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陸銘教授所說,思考“投資往何處去”的意義更大,這樣可以避免簡單爭論是不是投資過度,而把問題聚焦到具體的領域投資產生的收益。
不妨將問題不斷細分,聚焦到更具體的領域進行討論。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例,目前對高速公路建設的爭議很大:一方面,消費者對高速公路收費過高普遍不滿;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卻認為,高速公路投資回報率太低,因此要進一步提高收費。
例如2012年11月21日,云南舉行經營性高速公路通行費收費標準調整聽證會。在云南省物價局所提出的兩套調整方案中,云南30條收費公路的費率均有較大幅度提高。云南省物價局的解釋是,當地特殊的地形導致高速公路建設成本奇高,所以要提高收費。目前單一的高速公路收費標準,并不能充分體現經營主體和不同路段的差異,因此導致目前云南絕大多數高速公路運營公司虧損。投資回報率過低的高速公路,又難以調動公路投資積極性,因此要適當調整收費標準。
一個簡單質疑是,既然成本那么高,為何還要在這些地方修建高速公路?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從何而來?
要知道投資是一連串的事情。高速公路作為經營性資產,贏利是其第一目標,在目前的制度下,收費標準是由全國統一制定,相關公司在投資相關路橋之初,就應該充分考慮這些大型基礎設施的投資回報率。換言之,最終運營的虧損應該是由路橋公司承擔,而不應該將其成本轉嫁給使用者。
如果投資者真的覺得依照目前的收費無法盈利或者收回成本,事先就應和政府協商價格,而不是事后調整收費。否則,一旦經營虧損就轉嫁成本,那么投資建設高速公路就成為一項只賺不虧的生意。市場經濟的各個領域中都有虧有賺,為何高速公路就要全部盈利?換言之,假如造高速公路無法盈利,就不應該建。
經過前十幾年的投資,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路網已經初步建成,目前新開工項目絕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但如果基礎設施經營不善都可以通過提高運費來解決,那么承擔這些成本的企業(yè)就會用腳投票,將資源集中到投資回報率更高的區(qū)域。如此就難以產生投資拉動需求的效應。
其實,面對城鎮(zhèn)化帶來的人口集聚,一個好的投資策略是將資源集中在人口多的城市,這樣既可以降低單位投資成本,又可以讓更多的人受益。當然,這樣的前提就是要讓人口自由流動。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在“人走出來”和“路修進去”之間做一個選擇。
對于絕大多數地區(qū)而言,讓“人走出來”可能是更有效率也更加公平的做法。這應該是政府在考慮投資之前最需要做的功課。否則,越多的投資只能帶來更多的呆壞賬。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