉倒了,正好不會把廚房搞得烏煙瘴氣。幸好土豆非常給力,又粉又香。
老Z主做“魚香肉絲”,胡蘿卜絲,洋蔥絲,肉絲。在一旁錄像的薩拉爸爸特別奇怪:“哪里有魚?”醋溜西葫蘆不好做,她家只有作為飲料的“水果醋”,有點甜,將就了。負責涼菜的老W比較慘,材料只有拳頭大的一個苤藍,切成絲用鹽殺就沒什么了,供9個人吃?真是巧婦難做無米之炊。她把我們不要的芹菜葉、洋蔥皮、胡蘿卜尾巴洗巴洗巴都拌了,奶奶直夸她“環(huán)保”。
米飯用鐵鍋悶的,普及電飯鍋后這手藝快失傳了,我只好摸索著放水。不到一小時飯菜都做好了,老W按照西方習慣,在各人盤子里扣了一碗米飯,然后把5樣菜分裝在盤子四周,看著紅白綠黃,不錯。西紅柿雞蛋牛奶蘑菇湯,直接上桌,濃濃的,好香。
伊麗莎白早早把蠟燭點上,餐巾鋪上,大家都稱贊好吃,麗薩最捧場,滿滿一盤子都干掉了。我覺得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做菜的水平,90分!前幾天我們在薩爾斯堡一家中國餐廳吃飯,所有的菜都是濃油赤醬,咸死人,調(diào)料味壓倒蔬菜的清香還特別貴,一盤白菜炒木耳合人民幣近100塊。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帶著麗薩去超市,先讓她挑個小禮物,然后買了一堆菜補充了冰箱。
第三天一早,全家開車去山間別墅,這是薩拉家與另一鄰居合伙租的一棟200多年的老屋子。開車十幾分鐘就進山了,青山綠水間有一棟尖頂?shù)男∧疚?,很像白雪公主的家。屋子不大,應有盡有:客廳、臥室、廚房、浴室、衛(wèi)生間,樓上還有小客廳和臥室,住5~6個人沒問題,還有煤氣、廚具可以做飯。以前有畫家和作曲家租這棟房子,關了手機安心創(chuàng)作。墻上掛著他們的照片,黑白的,很有歷史感。
我們采野果做沙拉,伊麗莎白做“皇帝餅”,一種用雞蛋、面粉、香料、糖調(diào)成稀糊后放油鍋里煎,翻個面就好了,與我們“糊塌子”差不多,只是出鍋前要拿白酒點火,增加點香氣。奶奶帶來了自己做的奶油濃湯,加熱后好香。
今天是伊麗莎白的生日,以前她的生日總是出去旅行,今年因為我們來,她決定在家過。晚上,薩拉的爸爸在一個有800年歷史的古堡訂了座位。大家說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我們只帶了休閑裝,熱心的伊麗莎白拿了幾套民族服裝給我們挑。白色短款小衣服,紅坎肩,綠色長裙,就像電影《音樂之聲》里面瑪麗亞穿的那樣,好看極了。給我挑了一件全紅的像印度女人的長袍,同色披肩,流蘇一直垂到腳面,極搶眼。所有女性都穿不同顏色的民族服裝,伊麗莎白和小女兒麗薩是同色的“母女裝”,好看極了。
之前,我們和薩拉一起挑了個紅底印有白色水鳥的水罐,28歐,作為生日禮物,早早包好藏起來了。我當代表送禮物,伊麗莎白很喜歡,左邊右邊臉親了個遍,“謝謝”。奶奶送了商場買內(nèi)衣的購物卡,可以自己去挑喜歡的。爸爸的禮物很特別,自己寫了一首詩,聲情并茂地朗誦,伊麗莎白很感動,雖然聽不懂,我們能感受到他的激情,一起熱烈地鼓掌。
前菜是蔬菜沙拉,開胃酒是紅葡萄酒,薩拉的爸爸品嘗一下說酒不錯,只是放得時間久了,開蓋“讓它醒醒才好喝”。主菜點了我們熟悉的“烤肉”,把肉放在普通涮鍋的煙囪上烤,然后蘸特別調(diào)料,味道不錯,只是這個季節(jié)吃有點熱。
古堡餐廳是家族式經(jīng)營,老板家人的照片掛在各個房間。我們這間是一張穿騎士服裝的男人畫像,我以為是老祖宗呢,等老板來了,嚇一跳,“原來還健在”。老板看來了中國人,很高興,親自帶著我們參觀。這兒簡直就是個歷史博物館,各種老器具,多年前的縫紉機,老式水罐,老工具,服飾,走到最底層居然還有個地牢,嚇死人。他讓我們留言,翻了翻前面的,各國留言都有,還貼了不少婚紗照,因為其古老,很多人喜歡在這兒辦婚禮。
第四天一早,我們要走了,全家人出來送,我們邀請薩拉一家來北京玩。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