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雅好讀書,日閱《御覽》三卷,偶因政務(wù)繁忙不能競讀者,則必于次日追補之。臣下憂其辛勞而諫之,太宗則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縱覽古今,勸人讀書者不絕于書。《勸學詩》曰: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封建社會,貧家子弟寒窗苦讀,追求的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龍門飛躍。但“仕而優(yōu)則學”同樣是士大夫階層實現(xiàn)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的不二法門。時下,“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的理念日漸式微,但多讀書依然大有益處。開卷有益,究竟益在何處?
一得:博聞。人生在世,選擇無時不有,決策無處不在。大到團體重大決定的形成、重要戰(zhàn)略機遇的把握,小到個人利害關(guān)系的趨避、言談舉止行為的考量,無不體現(xiàn)著決策的智慧和選擇的技巧。在選擇或決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信息。當代社會,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的流動呈加速趨勢,其中信息流處于基礎(chǔ)地位,決定著人、財、物的流動方向和規(guī)模。美國企業(yè)家沃爾森認為:一個成功的決策,等于90%的信息加上10%的直覺。這對管理者尤其重要,因為管理的中心是經(jīng)營,經(jīng)營的核心是決策,而決策的關(guān)鍵在信息。在通訊方式和傳媒技術(shù)日益發(fā)達的今天,獲得信息的途徑固然很多,但讀書看報依然是獲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
二得:強識。書以載文,文以載道。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思想,唐代文學家韓愈提出了“文以貫道”之說,而“文以載道”的命題則是宋代文學家周敦頤提出的。人類社會幾千年的實踐和探索,其文明成果匯集成浩瀚的知識海洋,這些知識無不通過書籍記載并流傳。實踐是無窮的,而人生是短暫的。我們不能因強調(diào)實踐的重要性而事事親歷親為,知識和經(jīng)驗的獲得,絕大部分是通過讀書學習實現(xiàn)的。多讀書可以增加知識量,拓寬知識面,從而大大增加我們進入新領(lǐng)域并取得成功的機會。
三得:增才。唐代大詩人杜甫有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倍鸥Σ┯[群書不可計數(shù),許多書都被他翻爛了,但書中的知識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里。在他作文、賦詩的時候,一連串的好詞好句便從筆尖順流而下,成就了一篇篇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篇。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利用父子兩代做太史令的條件,遍閱皇家珍藏的歷代典籍,完成了《史記》這部被世人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巔峰之作。清朝乾隆時期的大才子紀曉嵐文思敏捷,深得乾隆皇帝賞識,與他遍征各地官府和民間藏書,主持編纂《四庫全書》不無關(guān)系。
四得:廣智。古人云:“書猶藥也,讀書可以醫(yī)愚”。人的小聰明多以天生,而大智慧的形成全在學習中獲得。正如近代文學家魯迅先生說的,“讀一部好書,能使思想沖破牢籠,獲得特別的靈感。”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常年在大英博物館讀書,他普遍吸收古代和當代哲學思想,結(jié)合對當代社會的觀察和思考,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
五得:知古。俗話說,察今可以知古,鑒往可以知來。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用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成果。有人說,讀圣賢之書,可以跨越時空,進入和古圣先賢、明君良相對話交流的境界,直接接受其思想和智慧的啟迪。學習歷史,不僅可以傳承歷史文化,還可以通過對歷史社會的“考察”,明晰歷朝歷代治亂興衰的經(jīng)驗教訓,給今天的社會管理以有益的啟示?!拔宓邸睍r代,帝嚳和顓頊兩位上古帝王應(yīng)天時、惜地力,以調(diào)和陰陽、教化四方的思想,對當代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仍有借鑒意義;西漢文、景時期的無為而治、與民生息思想,也可為我們建設(shè)和諧社會提供有益的啟示。
