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故事家吉姆科恩認為,聽故事能夠打開教育無法到達的區(qū)域,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可以從故事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故事對于孩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提到故事,孩子們的眼睛就會發(fā)亮。于永正老師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寫到:沒想到,我精心設計的課,很少有讓學生記住的,讓他們難忘的,竟然是故事。[1]的確,在我十多年的教育教學生涯之中也深有同感:真正自己值得珍藏、可供回味的往往都是那些令人感動的教育故事。同時,能夠真正留給學生、值得學生珍藏的也往往是那些與教師相處的某個或某些故事瞬間。因此,對于學生而言,也許,學校教育所能留給他們的,除了知識之外,就是那些感人的故事,而且這更能打動他們心扉。所以,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應該注重發(fā)揮故事的德育功能,從一個個精選的小故事入手,創(chuàng)造一番育人的德育大天地。
一、“小故事”承載“大德育”:兩個真實案例
鏡頭一
試卷發(fā)下去之后,一個女同學過來找我,怯生生地跟我說:“老師,我應該是滿分。我的這個選擇題是對的?!蔽医舆^來試卷,仔細看了看,試卷上有剛改動過的痕跡,雖然正確答案是B,但試卷上被新筆跡改成B的D還是能夠看出來。我笑了笑,說:“哦,那也許是老師判卷時粗心了。”
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與講課內容相銜接,我自然地引入了一個故事。一聽說老師要講故事,學生們都非常興奮,個個瞪大了眼睛。我講述了下面的故事。[2]
從前,有一位聰明的國王,他決定從王國的眾多孩子們中間挑選一個做自己王國的宰相。
國王的方法很獨特,他給每個孩子發(fā)一些花種,并宣布誰能培育出最美麗的花朵,誰就能夠成為宰相。
孩子們得到種子后,開始精心培育,從早到晚地澆水、施肥、松土,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王國的宰相。
有一個出身貧窮的小男孩也分到了一些花種,雖然盡心盡力地培育,但是花盆里的種子始終沒能發(fā)芽。
最后,比賽的日子到了。富人家的孩子們個個都穿著漂亮衣服走上街頭,他們捧著盛開的鮮花,盼望得到國王的垂青。國王乘著馬車緩緩地巡視在花海里,但是,面對著朵朵爭奇斗艷的鮮花,他一點都不興奮,直到他看到那個捧著空花盆的小男孩兒,國王的臉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位捧著空花盆的小男孩兒得到了宰相的職位。因為,國王發(fā)的花種全部都是煮過的,根本就不能夠發(fā)芽開花,國王是想通過這樣的方法選到具備誠實品性的人做王國的宰相。
第二天,這位女生拿著試卷到辦公室找到我,對我說:“老師,對不起,我錯了。我的試卷不應是滿分,我應該做一名誠實的好學生,我應該向那位貧窮但誠實的小男孩學習”。我欣慰地對她說,“老師相信你”。
鏡頭二
期中考試過后,由于考試成績普遍不理想,全班同學士氣低落。
看到這種情況,我沒有多說什么,只是給全班同學分享了下面的故事。[3]
一個青年背著個大包裹千里迢迢來找無際大師。他說:“大師,我是那么孤獨、痛苦和寂寞。長途跋涉使我疲憊至極,嘗盡了人間的辛酸與苦辣,為什么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問:“你的包裹里裝的是什么?”青年說:“它對我可重要了。里面裝的是我每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p>
于是,無際大師帶青年來到河邊,坐船過了河。上岸后,大師說:“你扛了船趕路吧!”青年很驚訝:“它那么沉,我扛得動嗎?”“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贝髱熚⑽⒁恍φf:“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如果時刻不忘,就會成為人生的負累。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如此負重?!?/p>
青年放下包袱,繼續(xù)趕路,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步子輕松而愉快,比以前快多了。原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聽完這則故事之后,同學們似乎都陷入一種欣喜的凝思之中,大家都在思考著什么,眼中似乎閃動著希望的光。作為教師的我,在講完這則故事之后,似乎已經沒必要再多說什么,再多講些什么大道理。漸漸地,大家開始討論起來,各抒己見。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所討論的內容已經超出了如何應對考試受挫的話題,話題已經逐步延伸到生活中,討論應該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怎樣看待受挫、痛苦、孤獨、寂寞與眼淚,并討論怎樣才能放下精神包袱,走向新的起點。說實話,這樣的德育效果是超出我的想象的。講一個小小的故事真的要比講一大堆條條框框的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二、關于“故事德育”的幾點反思
