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阪電車的兩頭,一邊是京都,一邊是大阪。兩座城市的規(guī)模不一樣,說話的口音不一樣,連街上的店鋪都不太一樣——從京都的終點站出町柳出來,兩端是西式紅磚的大學(xué)校舍??谖陡鳟惖摹把箫L(fēng)”料理店和咖啡店點綴在其間。
京都的咖啡很有名,出町柳一帶的咖啡店格外多。有的只是出售咖啡豆,但可提供代客磨粉。有的則是本市有名的咖啡館,但同時也兼賣蛋糕。有的卻在隔壁烏冬店的招牌旁邊,另掛上一面寫了“京咖啡”的小旗子,門上開半扇窗,讓咖啡的香氣飄到街上。
書店里架子上擺著的漫畫版旅行手冊,得意地宣稱:“京都是全日本面包消費量最高的地方哦?!?/p>
京都的面包也很有名。日本的“洋風(fēng)”料理據(jù)說始于明治維新以后。從面包到咖啡,形形色色的西洋食品跟著紅磚建筑們一起,一股腦地涌進(jìn)了日本列島。但奇怪的是,人稱千年古都的京都比起工商重鎮(zhèn)大阪來,卻顯得更加西洋式。大阪城只有舊博物館一間舊洋風(fēng)磚樓,可是走到京都市中心,從六角通到御所,一路灑滿了這樣的建筑。從銀行大樓到電話公司,有的是曾經(jīng)的小學(xué)校,還有的是沿用多年的政府大樓。
更不必提在不遠(yuǎn)的北面,那幢藏在櫻花和溪水的深處的京都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研究所舊館。那真是從鑲嵌玻璃到穹頂?shù)鯚簦瑹o一不透著西洋風(fēng)情——可它偏偏是以研究東亞文史聞名的。
說回“洋風(fēng)”料理。日本街頭的所謂“洋風(fēng)”料理店,其實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異國食物。多半是經(jīng)過百來年的改良后形成的日式西洋料理。其中最典型的一道,就是在西餐館中絕對見不到的“漢堡排”。
日式“洋風(fēng)”料理中的漢堡排不配面包,而是配白飯。不同的店家,往往還會淋上不同的醬汁。有的廚師會摻進(jìn)番茄醬,突出絞肉和洋蔥的甜味,再配上清爽的綠色蔬菜做配菜。有的人則會用烏梅調(diào)了青紫蘇的醋汁,配上蘿卜泥和蔥花,把漢堡排變成一道爽口的“和風(fēng)”主菜。還有的人會在肉排中加進(jìn)奶酪,讓吃的人一刀下去,就看得到流出的奶汁。甚至有人會把漢堡排切成幾塊,鋪在大碗米飯上,然后像沖繩的“墨西哥米飯”一樣淋上番茄汁、奶酪和鱷梨,成為一個西洋沒有、日本別處也少見的蓋飯。
這樣一道不中不洋、不倫不類的料理,卻居然有著奇妙的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