六得:入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無論哪家思想,都直接或間接地講政治、說道德、評時政、論得失。中國人講究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集中體現(xiàn)了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所謂入世,就是投入到塵世活動中,積極進取,有所作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追求入世是其本能,但在世未必都能入世,入世未必都能有所作為。所謂官有官經(jīng)、商有商道、民有民風。一個成功的入世者,必須了解社會、適應(yīng)社會、進而融入社會并對社會施加影響。讀書之大利,不僅在于增長知識,還在于能讀懂世道人心,給我們?yōu)槿颂幨赖募记珊椭腔?。所謂“假輿馬者,可以至千里;假舟楫者,可以絕江海。君子非利足也,善假于物也”,只有善于借力者,才有更多成功的機會;“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只有急流勇退,方能明哲保身的人生哲理;“看破世事驚破膽,洞悉人情寒透心”,作者對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的感受,亦足以為涉世不深者鑒戒之。
七得:去躁?!拔迳钊四棵?,五音令人耳聾”。當今社會,百姓熙熙皆為利來,萬眾攘攘皆為利往,在茫茫紅塵中,每個人都面臨無法按捺的誘惑和壓力,種種浮躁情緒和不安心理充斥于人們的內(nèi)心,得之猶嫌不足,棄之更覺不甘,令人顧左右而茫然。如愿富貴者驕橫自是,貧困交攻者無所不為。于是乎,官員的“官僚氣”,商人的“銅臭氣”,市民的“世俗氣”,外加得意者的傲氣、失意者的怨氣,紛紛將一己之欲,泛濫成無節(jié)制之行。所有這些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客觀上都容易使人心無所住,浮躁不安。書猶水也,可以去躁。讀書是養(yǎng)志安神、擯浮去躁的好方法。當我們內(nèi)心煩躁不安之時,執(zhí)一卷在手,可養(yǎng)一方靜氣,則互相傷害之事不為,非分之事必少,則讀書之益,善莫大焉。
八得:忘憂。人生在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為政者常有宦海沉浮,經(jīng)商者難免商場得失,求學者無非考場成敗,譽與毀、得與失、順與逆是人生之常態(tài)。若瞻前顧后,患得患失,每日內(nèi)心糾結(jié),愁眉不展,不僅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能以陽光心態(tài)示人,誠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書籍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一生中最重要的寄托和慰藉,他自稱“幼而好學,老而不倦”,即使在60多歲被“下放”到當時最荒蠻的海南儋州時,“流轉(zhuǎn)海外,如逃深谷,既無與晤語者,又書籍舉無有,惟陶淵明一集,柳宗元詩文數(shù)冊,常置左右,視為二友?!薄墩撜Z·述而》曰:“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比嗽谑б鉁S落之際,一書在手,寵辱皆忘,不亦樂乎!
九得:怡情。讀書是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的最好方法?!巴デ按沽渲卮猴L”,乍看平淡無奇的一句話,但若用繁體寫出,并與數(shù)九寒冬聯(lián)系起來,一幅“九九消寒圖”躍然紙上??滴醮蟮鄄┯[群書,冬至時節(jié),他將此語懸掛殿中,入九后每天一筆,字成而九盡,妙趣橫生。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但他以書為樂,高唱著“大江東去浪淘盡”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的先河,是當之無愧的精神貴族;“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維,在讀書中找到了“入禪式的境界”……。浩蕩的歷史長河中,古人用精神激起了朵朵浪花,你只需徜徉其中,便可感同身受,找到超越凡塵的感覺。
十得:修身。中國人素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約,而養(yǎng)成這樣的品質(zhì),歷來從讀書入手?!墩撜Z·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弊x《論語》,我們懂得要“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讀《諫太宗十思書》,可警示自己“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古人將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慨及經(jīng)驗融進書中,以其教化后人。若能明其意旨,用心領(lǐng)會,自然會心靈凈化,境界提升,自身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
書是社會文化的結(jié)晶,是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是世道人心的再現(xiàn)。讀書可以徹悟人生道理,可以洞曉世事滄桑。博覽以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其益處見仁見智,不一而足。開卷有益,讀書無悔,惟善讀書者知之。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經(jīng)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