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父親查樞卿有兩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生下五子兩女,金庸是老二。7個同胞手足中,在世的還有3人,金庸長居香港,妹妹查良琇住在杭州臨安,三弟查良浩則在上海。
1936年,12歲的金庸小學畢業(yè)后,便離開了海寧,到嘉興上中學,開始了長期的獨立生活,直到1945年底,才第一次回家。游子歸來,全家人都高興壞了。
小弟查良鈺生前曾回憶道:“二哥回家后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衣著簡樸,一直面帶笑容,對來家探望的人非??蜌猓捳Z不多。因為二哥比我和三哥大了十多歲,所以待我倆十分親熱。家里有空房子他不住,非要和我們住在一起。那時,他見了外人講話很慢,還有些口吃,但和我們在一起卻完全變了樣兒,成了‘故事大王’。每天晚上,二哥都給我們講故事。他的故事都是現(xiàn)編的,可是天衣無縫。常常是說到興頭上,他一下子跳起來站在床上,連比劃帶模仿,手舞足蹈的,有意思極了!”金庸在家里住了近半個月,就給兩個弟弟講了近半個月的故事,成了查良浩、查良鈺記事以來最開心、最難忘的日子。
晚上,等弟弟們睡著,金庸“書癮”發(fā)作,又鉆進書房去。那時家里已經有三間書房,大多是線裝書。《封神演義》、《兒女英雄傳》、《明史》、《水滸》,都“逃不過”金庸的眼睛。
1950年,海寧家中遭遇變故,父親查樞卿作為“反動地主”被“鎮(zhèn)壓”而死,大家庭霎時土崩瓦解,上上下下十來口的生活沒有著落。只身在外打拼的金庸,扛起照顧家人的責任。“有困難,找二哥”是兄妹們的共識。
查良琇講述了金庸對弟弟們的照顧。金庸到香港后不久,三弟查良浩上學,沒有學費,金庸馬上寄錢資助。
緊接著,1951年,小弟查良鈺也要去撫順讀書,金庸立即匯來100元錢,之后每學期都把錢按時寄到撫順。小弟讀書很努力,1956年考上北京礦業(yè)學院,6年大學期間,他接連添了6個孩子,家里經濟條件捉襟見肘。金庸知道后,不但很快匯了錢,還專門為孩子寄衣服、糖、奶粉、餅干等。
弟弟妹妹的事情,金庸總是考慮得很仔細。查良琇說,金庸細致得“許多事情你還沒有想到,他就已想到,為你辦好了”。她舉例說,1996年,住在淮南的小弟查良鈺忽然嘔吐不止,渾身抽搐,淮南的醫(yī)院查不出毛病,查良鈺的家人束手無策,金庸知道后親自安排小弟轉到杭州邵逸夫醫(yī)院。
經檢查是腦部瘤出血,必須立即手術。金庸得知后,竟然細心到提出手術不能破壞面部美觀。為此,邵逸夫醫(yī)院將浙江省有名的專家全部請到了場,40多位專家進行了4次大會診。查良鈺手術成功后,金庸又趕來看他。一到醫(yī)院,顧不上自己休息,就親自推著小弟進行康復鍛煉。
金庸還是整個大家庭的“大哥”。父親和生母死得早,后母又沒有收入來源,他便照顧后母直到她去世,平時噓寒問暖,生活費都由他一人承擔;同父異母的弟弟要蓋房子,他也是二話不說就幫忙。
但是,金庸從未踏進袁花鎮(zhèn)舊居一步。金庸的弟弟妹妹推測,父親的死仍是他心中不愿觸碰的痛。
(盧永濤薦自《環(huán)球人物》)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