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網(wǎng)上跟一個圈外老友閑聊,對方剛看完《金陵十三釵》,興致正濃:“這片子真花了6個億?”
本著良知、媒體人實事求是的精神,我只能老實回答“不知道”——電影花了多少錢原本就是個挺曖昧的話題,涉及圈里的水有多深。從片子來看,《金陵十三釵》在技術上相當流暢,但如果該片確實花掉了對外宣稱的9400萬美金,那就實在太多了,即便算上一位好萊塢大明星的片酬還是顯得過于昂貴。同類型的電影對比一下:1993年的《辛德勒名單》花了2200萬美元,2002年的《鋼琴師》投入3500萬美元,2009年的《南京!南京!》耗資不到7000萬人民幣#8943;#8943;總不能全怪通脹吧?
其實不僅是中國,過去一年里亞洲各主要市場都有投資創(chuàng)紀錄的大片出現(xiàn)。在韓國,一般像《第七礦區(qū)》這樣投資百億韓元(約合863萬美元)的就算是一線大片,而姜帝圭剛推出的3D戰(zhàn)爭片《登陸之日》制作費將近300億韓元。日本去年也有幾部電影的預算超過2000萬美元。而在寶萊塢,有印度版“鋼鐵俠”之稱的《RA. One》據(jù)稱成本也有2400萬美元。
亞洲各國的電影投資人似乎都敢于冒險追求機會成本,不過投資總得收回來。去年這波超級大片的反響不夠理想,華語片《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表現(xiàn)都低于預期。印度那位“鋼鐵俠”上映首周挺猛,但隨后就被認定為山寨版。日本,成本約20億日元(約合2600萬美元)的《宇宙戰(zhàn)艦大和號》最終賣座41億日元,算是有驚無險地打平,但上下兩集耗資超過40億日元的《殺戮都市》在本地報收62.5億日元,賠本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最難過的還是《登陸之日》,其在韓國放映兩周下來累計只有173萬觀眾,而據(jù)說該片的收支平衡線是1200萬觀眾。
電影從來都不是錢投得多了就一定能掙回更多,尤其亞洲電影還是欠缺好萊塢在題材、發(fā)行等方面的廣闊度,單靠各地市場營收的上升空間依然有限。
亞洲超級大片頻現(xiàn)反映了各地電影業(yè)當前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一邊是人力等成本增長太快,另一邊是技術上的瓶頸,導致電影人一旦想嘗試些新鮮事物,比如3D,就得交大量“學費”?!洱堥T飛甲》光特效就找了十多家中外公司,從實際效果看,其性價比還算不錯——除去明星片酬,該片制作費應和《登陸之日》差不太多。
不過,日韓電影當前在技術上主要還是依靠本地,學費好歹是花在了自己人身上。上述幾部日本大片的特效基本是當?shù)毓就瓿傻?,從片子來看,CG等方面的進步比較明顯。相比之下,中國的難題則是市場發(fā)展太快、大片要求很高,但本地電影業(yè)技術底子太差,導致技術上需要依賴海外。這不是一句簡單的“支持民族產(chǎn)業(yè)”就能了事的,前兩天聽說馮小剛在《溫故1942》的劇組又沖某內(nèi)地特技公司發(fā)了飆——確實是技術需求與實際能力之間的差距太大。當前中國做大片也需要更長遠的眼光。當年姜帝圭拍《太極旗飄揚》時也是從《拯救大兵瑞恩》學來的技術,但由此帶出了一支專攻煙火特技的團隊。徐克在《龍門飛甲》后也開了自己的3D技術公司,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