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住房綠皮書:中國住房發(fā)展報告(2010―2011)》顯示,2009年中國房地產行業(yè)平均毛利潤率為55.72%。
除了軍火買賣,還有什么比在中國做房地產更賺錢的?我的一位搞房地產的朋友告訴我:是的,賣煎餅果子的利潤或許是200%,但你能短期內創(chuàng)盈數億個人資產嗎?雖說一年來政策改弦,緊縮貨幣,抑制房價,但暴利仍然存在,因為這本身就是個大投入高產出的行業(yè),別指望房地產商良心發(fā)現(xiàn),為人民服務,替政府做政府該做的事。
從另一個角度說,中國經濟發(fā)展多年,可謂都處于一種混沌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tài)。從計劃經濟一步邁向所謂的“資本經濟”,我們是否犯了大頭癥,還有待商榷。
不可否認,一度豐富的物質供給讓國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然而好日子遂即就被淹沒在購置房產這一大宗商品的煩惱中,數千乃至數萬元一平方米的房價,讓大多數人怎么也幸福不起來,終日煎熬在患得患失之中。在很多地方,絕大多數人一年的薪水買不到一二平方米的住房,但人們即便拉饑荒也要買,個中辛酸榮辱只有自己知道。這一切理應歸罪于我國保障制度的缺失—將年薪十余萬的人群與年薪不及萬元的人群放在一條起跑線上。該公平的不公平,不該公平的死公平,這就是我國時常令人費解的問題所在。
有數據顯示,新加坡80%的人口住在政府建設的保障房中。而歐美發(fā)達國家,租賃住房的比例通常在30%以上,日本、德國更是超過50%。法國自1956年起規(guī)定,所有城鎮(zhèn)的廉租房比例不得低于20%。
目前,很多人寄望于政府的重拳能使房價降下來,但可以說這個夢短期內很難實現(xiàn)。事實上,地方政府不會真正強勢打壓房價,因為這樣不僅意味著降低了投資環(huán)境的品位,而且還有減少GDP的風險,從而失去了一大塊財政收入。另外,打壓房價不僅對他們的仕途、政績沒有任何好處,還會影響到一部分要害部門的灰色收入。在此借用鄧小平的一句箴言: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改革也搞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