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彌漫著霧氣、郁郁蔥蔥的森林和英雄血戰(zhàn)日軍的戰(zhàn)場,就在臺中南搜縣的山中。
前一陣,在媒體上看到一則報道:由于“八·八”莫拉克風災后一直沒能完全恢復安全地貌,位于南投縣仁愛鄉(xiāng)的廬山溫泉景區(qū)將被廢止。兩周后,又一場豪雨襲擊了整個臺灣,在廬山地區(qū)造成兩人被活埋的慘劇,不幸地驗證了政府的先見之明。
看來,廢止是不得已的正確選擇。只是我很擔心,這個隱藏在深山中的景區(qū)是否就會從此一蹶不振?在遺憾之余,我又不由有一絲慶幸:今年1月剛剛去過廬山溫泉,也算是一場不會再有的約會。
廬山溫泉尋英雄
要去廬山溫泉,最方便的路線是從臺中先乘車到南投縣埔里鎮(zhèn)(這里也是往日月潭的中轉站),然后沿著臺14線一直向東。
進入山區(qū),你會首先路過傳統(tǒng)上平地和山地的分界——人止關一的舊址。所謂“人止”,是指清代時漢人活動只能到這里,過了人止關,就算進入了“番民”的地盤。有意思的是,漢人自認為自己才是“人”,原住民只是“番子”,而原住民卻自稱為真正的人——“賽德克·巴萊”。
沒錯。這里就是電影《賽德克·巴菜》中原住民伏擊日軍的戰(zhàn)場。100多年過去,現代公路取代了當初險峻的山道,雖然仍不時出現莫拉克風災中沖斷的路段,但是已經看不出當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當年日本人戰(zhàn)勝了賽德克族之后,沒有止于“人止關”,而在山中的霧社建立了定居點,可算是外族第一次真正在山地。原住民中建立了統(tǒng)治,他們不僅帶來了櫻花和日式建筑,還有鐵路、學校、派出所等“現代化”的硬件與軟件,試圖將文明帶到這里。
但是兩種文化的沖突隱忍了30多年后還是因為偶然而爆發(fā)出來,所以有了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霧社事件?,F在仁愛鄉(xiāng)建有霧社事件紀念公園,但是當初的霧社已經蕩然無存了。這里和臺灣大多數的小鎮(zhèn)一樣,以7·11便利店為中心,沿著公路延伸。只有中途上車的那些膚色較深、輪廓分明、活潑健壯的學生,讓我確信真的到了霧社。
在仁愛鄉(xiāng),臺14線出現兩條分叉,其中右邊的一條就通往廬山溫泉景區(qū)。一月底的時候,雖然南臺灣還是溫暖如春,位于群山深處的廬山溫泉卻已有絲絲涼意,正是泡溫泉的好季節(jié)。在廬山吊橋左右兩岸,分布著十多家溫泉民宿,都通過管道把溫泉接進了室內,游客可以躺在自己的浴室里,充分感受碳酸泉的溫暖,而窗外就是綿延的青山,飄逸的白云,還有山谷中涌出的陣陣霧氣。
除了溫泉,廬山還以櫻花出名,只是我們到的時候還沒有完全進入花季。民宿門外就有幾株櫻花樹,枝頭的花瓣只是稀稀疏疏,含羞待放。這里的櫻花既有本土的山櫻花,也有從日本引進的八重櫻,如果是二月初的花季到這里,漫山遍野都是鮮艷的緋紅色,還有桃花、梨花一起爭奇斗妍。
八重櫻當然是當年日本人帶來的,賞櫻的習慣也是如此。在櫻花掩映中的蔣公行館。也同樣是日式的房屋。據說當年蔣中正和宋美齡經常來這里度假,享受廬山的溫泉。入住酒店的第一天,看到這座蔣公行館,我不由聯想到廬山的美齡廬,心中便有一個猜測:廬山溫泉的得名,一定與蔣公有關。回去一查果然如此:這里在日據時期被日本人認為山形與富士山相似,故命名為“富士溫泉”,而后來蔣中正來這里泡溫泉。覺得此處地貌與他鐘愛的廬山相似,又改名為廬山。
再往上走,經過蜿蜒的山路,則可以到達莫那·魯道和日軍最后作戰(zhàn)的戰(zhàn)場。只有幾百人能戰(zhàn)的賽德克族,再怎么熟悉地勢,也不是裝備精良的目軍的對手,莫那·魯道最后被困在這里,選擇了跳崖自盡,去追尋傳說中的彩虹橋。
清境并非桃花源
不論如何,6月10日以后廬山溫泉景區(qū)已經被清空,賽德克·巴萊旅游路線恐怕也將夭折。那么就從仁愛鄉(xiāng)沿著臺14線繼續(xù)往前,最遠可以一直橫貫中臺灣到達花蓮,最近也可以到達另一個景區(qū)——清境農場。
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清境農場,有著許多稱呼:小瑞士,夢幻山莊,夏都……這里的色彩其實只有三種——藍,綠和白,但是卻有無數的層次:湛藍的天空,黛色的遠山,郁蔥的山林,碧綠的草原,云朵般的綿羊,綿羊般的云朵,以及突然出現的迷霧……
這里最出名的則是每天定時上演的
“綿羊秀”,就是剪羊毛的表演,一只胖乎乎的綿羊,被剪下一整張的羊毛,立刻苗條了許多。這些或胖或苗條的羊,平時就在農場范圍里四處游蕩吃草,碰到游客要拍照或合影,總是擺出一副傲嬌的樣子。
在農場中一處高臺上,有一尊高大的蔣公像。有一位朋友去了清境農場曾問我:為什么別的地方都在“去蔣”,這里的蔣公像還保存完好。我說:這是因為這里是退輔會的農場啊,這里最早的定居者都是安置過來的退役老兵也就是“榮民”。1961年2月剛成立時,其名稱就是
“臺灣見晴榮民農場”,直到1967年時任退輔會主席的蔣經國來農場視察,認為此地“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優(yōu)雅是仙居”,才更名為“清境農場”。
傳說清境農場最早的一批定居者主要來自緬北撤退過來的反共救國軍,我不知道他們在這里是不是找到了云貴、緬北高原的感覺?現在他們的后代仍在這里經營云南美食,雖然他們可能從未去過那里,不過舌尖上的記憶卻流傳了下來。
其實,無論是早期的畜牧,還是后來發(fā)展的果樹,都沒能讓清境農場擺脫虧損的命運,現在其盈利的主要來源是旅游業(yè)。和云南美食——在這里叫“擺夷料理”——一起出現的還有賽德克族特產、日式料理、歐式餐廳,還有號稱亞洲海拔最高的星巴克。
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如果在大陸某一個景區(qū)出現,更多的時候是讓人覺得附庸風雅,但在這里卻是相得益彰。最重要的是,這里本來就是一個不同文化匯集或者說沖撞的地方:賽德克族的原住民,崇拜媽祖的“漳泉之人”,鐘愛櫻花的日本占領者,說云南話的榮民……這里畢竟不是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