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這么多年高考題目,與中國古代作文章的意圖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比如考察大是大非,或者社會常識上面。公平、公正、誠信等道德意識很強的問題每每出現(xiàn)在命題之中。這是中國人最喜聞樂見的全面考量。但有沒有想過這么一個問題,我們的考生十七八歲的年齡,此前一直在學校與家長的護佑之下埋頭苦讀,如果命題一味往這些意識層面靠,是否又真的合適?
這不得不引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高考作文到底應該考什么。如果高考作文最終變成思想品德考核,是否又脫離了作文的范疇?香港高考曾有《老人打瞌睡的動作與神情》、《具體刻畫一個心胸狹窄的人》這樣的題目,這純粹是在考察學生的筆頭功夫,更具有對于作文的考察性。文章雖然要合為時而著,但將表達對社會正義的理解作為高中生語文考核的一部分,是否又有些操之過急了?還是說,我們過分地將自己代入到這個高考的作文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