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最終成為成功人士的幾率有多高?英國來德爾克斯大學36年間跟蹤調查210名“神童”。結果僅3%的2人最終功成名就。與之相呼應的是一個極端個案。哈佛大學一名心理學教授,在自己的兒子塞達斯身上進行“培養(yǎng)試驗”,孩子一出生就教他認識英文字母,用各類教科書取代玩具?!霸缃獭痹谌_斯6個月時就見效。他能讀出26個英文字母,此后2歲看懂中學課本。4歲發(fā)表4篇文章,6歲完成解剖學論文,12歲被哈佛大學錄取。正當人們對這孩子艷羨不已時,塞達斯卻出現了一些反常的舉動,比如,在不該笑的時候傻笑。最終,“早教”使他的神經系統(tǒng)失常,14歲住進精神病院。
在這個極端案例之后。哈佛大學沒有再招收過“低齡神童”。盡管按照規(guī)定,任何申請人都不會因年齡受到所申請學校的歧視,但世界名校無一不對“神童”的錄取慎之又慎。即便如此,還是不乏悲?。号=虼髮W一位“女神童”畢業(yè)后缺乏謀生能力,淪為妓女;耶魯大學一位“碩士神童”在家追殺母親,被控謀殺未遂。
此時再想想愛因斯坦說的一句話,實在是振聾發(fā)聵:“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tài)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睈垡蛩固拐f的倫理教育,可以培養(yǎng)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正常的情商、快樂的心性、齊備的生活技巧,做一個健康的人,這些樣樣都不可或缺。以現代成年人的智商,這些道理都是明了的。但現實社會環(huán)境的逼迫、望子成龍的虛榮心以及蘊藏在兒童教育背后的巨大利潤,讓各色人等還是在為“神童教育”推波助瀾。在老幼參與的這趟人生長跑中,成年人可以笑得最好,但孩子卻未必笑到最后。
(小炎薦自《環(huán)球人物》)
責編:whi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