在上述兩個真實的德育情境之中,小小的故事,卻發(fā)揮著巨大且持久的德育功能。然而,在我們強調“故事德育”的理念及方法時,還必須反思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只要兒童聽(讀)故事,兒童的品格就會得到發(fā)展呢?答案并不是那么肯定,兒童聽(讀)故事與兒童品格發(fā)展之間發(fā)生因果聯(lián)系是需要中介的。新品格教育者認為,兒童聽(讀)故事就能發(fā)展品格的觀點是很難站得住腳的,道德故事的主要意義在于它能承載某種價值觀并激發(fā)兒童的道德想象。兒童之所以能在聽(讀)故事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進而感性模仿,正是因為敘事者所選擇的故事或故事的敘事方式與兒童頭腦中的道德圖式契合,敘事過程與兒童敘事思維特點契合。因此,好故事與美德之間的鏈接不取決于故事本身,而取決于兒童在聽(讀)道德故事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道德想象,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合理引導。道德想象是把道德故事和兒童的道德生活串聯(lián)在一起的絕妙思維工具。[4]所以,我們在運用故事德育的過程中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想象能力。
其次,我們究竟應該選擇哪些故事進入德育課堂呢?對于故事甄選的標準,有學者指出,第一,選擇具備積極正面榜樣力的故事。故事甄選必須首先堅持正面的價值導向原則,即堅持選用體現(xiàn)正向積極意義的核心價值觀的故事體裁,比如愛國主義體裁、勤勞簡樸體裁等等。第二,選擇具備感染力、能夠打動人心的故事。故事甄選還要考慮感動原則,選用的故事必須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真正做到引人入勝。當然,這不是說一定要選用情緒激揚的故事場面,而有時,那些安然靜怡、超然灑脫的故事意境更具備無聲卻撼動人心的長久力量,并往往令人回味深長,甚至終生難忘。第三,選擇可以激發(fā)個體反思力并對個體保持充分開放性的故事。雖然故事的選用是針對全體教育對象的,但選用的故事情節(jié)不可僵化,故事結局不可固化。即使是真實的歷史故事,也要挖潛其中開放性的一面,以供個體反思。也就是說,選用的故事應具備針對每個個體可反思的價值以及開放的可反思空間。[5]
再次,我們應該怎樣“敘”好這些甄選過后的故事呢?筆者認為,“敘”應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一是感動性原則。不論所敘之事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都要“敘”出感動,“敘”出真情實感來,強烈的感動才能帶來深刻的感悟。增強故事內容的感動性、敘述風格的感染力和敘述過程的移情性,是提高敘事德育效果的關鍵所在。感動性的強弱一般以“感動指數(shù)”來表示。感動指數(shù)指敘事德育產生的情感感動和情感共鳴系數(shù)。從“無動于衷”到“震撼心靈”一般以“0—1”的幅度來標識。從0開始,越接近1,感動指數(shù)越大,感動程度越高、越強烈。[6]二是啟發(fā)性原則。小故事之中大道理的展現(xiàn)需要借助恰當?shù)摹皵ⅰ钡乃囆g。故事中的大道理是否能夠被學生接受,并觸動學生的心靈,關鍵在于“敘”的啟發(fā)藝術?!皵ⅰ笔乱朴凇傲舭住?,[7]恰當留下“空缺”,留給學生進行道德思索的動力及時空,也就是說,“敘”要堅持啟發(fā)性原則。三是審美性原則。故事德育的一個基本理念是德育的“無痕”,不直接講大道理,而是把道理蘊含在美的世界之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受到熏陶,并把其中蘊含著的道理內化。所以,從“敘”的載體選擇、方式選擇、時機選擇等諸方面都必須堅持“敘”得優(yōu)雅、自然、恰切、生動。這樣美的“敘”的方式本身就會強化故事自身的德育功效,使善與美在敘事過程中達至渾然天成之境。
參考文獻:
[1]張秀青.用精彩故事塑學生心靈[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9).
[2]凱歌.小故事里的大道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163.
[3]陳方南,宣小貴.幾則故事的教育啟示[J].教育文匯,2005(12).
[4]鄭信軍.從“聽”故事到“說”故事[J].課程#8226;教材#8226;教法,2007(9).
[5]李西順.故事:一種德育課程[J].教學與管理,2011(28).
[6]李季.撥動“情”弦:有效德育敘事的藝術[J].小學德育,2009(8).
[7]李西順,李瑞玲.故事留白:德育課教學風格的新視域[J].中國教育學刊,2011(6).
(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縣崔家橋鎮(zhèn)中海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郭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