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nèi),如果暑假作業(yè)只是讀一本詩,學生肯定特別高興。我所在的美國學校的暑假作業(yè)就是讀一本詩,一本古希臘史詩,老師認真地說,下學期就學這個。我問老爸,這個北師大中文系的畢業(yè)生,《奧德賽》這本書講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一個叫奧德修斯的人漂泊10年,打敗了海神最后回家的故事。全書12110行,老爸這么總結(jié)起來一點兒也沒錯,但也太“精辟”了。回美國開學之后,人文課學的第一本書確實是史詩,但卻不是《奧德賽》,而是比其更古老的《吉爾伽美什》。
要是幾個月前,我一定會告訴你《吉爾伽美什》說不定就是郭敬明小說爵跡里被囚禁在尤圖爾遺跡之下,后來被喚醒的那個人物。幾個月之后,說起吉爾伽美什這個人物,我的學問見長,可以跟你從烏魯克城侃到吉爾伽美什和恩奇都殺死天牛,再到吉爾伽美什找到一種仙草但卻被蛇叼走了等。知道這些照理應該歸功于我們歷史老師Mr. Zinn,但是我覺得更應該歸功于維基百科,這個還得從頭說起。
開學第一節(jié)人文課上,當Mr. Zinn把《吉爾伽美什》(Gilgamesh)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同學們突然意識到一段郁悶的上課時光來臨了。老師一開篇就說《吉爾伽美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史詩,對西方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反映的是古代兩河流域居民的社會生活。雖然Mr. Zinn講得很是仔細,掰開揉碎,但我們下面聽得一頭霧水,就跟小學上奧數(shù)課的感覺一模一樣。史詩沒聽懂,還得做一大堆作業(yè),我在網(wǎng)上找過《吉爾伽美什》的中譯本,都以失敗告終。但還是有一點線索的,如果真想找到譯本,可以借用“多啦A夢的時光機”回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那時有過一版中譯本,印刷的數(shù)量并不多,還不是全本,和英文版比對東缺西少的。在網(wǎng)上也只是找到可憐的幾張譯本圖片,對我也沒有任何幫助。
Mr. Zinn每節(jié)課都會讓我們輪流讀這篇史詩,我的英語表達雖然說已經(jīng)沒問題,但是這史詩里各種各樣陌生的詞讓我頭暈腦漲。其他同學朗讀的時候,也讀得結(jié)結(jié)巴巴的,我心里立馬沒了壓力。除了在課堂上讀史詩,其余的時間都是Mr. Zinn在大說特說,有時他會問一兩個問題,我們大家都好像沒聽懂的樣子,互相對看一眼又自己埋頭看詩了。Mr. Zinn努力為讓我們營造一個有趣的課堂氛圍,干脆讓所有人席地而坐??墒沁@個辦法不但沒提起大家對《吉爾伽美什》的興趣,反倒是對同學們的聊天睡覺起了幫助。若課程在上午,大家就會精神百倍地和旁邊的同學聊起自己身邊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要是趕上下午的課,往墻邊一靠一臥,越聽越困。誠實地說,因為咱頭發(fā)簾的優(yōu)勢加上以前在國內(nèi)的課堂上睡覺的豐富經(jīng)驗,曾多次神不知鬼不覺就著了。
我們學的這版《吉爾伽美什》是后來人們憑經(jīng)驗和感覺復原的,和古人泥板上原來記錄的內(nèi)容應該有很大區(qū)別和出入。史詩體現(xiàn)在12塊泥板上,楔形文字,大致可以分為4個部分 。學完需要交一份關于《吉爾伽美什》的作業(yè),用文字加配圖的方式總結(jié)一下12個篇章的內(nèi)容。我覺得,學史詩這玩意,別說喜歡,不討厭就已經(jīng)很好了。直到最后,我為了做作業(yè),情急之下用維基加百度再加谷歌進行融會貫通,而且是速戰(zhàn)速決。除了作業(yè)里面配的圖畫向幼兒園水平回歸,總體來說我自己很滿意,因為Mr. Zinn給我的成績是A。幸好他不知道我的方法有一點“江湖”,這關總算是過來了。
