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設計、二流的質量、三流的價格”,解釋了“快時尚”的全部內涵。
像HM、Zara這樣的國際時裝品牌,門臉兒在京城已經(jīng)隨處可見。伴隨著門市增加,這些洋貨商的腰包正在以出乎自己意料的速度鼓起來。這支隊伍的領頭羊當數(shù)HM,截止到2012年5月31日,HM傲人的財報和國內品牌與日俱增的庫存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幾年前在中國頗為拉風的針對年輕人的本土潮牌“森馬”,已經(jīng)開始將部分業(yè)務向房地產轉移。在諸多的中國服裝品牌中,似乎只有美特斯·邦威還未將觸角伸向遠離服裝的領域。然而,今年春季,位于上?;春B飞倘Φ拿腊頜eCity旗艦店悄然關門,距離其開業(yè)還不滿2年。
本土“潮牌”為何無法與洋品牌競爭,在業(yè)內人士的眼中,本土時尚不乏“酷”和“潮”,不過恰恰輸在一個“快”字上。畢竟現(xiàn)在的時尚界,“快時尚”正當時?!案叨朔沦U”
快時尚的特點就是快。一般而言,國際大牌最新款式發(fā)布后,HM、Zara的設計師們就會進行模仿和再設計??瘫↑c說,這些高街品牌就是高端仿貨。最快只需要2周的時間,消費者就可以用不到一半甚至十分之一的價格,在這些店面買到與喬治阿瑪尼等國際大牌類似款式的服裝。上貨快,下貨也快,3周到1個月內,“新品”就被發(fā)配到了打折區(qū)。
店家的更新速度,對應的是買家的消費速度。在速度之爭中,要訣是吸引眼球,即重在設計;其次,就要輕價格,既然是大眾品牌,就別指望消費者每月都能奉上四五位數(shù)的工資。既不能克扣設計師,又不能向消費者獅子大開口,快時尚品牌總是想方設法降低成本?!耙涣鞯脑O計、二流的質量、三流的價格”,這便是世界第二大服裝零售商HM的生意經(jīng)。
瑞典品牌海恩斯莫里斯(HennesMauritzAB,簡稱HM)創(chuàng)立于1947年。這家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服裝商,至今沒有一家屬于自己的工廠。而是與歐亞超過700家獨立供應商保持合作。HM的商業(yè)理念是“以最優(yōu)價格,提供時尚與品質”。它總是買最便宜的布料,所有代工加工點都選在勞動力最便宜的地區(qū),比如中國、土耳其等。西班牙品牌Zara的主要生產地則設在歐洲。它在西班牙擁有22家工廠,50%的產品通過自己的工廠生產,50%的產品由400家供應商完成;這些供應商有70%位于歐洲。所以HM雖然被視作和Zara同一檔次的高街品牌,價格卻往往比Zara低30%~50%,更接近中國國產品牌的價位。
除了成本控制,HM定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市場定位。Zara的目標消費群是收入較高并有著較高學歷的年輕人,年齡層在25-35歲,這也是中國國產快時尚品牌的市場斷層。而HM將目標消費群定為15~30歲的年輕人,這個群體消費周期更短,但購買力更低;同樣,他們也更不在乎一件衣服能穿多久。
時尚思路
國際四大時裝周一般要在新品上市前8個月舉行,因為衣服從設計到批量銷售需要8個月時間;而對于HM、Zara來說,僅僅15~30天就夠了。他們的設計師經(jīng)常蹲踞在各大時裝周的T臺下,虎視眈眈,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打造出新一季的流行服飾。但如果僅僅將高高在上的大牌平民化,就弱爆了。
所謂“一流的設計”,體現(xiàn)在Zara身上就是“抓準時尚點、接近大牌”,這種“再創(chuàng)造型的仿貨理念”,沒啥光彩的,但Zara用得坦蕩也順手。比如,如果你對Christian Louboutin著名而昂貴的紅底鞋愛不釋手、卻苦于囊中羞澀,那么Zara的雷同設計可以滿足下你的虛榮心。吃了悶虧的Christian Louboutin在四年前控告Zara售價僅為40英鎊的鞋子,抄襲了Yo Yo系列紅底鞋的著名設計。但是法國法庭于今年6月宣判:消費者根本不可能將兩個品牌的鞋子混淆,ChristianLouboutin敗訴。并向Zara支付2000英鎊的賠償金。
HM從2004年開始,做了一件很“上道”的事兒——和大牌設計師聯(lián)姻。巧的是,從合作者處獲得設計思路,也是美特斯邦威的“新國貨”概念。不過HM更多地從設計出發(fā);而美邦則是從營銷出發(fā)。積極地同電影、游戲合作推出了主題T恤衫。比如,同美國夢工廠、日本hello kitty合作的卡通系列、和魔獸世界合作的游戲系列、和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合作《黑貓警長》、《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系列。這樣的游戲當然可以無休無止地玩兒下去。但美邦對這個方向,是否有明確的規(guī)劃——除了擴展設計思路,這種主題產品是否有收藏價值等附加值?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盡管HM、Zara等洋品牌在中國的一線城市一家接一家地開“大店”,動輒上千平方米。得益于品牌效應,很多商貿廣場是以低租金、甚至零租金把他們請進來。如果中國的高街品牌也效法這個思路,還是先掂量一下錢袋,好好算算房租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