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的下落總是讓人惦記,而這下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大概是情感下落。鞏俐的去向,幽幽地從八卦新聞中浮出來:新男友是法國人,比她小13歲,攝影師。她的離婚因此得到證實,只是時間待考。最耐人尋味的是緊隨其后的傳聞——鞏俐疑似懷孕。某媒體說得好不傖俗——“冒險高齡懷孕為小男友生子”,其證據(jù)是現(xiàn)身戛納時的身型變化,以及缺席20日在上海舉行的珠寶品牌活動——缺席理由恰是身體不適。對懷孕傳聞,鞏俐的經(jīng)紀人嗤之以鼻:“太無聊了!用編故事的時間干點正事好不好!”
娛樂圈的懷孕傳聞從來不能當真。不過,以傳聞面貌出現(xiàn)的懷孕消息,卻有現(xiàn)實原因和群眾心理基礎,可以當作婚事和戀情的群眾評議看待。懷孕傳聞一旦心急火燎地出現(xiàn),只說明了雙方地位不對等,比如女星嫁入豪門,或者像鞏俐這樣發(fā)生“姐弟戀”。在人們想象中,她們總得為鞏固地位、強化聯(lián)系做點什么,懷孕傳聞于是油然而生。
連黛米·摩爾都不能幸免。當年,她和小她15歲的阿什頓·庫切發(fā)生戀情,人們生怕她以42歲的高齡被男友甩掉,于是,她戀愛了幾年,關于她懷孕的傳言就流傳了幾年。有了“懷孕”消息在前進行暗示,證據(jù)就不難找,她身體的曲線發(fā)生變化了,她在超市偏偏停留在嬰兒床前面了,她坐在座位上“兩腿很自然地叉開,一只手還不停地撫摸自己的小腹”,全體群眾殫精竭慮,為舌尖上的女明星尋找在戀情中立身的依據(jù)。
當初,在鞏俐和黃和祥的婚姻生活里,出現(xiàn)的卻是另一種傳聞。2002年12月,《忽然一周》刊出題為“老公離職一年,鞏俐賣大包養(yǎng)家”的報道,說黃和祥因為財政出現(xiàn)困難,指望妻子鞏俐復出拍戲養(yǎng)家,隨即被黃和祥告了誹謗。這案子的查證審理用了兩年時間,最后的審理,花費了5天時間,6個人組成的陪審團聽取了雙方論據(jù),才得出謹慎的結論,香港高等法院最終裁定黃和祥勝訴,可獲得賠償20萬港元。法院的判決是基于法理,傳聞卻是基于心理基礎,依據(jù)是黃和祥在2000年的辭職和賦閑,以及鞏俐在同年的高調(diào)復出。人們用傳聞,對他們作出了強弱判定。
人不會只置身在一個評價體系里,同時身處的多個評價體系中,只看哪個占主導。當鞏俐主要作為演員被評價的時候,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是演技、相貌;當她主要以妻子身份接受評價時,人們注意的是她的生活狀態(tài),是否在這個家里占優(yōu)勢,經(jīng)濟上的,道德上的;當她主要以戀愛者的身份被評價,人們自然緊緊盯住年齡、相貌、身材的差異。評價標準的變動,說明了她境遇的變動。
人們于是下意識地往后看,鞏俐和張國榮在1993年戛納電影節(jié)期間的合影開始在微博流傳,照片上,一個白襯衣配緊身黑裙,一個穿黑色禮服,兩人都青春逼人。那個世界,不會再變了,也不會再有第二套評價方案了,那個世界,惟一的價值標桿是青春,在青春的世界里,他們光彩熠熠,像海灘上的霞光。