事兒還沒完,緊接《吉爾伽美什》的就是暑假作業(yè)——閱讀荷馬史詩《奧德賽》。兩本史詩連著學不是沒有道理,兩者之間有著文學的通感,大量的詩文和章節(jié)內(nèi)容都顯示它們之間的微妙聯(lián)系。這不是我說的,而是希臘學者Ioannis Kordatosr的高論。讀過《奧德賽》之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無趣,因為這絕對是一劑催眠的“良藥”,尤其是這種詩體式的敘述讀起來有點怪異。好在一篇篇希臘神話故事如同一幅幅畫面浮現(xiàn)在眼前,雖然混亂可又不乏生動。
10月初開始學習《奧德賽》,依舊是Mr. Zinn的課,看來他是要和我們將“無聊”進行到底。剛開始,Mr. Zinn丟給我們一個不痛不癢的麻煩事:每個人先準備一星期,之后在課堂上跟大家說說自己從中了解了什么,凡是能想到一系列問題都可以,也算是檢查一下大家有沒有做暑假作業(yè)。特別好玩的是,Mr. Zinn在下課時還特地跟我說:“如果你覺得講這些對你有困難話,就不用說了?!边@算是照顧我嗎?本姑娘就是經(jīng)不起別人激將,沒過大腦思考就回了句:“沒關系,我可以講!”話一出口我就萬般后悔,一個暑假我經(jīng)常讀著讀著就被催眠,壓根兒沒產(chǎn)生任何感想??杀奈抑荒芘R時抱佛腳,這是我一向的作風。當我真正想下功夫的時候,離開講只有兩天時間了。沒有時間再看一遍原著,我就從網(wǎng)上重新看了一遍段落簡介,湊合著了解了大概意思。
周一上課,我思維清晰地說出了我的理解:
《荷馬史詩》是一部具有豐富意義的光輝巨著,它正式成書于公元前 6 世紀。包括兩部史詩,一部為《伊利亞特》,另一部是《奧德賽》,內(nèi)容源于公元前 12 世紀末希臘島南部地區(qū)的阿開亞人和小亞西亞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間發(fā)生的一場延續(xù)了10年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民間出現(xiàn)許多傳說。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盲詩人荷馬將民間代代相傳的短歌加工成演唱本,后來又有文字記錄?!秺W德賽》講述了奧德賽驚心動魄的漂流經(jīng)歷,艱難困苦鍛造出他的一顆堅強勇敢的心。奧德修斯也是一個很聰敏的人,在災難面前冷靜思考,用智慧一次次幸運地逃脫了死神之手,擺平了整日在自己家中飲宴歡樂的求婚人。史詩展現(xiàn)的是一個英雄的時代,而荷馬造就了“神一樣的奧德修斯”。
同學的理解似乎都差不多,一臉的“君子所見略同”。當然,這只是面上貨色,再吹就得往深處學了。
對比著中譯版和英譯版的《奧德賽》,內(nèi)容上有很多不同。我一直在想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史詩翻譯成不同的語言,那史詩原本想表達的東西,最后是不是都會變了味道?會不會不同國家的人在一起討論這本世界名著時,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了呢?歷史老師Mr. Zinn聽了這個問題后,很嚴肅地認為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想法。就像如果將我們的古詩或者文言文翻譯成英語,那原本想表達的意思會不會發(fā)生變化?有時和老師同學聊天,我突然想到一句中國歇后語俏皮話,就是不知道如何和他們解釋。在國內(nèi)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會有語感,有些字雖不知道什么意思,還是可以想出來,如果把這些翻譯成英文照樣會難倒我的同學。說不定《奧德賽》和《吉爾伽美什》也如此,對我們來說,原版中的那些“原汁原味”是不是就少了些感覺。
學以致用,《奧德賽》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沒有比漫無目的的徘徊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了。”這句話我特別喜歡。迷茫與困惑誰都會經(jīng)歷,恐懼與逃避誰都曾經(jīng)有過,但不要把迷茫與困惑當作可以自我放棄、甘于平庸的借口,更不要成為自怨自艾、祭奠失意的苦酒。生命需要自己去承擔,命運更需要自己去把握。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